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精神科医生自述:我曾是一名多动症患儿,呼吁社会正确看待精神疾病时间:2024-12-01 14:1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当谈到精神疾病时,许多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其实,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规范诊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罗清华2020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文章,分享了自己作为多动症孩子的故事。 ① 资料图金鹏/摄 精神科医生的自白:我小时候患有多动症 小时候,无论父母怎么骂我,我都不能正确地写“2”。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人们经常或微妙或直接地嘲笑我生活在“精神病”中,并提醒我要小心,不要成为“精神病”。 而我常常委婉或直接地对这些人说:你我和那些被你称为“精神病”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同。例如,我小时候患有多动症。 进入小学不久,老师和家长都发现我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孩子”。说我没有问题,除了我比较喜欢打断和回答别人的谈话外,我从不调皮,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乐于帮助别人。说我是问题孩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我学习有困难。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学写“2”字时的情景。父母关心地围着我,说话的声音也从轻柔变成了咆哮。我还是没能正确地写出“2”。更多它就像“S”。 上课不专心,有事就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花了不少时间做作业。如果我无法完成作业,我经常会被罚站起来或被拘留在学校。即使我做到了,我也会犯很多错误。 我失去了一切。我丢失了无数的铅笔和橡皮。我什至丢了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我不得不把我家前门的锁一把又一把地换。 父母打我、骂我,但似乎都没有什么作用。我的成绩越来越“亮眼”。到了小学三年级,我每科只能考到60分左右。 并不是说我不能专注于所有事情。看电视和短篇小说时我特别专心。雷霆闪电也无法撼动我。 不仅小学留级,到了初中、高中,我依然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男孩”。当我参加高考时,我距离高考线还有100多分。复读的第一年,我比高考线落后了10多分。第二年,我超出重点线2分,终于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全家人都松了口气,觉得我终于懂事了。 学习医学后,我发现自己患有多动症 当我大学四年级时,我参加了精神病学课程。当我读到“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章节时,我感到震惊。我发现我的人生轨迹和书中写的注意力缺失症高度重合。 假期里,我把教材带回家给父母看。我们最终达成共识,小时候我不是无知,而是精神病。 幸运的是,这是一种“精神疾病”,有些患者成年后会康复。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考入研究生。父亲不禁感叹:“你真是大器晚成啊!” 如果上帝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告诉我的父母,不要打我,带我去看心理医生。这样,我的生活也许就不必那么艰难了。 “精神病”离你我很近,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我的小学同学总共有40人左右。37岁那年,我们举行了一次同学聚会。根据我们掌握的一些信息,其中2人患有抑郁,2人患有精神分裂症,1人患有情感障碍。 我的大学同学有一个小聚会,大概有10个人在场。一位同学感谢我在她最低谷时帮助了她。另外三个同学也凑热闹,说要和我喝一杯。其中一人也患有抑郁,另外两人的父亲也患有抑郁。我帮助了他们。联系安排就医,效果很好。 我同一家医院因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来找我看病的医生和护士多得数不胜数。此外,几乎每天我都会收到各种熟人的短信和电话寻求帮助,他们自己或亲友有“精神疾病”相关的问题。 “精神疾病”与感冒、腹泻和痤疮一样常见。所有的疾病都是上天给我们一个审视自己生活的机会,教会我们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所谓的“精神疾病”可能是我们自己、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或者是我们路过的陌生人。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平静地对待“精神疾病”,因为其实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① 出现这些情况最好去看心理医生 1.总是睡不好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在2014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首届睡眠医学学术会议上介绍,原发性失眠的首次诊断最好在精神科,通过一些睡眠认知行为和社会节律来进行。治疗后,80%的患者无需药物即可康复。 简单来说,原发性失眠是指没有打呼噜、脑血管等问题,已排除其他疾病,也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或重大应激事件。简单来说就是睡眠不好,这种情况至少会持续一个月。 另外,很多精神疾病都伴随着失眠的症状,比如抑郁、焦虑等,单靠安眠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联合使用抑郁、焦虑药等。 ② 2.经常做恶梦 广东省中医院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庆海2022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称,经常做恶梦,醒来时会剧烈疼痛或因梦的内容而影响社会功能。这是一种噩梦般的病症,需要及时治疗。精神病学或睡眠医学科咨询和睡眠评估。 防止多梦、恶梦,建议放下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或不愉快的事情,努力做到“心静”;学习自我心理疏导,消除心理负担,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心态;宜吃清淡、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食用安神宁神的食物,如小米、百合、莲子、桂圆、枣仁等。 ③ 3.饮食失调 深圳康宁医院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毕建强2019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称,饮食失调(饮食失调)一直被临床医生视为“最令人失望、最顽固的疾病之一”。精神病理学”而患者往往没有诊治或到消化科、营养科、中医科等科室诊治,几经周折才来到精神科。轮流。 神经性厌食症是饮食失调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营养治疗。 ④ 4.戒不掉酒瘾 北京安定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医师迟勇2019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称,长期过量吸毒除了容易对心、胃、肝、脑等器官造成损害外,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依赖”,即“酒精依赖”。 “瘾”一旦形成就很难戒掉,必须接受专业的精神治疗。 ⑤ 北京回龙观医院酒精与药物依赖门诊医生赵荣江2019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称,过去12个月内,如果满足以下6个条件中的3个或以上,即可诊断为酒精依赖⑥: (1)有强烈的饮酒心理欲望或冲动。 (2)增加对酒精的耐受性。 (3)饮酒自控能力下降。 (4)发生戒断反应。 (5)忽视其他兴趣爱好。 (6)不顾酒精依赖的危害,顽固饮酒者。 5.有阅读障碍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总是记不住课文,读书时也结结巴巴。他们要么漏词,要么发音错误,并且经常误解结构相似的词(例如“胡”和“谷”)。这样的孩子可能有阅读障碍。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2013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建议家长带孩子到精神科进行一些相关咨询。如果阅读障碍不严重,经过治疗后阅读能力会逐渐提高,成年后阅读障碍就会消失。 ⑦ 6.我学习的时候头疼。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刘静然2021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称,孩子学习时头痛,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导致身体不适。除了头痛、头晕等头部不适外,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尿频等症状。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建议家长尽量适当减少孩子的学习任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闲时间,劳逸结合,注重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情绪,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如有必要,不妨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 ⑧ 7.社交焦虑症 由于害怕与人交往,当众演讲时我会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脸色发红,身体会不受控制地颤抖、出汗。这可能是由于社交焦虑症造成的。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王艳玲2013年在健康时报发表文章,内向者虽然不善交际,但内心却很平静。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对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特别不满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你紧张焦虑到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⑦ 8、无缘无故的疼痛 王艳玲说,在临床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老年人,要么主诉精神不振、吃不下饭、恶心呕吐等,要么出现胸痛、背痛、关节痛等各类疼痛。但经过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或者精神有问题,可能是躯体化障碍,伴有焦虑、抑郁,可以去精神科医生那里检查一下。 ⑦ 本文综合自: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