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全职妈妈的职业与挑战:精细养育现象的分析与应对策略时间:2024-12-24 14:13 阿尔伯里编辑推荐 当我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Abery育儿小组里关于全职妈妈的讨论很热烈。有些父母把全职母亲比作一种职业,但有些母亲不同意;一些母亲前天辞职,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关于全职妈妈的讨论肯定会继续下去,因为每个妈妈的情况都不同。 在上一篇文章中,郭鑫老师向家长们介绍了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精细教养”现象的分析,包括对现象的描述(它是什么)、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为什么)。 ),并讨论可能的后果(将会发生什么)。在反馈中,不少家长表示,一方面,这种现象符合中国家长目前的心态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想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吗? 发送《精细育儿》到阿尔伯里科学幼儿教育公众号,即可阅读郭鑫老师的前两篇文章~ 现在,郭鑫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反思来和大家谈谈“解决办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鼓励父亲分担育儿压力 西方社会解决“微妙教养”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在西方社会,目前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首先,最常提出的方法是“呼吁”父母“减轻压力”或“放松”。这种方法的效果有限,因为复杂的养育方式的原因是社会政治因素,超出了父母个人的控制范围。 其次,近年来,随着关于儿童“抗压”的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一些专家开始指导家长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然而,关于儿童抗压能力的研究是基于处于非常突出逆境的儿童,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普通家庭。此外,这类研究还在争论是否可以通过“教学”来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最后,这一理论实际上强调的是,“抗压能力”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孩子的个体特质。也与孩子处于逆境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因此,一些育儿专家强调“抗压”,让家长更多地依赖“专家指导”,并没有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 第三,一些社会性别专家认为,母亲仍然是所有焦虑和压力的主要承受者。因此,他们提出社会需要一些友好的制度来鼓励父亲更多地分担育儿压力。这是一种表面上可以部分缓解女性压力的策略,但仍然无法扭转社会普遍追求“精心育儿”理念带来的道德压力。 这些策略的问题在于,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仍然强化了“细致养育”的核心理念——父母的行为应该围绕孩子的最优发展来组织,而忽视大家庭和父母以外的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影响。简而言之,这些策略仍然支持儿童保育“私有化”而非“公共责任”的趋势。 有学者悲观地表示,“精细化教养”等类似概念的影响太过深远。如今的父母坚信“科学”的育儿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普及,也改变了我们的育儿“话语”心理。雪花。比如“照顾孩子”()叫“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玩,这叫“亲子互动”…… 如今的父母很难单纯地享受与孩子一起做活动的乐趣,他们总是考虑这项活动对孩子的“长期影响”。专家和社会多次向妈妈们强调“爱”的功能: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帮助()和可靠(),还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残忍等偏离“正常”的行为特征。 爱已经从人类情感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温暖的感觉,转变为家长教育的一种功能和技巧。 放下书本和理论 我距离“精准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还很远 上述西方的悲观结论也部分适用于中国。然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同的历史条件是否可能给现在的父母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下面我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来和大家探讨一下,现在的父母是否可以与“精细化教养”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一个“反省反思”的机会。 “回身回望”的概念与“倒影”类似,但“回身”和“回望”这两个强烈的身体动作迫使我们扭转整个视角,而在扭转的同时,为我们自己和当下创造一些东西。一个空间。这两个术语最早由夏林清提出,并在她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多次使用。 第一个机会就是拥有一个不能按照课本方法养大的宝宝,打破我对书本和学科知识的迷信。 从怀孕到宝宝一岁,我经历了一个与大多数妈妈不同的过程。无论我如何寻找中文和英文的知识,我发现最后都无法用在我的宝宝身上,尤其是在喂奶和睡觉这两件事上。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我们的宝宝几乎在我身上“长大”了。无论喂食时间多长/多频繁,小孩子似乎永远都吃不够;夜间每小时喂一次被认为是好的(直到一岁!)。而且我日夜都精神抖擞。 读遍了市面上所有的书籍,询问了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宝宝太特殊了(或者说是“高需求宝宝”),而潜台词就是——你只需要忍受它。承受了这些之后,我还是要抵制医生的怀疑。最后,我没有告诉医生宝宝的睡觉和吃奶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回答只会增加我的焦虑。 这次经历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书本和学科知识的迷信。真正帮助我从高度焦虑和几近崩溃的状态中恢复过来的是接受我宝宝的非教科书行为。抛开你认为宝宝应该是什么样子,只看一个标准——宝宝是否精神好、心情愉快。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我不再关心宝宝是否必须独立睡觉、什么时间睡觉、应该母乳喂养多长时间……我的救星是拉朋友的丈夫自制的“吊带”。乐奶俱乐部(当时国内还没有)(能找到一款既舒适又方便母乳喂养的真的很难得)。我可以把宝宝背在背上到处走。如果他想吃,我可以随时喂他。我可以带他去久违的咖啡店,去公园,去购物,开始读书。当我竭尽全力规划他的生活作息完全失败时,当我的生活不再以他的睡觉和吃饭为中心时,他对我的困难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反思那些课本上的知识是用什么样的样本来研究的?这些知识服务于什么样的家庭?其生产过程如何影响其结果?这些都成为了我后续博士研究的方向。这是以后要讲的事情。简而言之,当你的宝宝无法接受所有的科学建议时,你应该庆幸她迫使你远离流行智慧。 机遇二:女性追求“大我”观念的影响及是否需要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追求的反思 我是国际母乳会的早期信徒,并成为母乳喂养和亲子关系的专门“宣传者”。然而,当我看到身边有一大批优秀妈妈(企业高管、优秀记者、特级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经济学博士……),为了在当下坚持“纯母乳”职场和社会环境,当我辞掉工作,愿意在家里实行“最自然”的育儿方法时,我的脑海里就敲响了警钟。 这是否意味着为了宝宝的最佳发育,妈妈必须全职在家?宝宝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有冲突吗?还是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冲突”?在我生孩子之前,我有幸和一些早期的中国女权主义者一起工作,她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和促进中国女性的自我发展和参与公共领域;这段经历与我成为母亲后的经历密切相关。这种直接的冲突也让我逐渐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亲密育儿”和母乳喂养的迷信。 有了矛盾和疑惑之后,我向身边上一代甚至前两代的妈妈们询问了她们的经历;他们帮助我看到了养育经历的多面性。比如,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她生完孩子两个月后,就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她说,她当然不能忍受。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觉得你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更高的追求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愧疚。如今,这个“留守儿童”不仅与母亲建立了令我们很多人羡慕的积极母子关系,而且性格开朗健康,工作出色,成绩突出。只有通过这些比较,我才发现我对一些当前流行理论的痴迷是多么的狭隘。 这次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我想,与西方社会不同,我们距离积极鼓励妇女参与公共生活和劳动的历史阶段已经不远了。那时我才有机会通过近距离的接触看到不同的事实。 机会三,请阿姨帮忙照顾孩子,创造与老人“和平共处”的空间。 为了避免跨代育儿带来的压力(观念冲突、生活习惯冲突等),我一开始就坚持请“阿姨”帮忙照顾孩子。幸运的是,第一,中国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本让我们这些不那么富有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奢侈的帮助;第二,我和老公对这些阿姨都非常信任,坚信这样的选择比依赖老人要好。 因此,我和老人在生孩子之前就达成了协议——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们可以随时回家看望宝宝;然而,他们不负责照顾婴儿。当然,老人来了,我自然会尽量让老人和孩子们相处。这个时候,我会容忍她/他们的一些做法,因为我和孩子们都知道,老人的影响是暂时的。 以上三个机会给了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我一个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实践的机会。 概括 而这三者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的——放下理论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思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面性和可能性;这些让我对自己的做法越来越有信心,对两代人也有信心。冲突也变得更加轻松。 上述“机会”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个妈妈。这个例子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没有焦虑,而是它展示了我如何用其他方式来“对抗”我自己时代的焦虑。但这个例子希望表明的是,即使面对现代性的焦虑,普通父母仍然可以使用一些策略来平衡自己的生活。 另外,我说放下书本和理论,并不是说不读书(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建议你读一些不同领域的书。育儿固然与孩子心理有关,但也与家庭关系有关;也与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自身发展和文化特征有关;如果你是女性,也与社会对母亲角色的建构有关……因此,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书籍或许是你寻找平衡的一个出口。比如夏林清老师的《星空》就不能高度推荐。 ?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