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科专家|哈尔滨近 1200 名儿童心理评估:不同类型表现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4-08-04 14:07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哈尔滨市托幼机构近1200名2至5岁儿童气质与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表现,其中难养型约占16.2%,易养型约占2.7%,儿童抑郁型约占17.7%,攻击型约占20.8%。儿童的各类表现都是成年后疾病的诱因。儿童出现这些不良倾向,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不重视,一味溺爱,没有对儿童表现出的心理症状采取及时、充分的矫正措施所致。

心理健康问题在年轻人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个刚满3岁的小男孩壮壮(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外县赶到市儿童医院就诊。这个小男孩是心理门诊的老患者。现在壮壮的病情比前几天第一次就诊时好转了很多,孩子刚来的时候不会说话,脾气也不太好,现在能说“你好、再见”等简单的话了。壮壮比较胖,据父母介绍,孩子饭量特别大,尤其是米饭,每顿饭都要吃一大碗饭。医生说,这个孩子因为脑部发育迟缓,不愿意说话,需要心理辅导、药物治疗,才能有效补充脑力,逐步挖掘语言功能。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与行为科了解到,心理与行为科近几天门诊量急剧上升,平均每天6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3岁。这些孩子的特点是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经常眨眼、耸肩、抓耳朵、挠脸颊,有的还性子迟钝,经常忘事。还有的孩子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但语言理解能力差,对父母或老师说的话经常没有反应,食量大,很愿意吃米饭等碳水化合物食物。

社会家长关注

“问题”儿童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低龄“问题”儿童的增多,哈尔滨市各大托幼机构、学校以及年轻家长也逐渐关注到儿童心理问题。市儿童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就是专门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医疗机构。从这两家医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少年轻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记者在医院遇到了刚出生没多久的珊珊(化名)。其母亲告诉记者:“孩子最近一直哭闹,不肯吃不喝,在其他医院治疗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太好,就带孩子来看了心理医生。”医生的检查结果显示,由于珊珊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孩子现在患有分离焦虑症。

记者从哈尔滨各大托幼机构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各大托幼机构都配备了专职保健医生。这些保健医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医生,而是具备一定心理知识的医生。每年哈尔滨各大托幼机构都会积极配合医疗机构,为其所在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免费的心理评估,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一些家长在盼望儿女成才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疾病,尤其是在孩子患病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误以为这是孩子的“性格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无论孩子是性格问题,还是疾病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如果你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你应该怀疑自己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幼儿园高年级的小强最近变得很调皮,上课总是做出各种小动作,比如玩铅笔、拉前面小朋友的辫子、躲到桌子底下等。小强妈妈很纳闷:孩子以前很乖,腼腆内向,怎么突然就变了一个人,开朗活泼?后来我们才知道,孩子患有多动症。像小强妈妈一样,把孩子的病误认为是“性格问题”的家长还有很多。

儿童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由于多动症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很多此类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如果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的病情,没有及时引导,而是责备甚至打骂,很可能加剧孩子潜在的负面情绪。

言语暴力:“我父母死了就好了”

今年4岁的明明(化名),每天午夜后睡觉,早上10点起床,无论父母怎么哄他,都毫无用处。最让父母恼火的是,明明吃一顿饭要两个小时左右。面对每天不听话、倔强的儿子,父母渐渐失去了耐心。每当明明不听话,父母就会打骂他。面对父母的突然转变,4岁的明明对父母的感情也从依赖变成了愤怒。有一天,这个4岁的孩子突然说:“我希望父母都死了!”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旨在伤害或使他人痛苦的行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方式不同。在幼儿园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属于身体攻击;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则更多以言语攻击、谩骂、诽谤等方式,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明明的气质被评估为言语暴力儿童。这类孩子的症状主要是对外界反应强烈,没有规律性,容易引起家长的不快。这类孩子除了极端的言语暴力外,经常会说出“我不喜欢这样”、“我不要和你在一起了”、“我好烦啊”等话,这些都属于言语暴力。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婴幼儿阶段。这个时期年轻的父母不仅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食物供应上也会优先考虑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占有欲。父母的宠溺和纵容很容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在得不到满足时会以“攻击”的方式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自闭症儿童总是避免看别人

儿童心理科专家医生_儿童专业心理医生哪里最好_儿童心理科医生简介

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科,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几乎从不与别人进行目光接触,总是盯着一些物体发呆,或者喃喃自语。据专家介绍,目前,自闭症患者占该科门诊量的20%。3岁的玲玲(化名)很少发出声音。父母发现,玲玲听力没有问题,但对外界的事物总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孩子即使说话,也常常是一些重复性的语言,或者总是自言自语。但她对动画片里不需要语言、用无线电波交流的“天线宝宝”特别着迷,见到它们就很兴奋。医生诊断,玲玲是典型的自闭症患者。

据悉,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国际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理论:遗传、孕早期情绪不佳、疫苗中汞的影响、婴儿期肠道病毒感染后遗症。市儿童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陈艳萍介绍,从她接触的病例来看,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有很大一部分在孕早期就有情绪不佳的问题。因此,自闭症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自闭症的治疗难度很大,目前主要以强化行为训练为主。

恐吓教育下的分离焦虑症

“你要是不听话,我就送你去幼儿园!”很多家长不会意识到,这样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哈尔滨9岁女孩萌萌(化名)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其妈妈回忆,从萌萌小时候起,每次送去幼儿园都会哭闹,后来萌萌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上学后,萌萌还是不肯进校门。上学没多久,萌萌就患上了“肚子疼”的毛病,经常在早上上学前“发作”。父母带她去检查多次,终于弄清楚了女儿生病的原因。面对心理医生,萌萌坦言肚子疼是假的,自己也知道要上学,但这种上学前的焦虑很难克服。

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对陌生环境应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孩子焦虑较多,除了先天的品质和性格因素外,父母的言行举止也起着重要作用。当父母威胁“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会把这当成是一种惩罚,心理上认为上幼儿园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反应过度,不要威胁、恐吓,以免强化一些不良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过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来自哈尔滨的赵女士一直以自己3岁的儿子为骄傲。儿子2岁后,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渐渐学会了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十分自豪。但最近,赵女士感觉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教他认字时,他总是眯着眼睛,摆弄着手,手忙脚乱。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培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很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孩子越早学会识字就越聪明,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期望过高。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被父母接回家后,并不是直接送回家,而是被送去上各种学习班,如绘画、钢琴等,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会出现,如睡眠障碍、饮食失调、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烦躁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斜视等)。

父母用打屁股代替管教,导致孩子爱撒谎

6岁的小华即将上学,让父母担心的是,小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眨眼的习惯,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眼睛出了问题。小华妈妈带他去医院看医生,但检查后一切正常。小华还喜欢说话,坐几分钟就会自言自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看电视的时候她也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小华今年以来越来越喜欢撒谎,有时候说同学欺负她,有时候又说她考试考了100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爱。当孩子不小心撒谎、眨眼时,家长的关注和关心,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些看似不好的习惯。有的家长习惯于打人而不是教导,一旦发现孩子撒谎,就狠狠地打他们。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可能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撒谎技巧来应对父母的打骂。

为了防止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并拥有愉快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专家解释,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表现出适应性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根据孩子的特点,可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能力:

1. 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意识

孩子们往往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性格和特点缺乏认识,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要为之奋斗什么目标。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有的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对所谓的“缺点”产生自卑感。

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心理就容易失衡。所以,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出乐观健康的性格。即便是成年人,要正确认识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要求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心情下,一步步健康地成长。

儿童专业心理医生哪里最好_儿童心理科医生简介_儿童心理科专家医生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聆听别人的谈话和意见,并运用适当的语言与别人沟通、交流,这种“听”和“说”的技巧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他人交流时,有的孩子往往不注意别人说什么,或表现出不耐烦、冷漠等情绪,让人觉得不尊重别人,排斥别人。有的孩子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时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阻碍了与他人的交流。他们不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也不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烦恼。这样,由于长期不会倾听、不会说话,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导致孤独、寂寞、抑郁,或固执、极端,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成人应帮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文字和非文字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要,避免误解和猜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更多的朋友,并使他们懂得要以和谐、友善、自我否定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宽容、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和矛盾,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 理解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忍耐力有限,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可能无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发许多烦恼和冲突。长期的情绪压抑是心理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训练他们学会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压抑情绪的事情,要教会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放松,让他们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但心情愉快,而且能够冷静地处理困难。

4. 理解和支持他人:培养从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这就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别人漠不关心。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懂得什么是理解,什么是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交朋友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别人是一种贡献,更是一种从这种贡献中获得的“快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情绪和健康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5. 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

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与父母、亲戚、老师、同学、朋友等很多人打交道,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中,也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如何有效地解决这样的冲突,需要学习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儿童青少年往往缺乏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容易引发抑郁、悲伤、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就会抑郁低落、焦虑。因此,要对他们进行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认识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要讨论、协商、探索、尝试。让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环境,尽快摆脱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步前进。

6. 避免使用攻击性言语和行为:培养自律

儿童青少年容易因琐事发生摩擦冲突,轻则争吵不休,家道中落;重则冲动行事,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攻击行为。此类行为若得不到有效纠正和制止,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严重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终身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他们严于律己的品德,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怒,学会用平和的方式代替攻击性行为。这不仅是做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如有迹象,应尽快就医。

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发展上述能力,应该会更加快乐,行为也会更加健康。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孩子表现出严重的异常行为,应该及时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反抗老师,不服从,难以管教;沉迷网络或形成某种习惯,类似吸毒;很多主修课程不及格,阅读和计算困难;紧张、焦虑,无缘无故地烦恼;孤独、自卑、抑郁、社交懒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欲望突然减少;入睡困难,做梦、容易醒来等。

健康提示

儿童心理科专家医生_儿童专业心理医生哪里最好_儿童心理科医生简介

现代社会,儿童心理问题、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时,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是否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面主要介绍6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孩女孩均可发生。严重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引发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儿童常有睡眠障碍、抽搐等症状。

△ 吸吮手指 吸吮手指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现象,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因刺激哭闹时,过度换气后屏住呼吸,继而出现呼吸停止、口唇发青、四肢僵硬等情况。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持续半分钟至一分钟,也可持续两至三分钟,以两岁以下儿童多见。

△口吃是指说话时出现中断、重复和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一半的口吃儿童在5岁前患上这种疾病。

△言语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口语表达延迟,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慢。一般认为,儿童18个月时还不会说出一个单词,30个月时还不会说出一个短句,就被认为存在言语发育迟缓。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孩子获得了语言能力,但由于精神因素,在特定场合下保持沉默。比如在学校不说话,在家里却说话。这种心理问题通常在孩子3-5岁时开始出现。

△ 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在夜间尿床,有时在白天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是指身体某一部位一组或两组肌肉的抽搐,表现为眨眼、挤眉弄眼、皱额、咂嘴、伸颈、摇头、咬嘴唇、模仿陌生面孔等,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孩子到了睡觉时间却不愿意上床睡觉,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或者反复要求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直到很晚才勉强入睡。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坐起时双目睁大,惊恐万分,表情痛苦,常伴有哭闹、气短、出汗等症状。多数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来后孩子不能回忆起事情经过。以5—7岁儿童最为常见。

△梦游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等症状。多发生于入睡后2小时内,患者醒来后不能回忆起当时情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儿童,但以5~12岁儿童多见。

△噩梦是指孩子从噩梦中醒来,能生动地回忆起梦境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常发生在后半夜,以学龄前儿童多见。

要阅读的标签:

健康

生理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