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北京儿童精神科候诊室实录:焦虑抑郁患儿增多,家长心急如焚

时间:2024-12-05 14:08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候诊室里挤满了人。有的孩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不说话,有的喊着“救命”想要跑出医院,还有的被父母抱在怀里期待地看向诊室。走出诊所后,有的家长蹲在门口哭泣,有的赶紧拖着孩子走开,还有的弯下腰紧紧抱住孩子。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医院儿童精神科时看到的情况。记者注意到,不少有焦虑、抑郁、强迫症等情绪问题的孩子抱怨考试成绩波动、与同学关系不和谐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也指出,抑郁发病年轻化,青少年抑郁患病率在15%至20%之间;在抑郁患者中,50%是在校学生,其中41%因抑郁而辍学。

多位医生告诉记者,我国未成年人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情绪问题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比例也逐年上升,成为儿童心理科就诊的主要患者群体之一。

为什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如何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

“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常常希望被车撞到。”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_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

“当我走在路上时,我常常希望被车撞到。”在北京某医院心理科候诊室里,等待复查的小鲁悄悄告诉记者。

小露现在读初一年级。他已经半个学期没有上学了,因为他厌倦了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 “记忆力差,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好,家长不满意”、“学校生活太无聊、不开心”……一系列负面情绪在小鲁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越来越不愿意上学,整夜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玩网络游戏,白天拉着窗帘睡觉。她的父母劝她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诊断她患有“抑郁”。

“我们经常遇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近年来这一群体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救治过的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有一次,被幼儿园老师批评后,我突然情绪崩溃了。回家哭着,我再三地说都是我的错。从那以后,我变得非常胆怯,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往。

与成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症状更为微妙。首先注意到的可能不是孩子情绪的异常,而是身体的不适。有些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会表现出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眼痛、胃痛、恶心、呕吐、心慌、发烧等,但经过各种检查却找不到问题。

主治医生曾经治疗过一个10岁的孩子,他经常头痛,但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后来在诊治过程中,孩子告诉他,只要他头疼,父母就会更加关心他,不需要学习。 。 “头痛是孩子在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焦虑和抑郁时通过疾病的潜意识表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文告诉记者,心理问题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可能出现,但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儿童的语言能力远不如成人发达。即使他们的语言能力赶上了,但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不如成年人。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需要成人帮助他们说出来。然后你就会明白:哦,所以这种感觉叫做愤怒。

有些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会出现自残行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回顾性分析显示,2016年至2018年急诊科收治的217名自杀患者中,15.2%为未成年人。业内人士透露,急诊科收治自杀或自残的未成年人,年龄中位数只有13岁零6个月。有些人使用锋利的物体,更常见的是吞下大量药物;有的与家长、同学发生争执。谁想不通,直接采取了极端的行动。

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_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晓亮表示,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他情绪障碍还有情感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等。冲动控制障碍。情感障碍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更为常见。其特点是抑郁和躁狂情绪交替出现。有时他们会沉默。有时他们会因为周围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过多言语而突然产生冲动。自杀行为,还有人认为表达“我要死了”是一种姿态。 “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

“孩子身体反复不适,可能是家庭‘病’”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和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统计为例,2006年该院儿童精神科门诊数量为2.6万余个,2020年达到5万余个。

陈成发,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著名家庭治疗师,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庭干预。他发现,与五年前相比,青少年患者中自残的比例明显增加。五年前,他所治疗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如焦虑、情绪不稳定、抑郁。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在行为方面,青少年的自残率也逐渐上升。 。

陈发发指出,青少年可能患有一种不常被认识到的精神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发病率很高但很少被正确认识的精神疾病。许多患者被误诊和漏诊,导致治疗延误或过度治疗。一家人陷入情感漩涡无法自拔。

“孩子反复出现身体不适,可能是家里有‘病’造成的。”陈方发认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家庭。积极的家庭互动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感,形成孩子健康发展的心理自我;家庭可以抵抗外部压力,保护孩子免受压力事件的影响或减少压力反应。如果孩子出现心身症状,说明家庭未能塑造孩子健康的自我,或者对外界压力的防护能力不够。也就是说,孩子的心身症状往往预示着家人“生病了”。当一个家庭运转不好的时候,就很容易“生病”,而家庭的“病”往往会体现在孩子身上。

陈凤发提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感知到的心理压力通过不成熟的心理功能作用于神经中枢、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可转化为生理指标,对机体功能造成损害。当孩子遇到心理压力时,自主神经系统会过度活跃,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弱、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等一系列变化。压力。 。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身体机能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心身症状。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学校、儿童个体在内的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是心理问题发展为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10月10日,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线上线下主题推介活动期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 卫生分中心披露了一组数据: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人口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但青少年所占比例接受过适当诊断和治疗的青少年不足20%。社交、生活方式、饮食、睡眠、活动空间不足。学习压力过大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教授表示,儿童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见的包括自卑、厌学、强迫症、抑郁、过度使用互联网等。成年后的许多精神和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青少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现在报道比较多的儿童自闭症之外,还有儿童抑郁、多动症、分离焦虑症等。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增加,严重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问题比较普遍。”刘华清说,以前孩子的活动大多是在户外,在大自然中玩耍、玩耍,与人的接触都是面对面的。网络时代,大多数孩子呆在家里玩手机、上网,缺乏与外界、大自然的真正接触,缺乏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刘俊平认为,如果家长对心理疾病缺乏基本的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例如,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有的存在阅读障碍,有的存在书写困难,有的存在数学困难,有的还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学习障碍,可能会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不努力学习,因此可能会训斥甚至惩罚孩子。这不仅错过了重要的诊治机会,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损害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尽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_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如何预防或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要注重“内外修养并重”。有关部门要继续扎实推进“双减”,减轻儿童青少年学业负担、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家长要树立全面的成长观,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少一点“鸡宝宝”,多一点陪伴。

上述北京某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建议,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应尽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骂、挖苦、讽刺等。多沟通,启发、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多关注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外,教师还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及时发现隐患。对孩子要有耐心,不要随时批评、指责甚至殴打他们。”儿童青少年应定期接受治疗,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主治医师说。

王晓亮还认为,学校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理讲座很有必要。如果学校的心理老师能够对一些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及时发现和干预,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有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它可以减少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学校也可以考虑采用心理量表评估作为筛查方法,对特定人群进行干预和有效指导。

一位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业内人士建议,从社会角度看,应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室并配备精神科医生,力争平均每每个省每 10 万人有 2 至 3 个专门服务提供商。成人精神科医生。同时,继续增加公共医疗供给,通过院校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扩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建立相应的人员和薪酬制度。此外,应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采访中,也有家长提出疑问: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是否应该去医院精神科就诊或者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对此,有医生解释:国内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常被称为“心理门诊”或“心身门诊”。与精神病医院的心理门诊一起,负责收治没有精神病症状(即没有幻觉、妄想)的患者,或者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积极就诊的患者。任务;而专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则主要接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辨认的患者。对于自病的人。

简单来说,如果个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建议先去精神科或心理相关门诊就诊。如果明确患者已达到精神障碍程度,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系统治疗,并适时配合心理咨询。如果明显不符合精神障碍的标准,您可以向心理咨询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