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成都心理医生|成都公卫中心医务科团队:疫情背后的信息传递者

时间:2024-10-29 14:07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在成都,每天看到的官方信息发布背后,几乎每一条报道的信息都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医疗团队有关。作为这次疫情中的“信息官”,他们虽然没有像临床医生那样面对一线,但在一线的背后,他们通过电话、精准的信息传递,为整个疫情的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

疫情信息官

时刻牢记各种数据

从1月13日开始,作为医务科骨干,陈锋副科长已连续值班53天。

回忆起疫情初期,陈锋的头还很疼。这里的疼痛不是形容词,而是真实的身体疼痛。

陈锋正在工作

陈锋手机被打报废

疫情每天都在变化。作为“信息队队长”,他每天的来电次数也是最多的,而且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断增加,从刚开始的每天100多个电话,到现在的200多个,甚至达到了300多个+ 最多。 ,“每天睡觉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摸手机,生怕错过电话。”长时间拨打大量电话,并连续第9天加班后,他的手机电池直接“罢工”,用了不到40天。 ,他买了才一年的手机就已经报废了。

成都著名心理医生_成都心理医生专家介绍_成都心理医生专家

冯晨说,虽然疫情在慢慢好转,打电话的次数也在减少,但一拿起电话,身体就会反射性地“回想起”因通话量大而耳朵嗡嗡作响的感觉。

成都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大家都很熟悉。这家位于成都东三环的传染病医院负责30多种传染病的诊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这里是收治确诊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 “成都90%以上的确诊患者在这里接受治疗。”截至3月5日18时,已收治120人,其中51人在医院治疗。 ,66人解除隔离……而这些数据都可以准确的记在陈锋的脑海里,保证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脱口而出。

总结医务部的工作:

“人少了,东西却多了。如果没有人负责,我们就有责任。”

陈锋除了担任医院医疗科副科长外,还兼任医院COVID-19综合协调组和医疗救治组副组长。他和该部门的其他五名同事负责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地区COVID-19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只有以准确的信息为基础,才能做出更有力的决策。”他乐观地简单粗暴地描述自己的工作,“人少了,物多了。”没有人负责,我们就负责,就像学校教务处一样。 ”

在2月25日的一份信息报送表中,记者看到,医务部每天定期报送的项目有17项。每天上午8点向卫健委通报前一天转运的患者信息。应急办公室将于次日凌晨1点通报前一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信息。每天需要十多个小时轮流上报数据。而这只是固定信息。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数据需求。”除了固定上报外,在当天的动态上报信息中,记者发现,他们需要收集的信息项有8项,包括组织院内会诊、增加医生到病房工作等,可以说是每一个细节。

陈锋表示,他们的工作无法具体量化,随时与各方沟通、收集信息。例如,今天咨询的专家需要一份某位患者某天某个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副本,以便给出更准确的治疗方案。他必须给病房打电话。 “但是病房里的医生不是随时都有空的。在线的。 “医生进入负压病房时不能带手机,只能等待。如果时间紧张,他还必须使用外面的对讲机与里面的医生通话。”有时,只是为了收集一条数据“我经常被困在那里一整天。”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他和他的同事几乎每天都在执行。

皮鞋转身就走。

他不仅要在办公室打电话,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出去与省市各部门沟通。疫情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每天微信步数超过3万步。在他的朋友圈里,他的这双皮鞋也受到了朋友们的热捧。

成都心理医生专家介绍_成都心理医生专家_成都著名心理医生

连续工作了23天,他还是坚持不下去了。服下两包中药后,第二天他继续上班。

清醒认识疫情严重性

拉响医院紧急警报

今年38岁的他自2006年开始在公共卫生中心工作以来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是第三代医生,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他从小就是在医院长大的。童年的经历也赋予了他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2003年,他从父亲工作的医院了解到非典,后来工作之余亲自抗击“甲型流感”和“H7N9”。疫情期间,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

1月中旬,当“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时,他心里的弦再次绷紧。 “这和当年的SARS很相似,会不会变得更糟?”随后他开始向医院领导建议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立即通知院内40余名应急小组成员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还给准备过年可能要加班的同事提前打“疫苗”在紧急情况下。 1月16日,成都首都医院收治一名COVID-19患者确诊后,1月19日,医务部普通工作人员取消春节假期,完成当日退款,24小时待命一天。

后来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疫情确实越来越严重了。为打好一场有备无患的战斗,确保抢救过程顺利进行,在医务部等部门的配合下,医院举行了严重呼吸道传染病应急演练。然后将其拉开。随后,医院启动了首个COVID-19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已经到了第七版,每一版,他们的部门都需要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习。

随着医院接收的病人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眼看着在病房工作多日的医护人员已经疲惫不堪,他得尽快协调人员进行补充。考虑到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心理压力较大,他请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提前介入进行心理疏导。此外,冯晨还通过朋友联系通威集团,向医院千余名医护人员每人提供了价值2000元的慰问金。

有人说,医务部的工作就像医务人员的“保姆”,“包办一切”。但冯晨表示,相比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还需要当好“保姆”。

夫妻俩都是医务人员

亲戚朋友轮流照顾儿子

成都心理医生专家_成都著名心理医生_成都心理医生专家介绍

他的沟通还包括与患者的沟通。 1月下旬,成都收到部分外地确诊病例。一名北方患者一到成都就被隔离,身体很不舒服。 “他不习惯生活,无法理解被隔离,拒绝配合治疗。”出身于法律职业,他除了尽可能解决患者面临的问题外,还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耐心地向患者劝说、解释。最终,他的方法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识别避免了医患不合作的情况发生。

50多天的辛苦工作有时让他有些疲惫。疫情发生以来,陈锋基本上没有时间一边做好工作一边照顾家人。陈锋的妻子也在市公共卫生中心负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奔赴抗疫第一线。有一次,两人在电梯里偶然相遇。他们没有时间互相打招呼。两人对视一眼,就赶紧去干活了。陪同他们的医院总会计师开玩笑说:“疫情让夫妻俩见面都没有时间说话。”

2月15日早上接儿子时亲戚拍的照片

最让他和妻子感到愧疚的是他们3岁的儿子。由于陈锋父母去世,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住得又远,家里3岁的儿子只能暂时送到亲戚朋友家暂住。关心。 “已经送到5个地方了,感觉有点不好意思。”陈锋说,他们一般是早上上班时送货,晚上下班后取货。 “但他们一般都是把孩子送到我家门口,因为我下班已经太晚了,孩子回家就得由妈妈抱着。”他还记得,每次过了十点、十一点,他下班回家,宝宝就会睡着了。直到连续加班的第26天,他早早回家,才有机会拥抱还在熟睡的儿子。听话的儿子总是对他说:“爸爸,你要休息多久?你能带我去多久?”出去玩?”他只能回答,“快了。” 陈锋对帮忙照顾孩子的亲友充满了感激和愧疚,“毕竟已经是三年的时间了。 ——老孩子变得调皮了。”

他告诉记者,在这场战斗中他并不孤单。他非常感谢部门的同事。这个六人的部门几乎承担了整个省市的疫情报告工作。 “没有他们的配合和支持,我一个人就脱不下来。” 3月5日下午,陈锋的办公桌上还有大量数据等待他“管理”。正在与记者交谈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再次响起,办公室里再次忙碌起来……

他们通过电话沟通,数据报告来了又去。因为他们不断连接,也保证了作为成都主战场的成都公共卫生中心上报的医疗信息的准确性。

截至3月4日24时,成都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4例,已出院97例,死亡3例。其余44人(其中重症2人)正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57名密切接触者也在接受治疗。观察。

红星新闻记者胡廷章岭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张波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