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第二届整合医学干预精神疾病高峰论坛聚焦青少年情绪障碍时间:2024-08-24 14:05 青少年心理疾病日益受到关注,除了药物治疗外,基于精准医疗检测的心理治疗、身体调理等综合医疗干预能否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11月11日,第二届“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干预”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部分专家学者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1月11日,第二届“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干预”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今年论坛主题聚焦青少年情绪障碍,多位精神疾病领域专家学者就青少年常见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自残等发表演讲,交流看法。论坛由上海国泰威医疗主办。 2021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青少年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症占4.7%,对立违抗性障碍占3.6%,重度抑郁障碍占2.0%,是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 论坛上,多位专家认为,青少年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相比成年人,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建立成熟、稳定,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其疾病应对与治疗值得更多关注。 上海市重症精神疾病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崔东红表示,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以精神药物为主,可以帮助部分患者逐渐康复,但药物有效率约为50%-70%,抑郁的治愈率更低,而且服用药物通常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心身结合治疗”是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崔东红表示,除了药物治疗,特别是针对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其团队采用基于精准医学检测的非药物综合干预手段治疗精神疾病,取得了一定成效。 “综合干预的目标不是让患者吃药缓解症状,而是让患者尽可能摆脱精神类药物,实现完全康复。”崔东红说,它更加注重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个体性,从个人的遗传、环境、心理、运动、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追溯因素,通过精准化、综合性的干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她举例称,由于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减少、慢性炎症等原因,患者除了可能出现肠道代谢疾病,还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崔东红认为,基于精准医疗检测,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治疗和干预,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朱俊娟表示,根据现实研究数据,相比青少年青少年抑郁,早期干预对预防儿童青少年自杀更有效。“我们也能感受到,比如成年人有自杀想法抑郁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计划的,但儿童青少年则更容易冲动和不稳定。”因此,朱俊娟强调,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需要及时干预。 朱俊娟也认为,青少年心境障碍应以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治疗方面,氟西汀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但仅限于中重度抑郁,以及无法接受心理治疗(如中低收入家庭)或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有些青少年学生会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用刀、烫、打等方式伤害身体,造成出血、疼痛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张红梅主任医师关注的重点。 张红梅表示,非自杀性自残行为往往始于青少年早期,即13至15岁之间,女性的自残率略高。但这类自残行为通常在青春期后有所减少。她认为,应及时识别这种行为。由于一些青少年利用自残来获得积极的情绪释放,因此直到被父母或老师发现后,他们才会主动就医。 因此,张红梅表示,虽然部分青少年的自残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仍存在不少危险因素,例如若不加以干预,青少年的自残行为一旦发展并愈演愈烈,除了身体受到伤害外,还有可能导致情感障碍、抑郁精神疾病。 在青少年心境障碍治疗方面,上海国特维康门诊部主任牛海蛟强调了脑肠轴的作用机制。他介绍,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关系逐渐被揭开,相关研究证实大脑接收来自肠道及肠道菌群的信号可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 例如2020年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胡少华教授团队在《临床与转化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系统阐述了国际上肠道微生物在双相情感障碍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不仅与肠道疾病密切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 因此,牛海蛟认为,青少年情绪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干预需要生理与心理治疗并举,多维度的综合医学干预,其干预措施包括身体的精准医学检测、情绪疏导与身心指导、肠道修复与菌群平衡、营养支持与代谢平衡、激素平衡与能量补充,以及动态监测、持续健康管理等。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