|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强化多维度教育体系时间:2024-11-14 14:08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事业,大力促进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普遍心态积极、心态健康。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出现了。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双刃剑”效应显现,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社交隔离、睡眠障碍、网络欺凌等问题频发;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育卷入导致学业压力较大,对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韧性的培养不足。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根据不同学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合年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尽量融入孩子的现实生活场景,采用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孩子通过情感体验学习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动画视频、互动软件、VR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参与性。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和认证。目前,我国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专业素质低、专业素养不全、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各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实施系统培训,不仅要更多地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更注重提高实践技能,如心理急救、危机干预技能等三是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建议各级学校建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通过定期家长会、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建立孩子心理健康正常的家校沟通路径,构建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学校教育环境理念一致。增强家长心理健康识别和支持能力,共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优化政策保障和服务供给。一是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政策框架。明确教育主管部门等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主体责任,推动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按要求设立心理健康中心。规定各级学校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数。二是推动儿童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群体。统筹城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学校增设儿童心理咨询室、开通远程咨询和心理援助热线等,打破地域限制。确保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三是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的医疗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率较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治疗门槛,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率。四是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智能化应用。例如,我们开发一款适合儿童的心理健康APP,提供心理测试、日记记录、情绪追踪、减压游戏等,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及时预警、推荐个性化干预方案。同时,家长、教师终端实现同步监控,赋能学校和家庭,共同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一是加强宣传。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会进一步加深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的羞耻感和孤独感,不利于他们的康复和回归。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周、公益活动周等专项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利用校园公告栏、公共媒体、自媒体等定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心理健康科普短视频、漫画、公众号等讲述心理健康的正能量故事,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耻辱感,鼓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勇敢寻求帮助,营造有利于解决的宽松社会环境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强化社会支持。社区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如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角”、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俱乐部、举办儿童活动等。心理健康跑团、艺术治疗工作坊等。心理健康干预活动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和领导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参与能力。三是构建跨境儿童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教育机构等主体合作成立儿童心理健康支持联盟,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项目,如儿童心理健康捐赠、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等,不仅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实质性支持,提供性支持,同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编织全社会参与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作者张丽莎、周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沙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儿童健康促进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本文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24小时运动行为对3-6岁儿童骨骼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华盛在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