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尊重来访者防御,提供敏感治疗建议,改善生活质量

时间:2024-08-31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心理治疗不仅仅针对症状

试图将心理治疗统一为短期、针对症状的过程是荒谬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类的心理非常复杂,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我们无法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去加工它。病人的症状可能对他/她来说意义重大。有时候当客户还没有准备好时,我们就要等待。这是对客户辩护的尊重,这种尊重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尽责的心理治疗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力求充分了解每一位来访者,以便提供最敏感的治疗建议。只有了解了个体独特的知识、情绪感知和行为,治疗师才能针对个体独特的知识、情绪感知和行为进行干预,解决来访者在这些方面的难题,改善其生活质量,而这也正是来访者寻求职业帮助的初衷。

如何确定治疗目标?

——人格完善

治疗目标如何确定?是由客户还是治疗师决定?

有的说客户自己决定,有的说讨论决定,有的说讨论并不断调整,我觉得主要是双方协商,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客户一起讨论,观察补充,共同决定。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传统精神分析的目标,传统精神分析的目标应该包括:异常症状的消失或内省能力的发展,自主感的增强,身份认同感的巩固,基于现实的自尊心的增强,认知和应对情绪的能力提高,自我力量和自我凝聚力增强,爱、工作和适度依赖他人的能力扩大,喜悦和平静的体验增加。

但至少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来访者都能表达这些目标,如果你真的遇到一个来访者,他/她会这样告诉你:,那么我想你在和他/她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收获更多。

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很少有来访者不愿意改善自己的性格,也很少有来访者不愿意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所以我通常会简单地向来访者介绍,“促进你目前症状的发生,与你独特的性格息息相关。精密的分析和动态的心理治疗可以促进你性格的发展和改善。通常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且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何时开始、何时停止,都由你来决定。但当你决定停止这种治疗时,我们需要花些时间讨论一下。”

心理咨询帮助客户重拾控制感

随着你的临床经验的增加,你会发现,不管来访者出于什么原因来寻求心理咨询,他都会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控制感,这让来访者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他们特别渴望获得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权。

这种由来访者主动发起的谈话方式,会让来访者逐渐获得控制权,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每个来访者都喜欢的,比如对于被压抑的来访者来说,他们虽然有能力追求自由,但是却习惯了被压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可能会不断给予来访者自主权,但来访者却不断将其还给来访者。

顾问稳稳地坐在椅子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常会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在治疗室的椅子上要坐稳,这个治疗是给病人看的,不是给你看的。要小心病人的陷阱,不要把本该是他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要对自己负责。”

心理咨询做一次有用吗_怎么做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做什么检查

比如我的客户有时候会迟到,迟到的时候他们会说:“哎,我忘了,你为什么不提醒我?”有的客户会说:“我都去治疗了这么多次了,我老公还是要跟我离婚,我该怎么办?你给我出出主意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为什么要把本该由他来承担的责任推给你呢?因为虽然他们真的想获得掌控感和自由感,但他们仍然陷在以前的习惯中。如果你不习惯,你就必须自己做决定。

仔细观察你的来访者,你会发现,很少有人一开始会说:“老师,我想获得控制感。”他们通常会说:“老师,我一参加高考焦虑,该怎么办?”还有人会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用一遍又一遍地洗手?”甚至有人说,他们是被家人逼着来的。

那么,我们此时该如何与他们合作呢?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从访客开始”的原则。当然,这一原则也有例外,通常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尤其是当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心理治疗师被迫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患者。

比如,当我们发现病人严重抑郁,有自杀念头,或者已经开始尝试自杀时,我们必须把他转介到精神科,然后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病人,建议他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心理咨询需要警惕“救世主原型”

荣格在谈到咨询师与患者关系时指出,在医患情境中,来访者的拯救者原型常常被无意识地激活,来访者在心中将咨询师视为救世主,而当咨询师没能做到这一点时,来访者就将责任归咎于咨询师。

“拯救者原型”通常深藏于潜意识之中,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才会被激活,并对我们的治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当“拯救者原型”被激活后,其对咨询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希望大家满意。

虽然在意识层面,心理咨询师知道并能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知道面对无法处理的案件,只需负责任地转介即可。

但在具体的咨询治疗过程中,如果来访者表达出不满、失望或者不辞而别,有些咨询师就会感到沮丧、自责,有的甚至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咨询师潜意识中的“救世主原型”使他认为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而患者的不满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救世主”,于是他把矛头指向自己,在潜意识层面上经常做出这样的陈述:“我……为什么我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为什么不能处理好这个案件?”这种自责让咨询师感到沮丧、气馁,充满了失败感。

2.希望我的指导能够被大家视为好的建议。

虽然当今中国的心理咨询非常熟悉和认同罗杰斯的“以人为本、非指导性”的咨询理念。

但有些人往往在潜意识中受到救世主原型的影响,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因此不仅向来访者发出指令,还希望别人接受他们,例如“只要按我说的做就行。”或“你按照我告诉你的做了吗?”

如果你遇到一个顺从且依赖的来访者,一开始大家都会很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的依赖性可能会成为咨询师的负担。

如果咨询师遇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客户,可以想象他或她会感到多么沮丧。

心理咨询做一次有用吗_心理咨询做什么检查_怎么做心理咨询

3. 不自觉地强加于人,甚至控制他人

辅导员一方的“拯救者原型”最极端的体现,就是将指导和权威强加于他人。

比如:坚持告诉访客:“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不能那样做!”……

此时,救世主原型最危险的方面——通过“拯救”他人来控制他人——就凸显出来了。

辅导员是真实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真正接受不完美才是力量

辅导员不是救世主或超人。

顾问的工作确实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并不完美;顾问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全部。

每个人在知识、经验、情感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而且有些来访者的问题很难完全解决,因此,无论从内在或外在因素来看,咨询师都不具备条件和能力无限地满足所有来访者的需求。

因此,当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我们要敢于面对和接受现实,并负责任地将其转交给合适的机构。

当你这样看待心理咨询与治疗时,你就不会用救世主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会要求自己什么都能做,不会给自己设立完美主义的目标,更不会因为没有“拯救”一个案主脱离痛苦而感到失望“,对自己要严厉,不要在自己感觉疲惫的时候就放纵自己。

帮助客户面对“救世主原型”

让他们学会依靠自己

咨询的重点应放在调动来访者对自己的责任感上,放在帮助来访者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来访者发现和利用自己的资源上,放在以建设性的方式帮助他对自己负责上...

作为咨询师,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来访者的最大帮助,而且帮助别人自助也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咨询师首先需要有接受和诚实的态度。

我们会跟客户说,“你可以告诉我你脑子里浮现的任何想法、感受或画面,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哪怕是让你感到羞耻、害怕的事情,我也希望你能勇敢地在咨询过程中说出来。”

心理咨询做一次有用吗_心理咨询做什么检查_怎么做心理咨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来访者小心翼翼地鼓起勇气说出自己多年来无法原谅的错误,或者当他很努力地说出自己感到特别羞愧的事情时,你却没有为他感到难过。如果有人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批评或看不起他,而你却仍然耐心地倾听,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保持真实的权利其实很难勇敢地坚持下去。一位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学家曾说,“我们人类其实特别擅长扭曲现实,所以我们用来扭曲现实的工具就是我们的防御机制。我们想要捍卫自己免受负面情绪的侵袭,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在捍卫自己免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的侵袭。”

初次面谈:心理咨询能做什么?

初次面谈通常需要反复进行,因为治疗师必须根据客户的意愿安排面谈。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面对访客时,初学者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必须在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和照顾访客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我告诉我的学生:“当你在面谈时,你需要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只想着病人的需要。”一位朋友说:“看上去治疗师什么也没做。最多,你在听。”但你也在做以下事情:

首先要记录,当然有的治疗师可能不记录,但我会尽力记录每一个细节;

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是观察性的。我们观察客户在说什么,然后我们观察客户在做什么。此外,我们观察他在说话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我们还会注意来访者的语气、面部表情和姿势,也就是他的肢体语言;

除此之外,还有体验的部分,我们需要去体会此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是咨询师的分析部分。在分析部分,治疗师还需要分析这些感受哪些来自来访者,哪些来自自己?如何通过这些感受去理解来访者?来访者说了什么,又没说什么?我们还需要对来访者的问题形成一个假设,而为了检验这个假设,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如果当前的假设被推翻,我们还需要收集什么其他的信息?

心理咨询中的互惠原则

心理咨询的互惠原则,就是用金钱换取情感支持和专业技能,这个很重要,单纯索取而不付出,意味着咨询关系不平等、不互惠。

有些咨询师跟来访者谈起收费问题时,总觉得不好意思开口,担心会伤害到来访者,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似乎违背了帮助人的初衷。这可能跟我们对来访者和治疗方式的理想化有关,这跟治疗师自身的自恋需求有关。这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救世主原型”,在无偿提供帮助的关系中,治疗师很容易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而来访者则退化为一个救赎对象的状态,类似于婴儿。所以我们会想,一个母亲怎么会问自己的孩子要钱呢?

其实这里就发生了投射性认同。大概十年前,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候,找一个学长做指导的时候,她很认真的跟我谈了收费的问题。当时我还在读研究生,她收我一次100元,显然这个费用我是付不起的。

当我试图把她投射为一个理想化的救世主或者母亲时,她并没有接受我的投射,而是善意地对我说:“XX,我们不能给没衣服穿、饿着肚子的病人做治疗。”

多年以后,这件事情依然让我记忆犹新,她让我意识到,不管咨询行业有多专业、多神圣,我们终究还是人,不是神,要谋生,就需要收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才能保持做人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一种伦理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母亲还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即便她可以因为母爱的存在而时刻牺牲自己,但她也无法避免在某些时候,把自己的抱怨和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互惠、有界限的成人关系,如果心理咨询确实是来访者的重要资源,那我们也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为更多的来访者做更多、更长久的服务。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