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推动公益项目,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4-09-16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远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嘉宾、学者、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说,本次大会的目标是推动公益项目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健康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提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最大程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委原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远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致辞中表示,公益慈善事业在心理健康领域要充分发挥三大特点,一是要快速响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二是要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调动相关专业资源的创新力;三是要发挥团结的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最终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致辞。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小琳介绍了基金会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经验、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的规划和思路。基于以往的实践探索,李小琳直言,当前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资源投入少、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项目成果评估困难、社会参与不够等”。她呼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整合资源的作用,有效调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企业等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小琳发表主旨演讲。

儿童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儿童医院_心理咨询儿童几岁可以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芳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探索》的分析报告。报告从“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的案例数据看,当前公益项目进社区、进学校的力度越来越大,在“预防环节”下足了功夫;公益项目主要由社工、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等7类服务团队开展;公益项目展现出保护儿童权利、践行儿童友好、以儿童为中心的共同理念。

黄芳介绍,公益项目着力为儿童提供政策倡导、实践研究、提升公众认知、赋能培训、开发知识产品、填补服务空白、支持儿童个性需求、推动儿童全面保护等八个方面的价值。优秀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一般具备三个特点:高度重视专业技术和知识;紧密衔接、环节多元化,确保服务干预成效;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在聚合资源方面的枢纽作用。

她呼吁形成“政策倡导—调查研究—公益创新”的探索闭环,最终推动行业优质经验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传播部主任赖红贵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与研究”分享了看法,特别提到了基金会项目在心理健康示范学校建设、专家精品课程、心理教师督导、亲子支持、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五大特点。“尽管面临来自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留守儿童家庭、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挑战,基金会在未来的实践中仍将持续加大研究力度,推动项目提质增效、良性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赖红贵表示。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治愈,而不幸的人却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英国救助儿童会北京办公室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颖向我们阐述了救助儿童会针对儿童全生命周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婴幼儿时期,强调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并通过亲子互动指导促进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学龄前时期,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识别情绪表达和社会情感,提高社交能力;针对学龄前儿童,项目主要通过社交情感学习活动以及同伴支持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针对青春期儿童,项目注重培养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等能力,并通过小组辅导和心理课间活动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关键阶段。

北京侨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戴洁分享了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如何通过艺术治疗促进心理健康。据她介绍,基金会的项目主要有“心灵筛查室”“心桥项目”“艺术治疗”“心圈项目”等。“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捐款2206万余元,帮助92万余人次。”戴洁重点介绍了“心灵筛查室”项目。该项目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基础,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主导的K9项目教材联合开发,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项目累计惠及72万名学生。

在学校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话题上,唐颖带来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锐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项目实践经验。该项目从儿童健康环境营造、危机预警、评估规划、心理干预等角度进行设计,为汉滨区仙河镇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帮助孩子们应对家庭困难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服务内容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职业规划主题活动等。目前,项目已经帮助不少孩子解决了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颖说,该组织成立四年来服务人数已超过3000人,“希望借这次论坛机会,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儿童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儿童医院_心理咨询儿童几岁可以做

“多元参与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圆桌讨论嘉宾合影。

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衔接、联动各界资源?

圆桌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徐珊主持,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主题,多位嘉宾介绍了各自机构开展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导向,从对孩子最有帮助的点出发,提供服务或者链接资源,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在访谈中,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张妙荣分享了跨专业的心理咨询案例,触及了家庭教育中心理支持的隐秘角落。

她发现,前来咨询的青少年不仅需要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各种资源转介或对接服务。例如,一位前来咨询的贫困家庭孩子,被查出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中,这是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孩子父母关系不好,婚后分居。其次,孩子因为数学不好而感到非常愧疚,觉得对不起妈妈,虽然很努力,但还是改不了。另外,孩子不善于沟通,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不是单靠辅导就能解决的,除了帮助孩子调整认知行为,还需要建议家长直面婚姻问题,有明确的决定,有利于孩子的接受和适应。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孩子对接公益家教资源,提高数学成绩,后来孩子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对话中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资源联动与协作对于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实现联动与协作呢?

广东瑞慈基金会秘书长张震建议,一是要多寻找行业内的项目和服务资源,相互了解;二是各方要以开放的心态紧密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的优势。

儿童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儿童医院_心理咨询儿童几岁可以做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邱旭认为,在公益项目中推广面向儿童、青少年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赋权模式,应该形成服务平台,探索有效的经验。

张妙荣表示,首先,任何服务都需要一个重要的协调者和管理者,以最有效的组合为儿童和家庭提供资源和服务;其次,对于有需要的儿童和家庭,要特别注重干预的第一印象,专业人员如果能在最初几次接触中与对象建立信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互通、服务共创、高层协同、合作目标共识”是专家讨论中反复提到的资源合作重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发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为圆桌讨论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和复杂,但公益组织在现行体系建设中还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公益组织可以发挥慈善的作用,灵活探索、协调整合资源,不仅能直接惠及儿童和家庭,还能形成探索经验的标准和模式,进而通过智库推动上升为国家政策。”

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个中心,以“立德育人”的国家战略为根本任务;两个定位,既要守护健康,又要培育新人,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标,培养具有心理素养的未来公民;三个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家长、面向特殊儿童;四个制度,建立朋辈支持制度、建立分级分类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制度等;五个要素,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必要场地支持、机构参与与机制建设;六个主体参与,公益治疗师、心理咨询、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志愿者以及儿童家庭之间的自助与互助;七个子系统,如考核制度、转诊制度等;八个道德,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守住界限才能把事情做好。

“希望通过公益工作者的努力和初步探索,让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家层面形成完整的政策,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刘正奎说。

撰文:南都报记者 吕红 北京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