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学习困难专病门诊:孩子的问题是关系问题,家庭矛盾如何化解?时间:2024-10-29 14:05 很多孩子的问题 这是一个关系问题 在上海同济医院“学习困难专科门诊”,儿科副主任周晓迅看到了许多焦虑、疲惫的家长。 在诊所里,一些家长在讲述孩子的罪行时流下了眼泪。 在家上网课时,老师在屏幕另一边点了三四下头,男孩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被父母责骂时,他会发脾气,摔门,甚至打人。 上海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家呆了两三个月。孩子上网课坐不住,作业也完成不了。母子之间的“战争”每天都在上演。那段时间,女人肉眼可见地苍老了许多。 学习问题总是会演变成家庭矛盾。 当上课睡觉的男孩被医生要求评价他的父母时,孩子的回答是: “没有任何优点。” 诊所外的走廊里,一名看上去十岁左右的男孩正跟在母亲身后,面色冰冷,两人之间相隔一米的距离。 母亲提醒他吃点面包,男孩对她喊道: “今天就算饿死我也不吃东西!” 在学习困难门诊成立之前,同济医院就设有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但家长咨询的大部分问题都与学习密不可分。 这是最容易引起家长担忧的一个指标——为什么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你为什么不想整天学习和玩游戏呢? 开学第三天,一名一年级的男孩被妈妈带进了周小迅的诊所。 他首先对诊所的设备感兴趣。他在体重秤上跳来跳去。他一坐下,就从椅子上滑下来,摸了摸听诊器,挂在耳边听。 但这个精力过剩的男孩其实是敏感而脆弱的。他的父母对他说几句话就会哭。 新学期的第二天,老师就叫家长来学校。课到一半,孩子自己站起来,在教室外面走来走去。 老师提醒妈妈:“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带他去检查一下。” 周小迅(左四)为儿童及其家人救治(来源:上海同济医院) 超过一半这样带进来的孩子会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这是导致学习困难的最常见原因。 此外,可能的诊断包括智力障碍、阅读障碍、自闭症或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日本一位专家给ADHD起了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大雄肥虎综合症”。 这个名称对应于 ADHD 的两种亚型: 大雄代表“注意力缺失型”,没有纪律、拖延、粗心,做事经常失败; 而胖虎则患有“多动冲动症”,冲动、易怒、容易暴力。 故事的链条往往是这样展开的: 家长发现孩子学习不及预期,表现出各种“怪癖”,家庭内部的纠正以失败告终。 他们焦急地带着孩子去看医生,有时他们会出现一种叫做“多动症”的症状。 这向他们证实了他们的孩子生病了,这一切都是出于生理原因: 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都是由于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所致。 于是我就吃药、接受治疗,有的持续了一两年。我必须每两周去医院复诊一次,然后我满怀希望孩子们能够康复。 但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朱梅表示: “孩子无论是行为问题还是情绪问题,很多都与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在学习困难诊所,“这里有各种家庭的代表”。 有些家长不让孩子一坐下就说话。他们先批评孩子的缺点,却不提孩子的优点。 有的家长让孩子一边和医生交流,一边坐在一旁玩手机。 有时,当母亲带着孩子进来时,父亲站在诊所门外。医生多次邀请他,他才勉强进来。 在与医生沟通时,有的父亲全程不说话,有的母亲则全程接管谈话。父亲不说几句话,但孩子一说几句话,母亲就会介入,主动出击。 还有一个孩子被带去看医生。父母告诉医生,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做作业也很困难。 但经过现场询问和评估,医生排除了多动症的可能。 这些典型的“症状”是因为孩子被送到了父母认为更好的小学。他不愿意,但因为年纪小,无法反抗父母,只能靠“炫耀”来被动反抗。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些隔阂如果不及时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困难。 周小迅说,很多来就诊的大孩子都有焦虑抑郁,或者有自残、自杀的倾向,这是病情恶化的结果。 一名十几岁的女孩来到诊所,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的伤疤,是被刀割伤的。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想象的更敏感。 在学困门诊里,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波动,看到父母不开心就会变得紧张、焦虑。 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这一特点。 在家长眼里,“孩子没心没肺,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但当父母离开诊所,留下孩子独自一人时,他们告诉医生:“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有的家长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孩子,“孩子没病,我就没事”。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家庭的问题。”梅竹说道:“绝对不仅仅是孩子的待遇问题。” 父母往往是最容易注意到学习问题的人。学习困难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甚至会爆发家庭战争。 这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父母。恶性循环不仅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也成为家庭难以愈合的伤疤。 所谓治疗,除了严格遵医嘱外,往往还需要家人的治愈。 家庭战场 大概从女儿三四年级开始,吕前强的家庭生活就成了战场,有权力的压制和反抗,有咆哮和泪水,甚至多次提到“死亡”。 触发因素有时是我女儿笔中的拼写错误。听写同一个单词 10 或 20 次。这次少了一个点,下次多了一条横线。 有时它是一个数字。草稿纸上写的是“7”,移到练习本上就变成了“1”。前面明明写的是乘法,但是你算一下就变成加法了。 她对女儿大喊大叫,有时吼叫声会在地板上回响。 有几次,卢善强气得手脚发麻,眼睛发晕,倒在沙发上。 我为安妮申请了钢琴三级考试。她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犯了好几个错误,即使改正错误、拍打手掌,也还是改不了。 鲁山强完全失控,跑过去打开23楼的窗户: “没人活着,今天我们一起跳吧!” 四年级女儿的反击是她冲进厨房拿起刀: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自杀!” 卢善强把女儿经常说错的词和记不住的词写在黑板上。右边的牌子有学习计划(来源:卢善强) 夜里,陆善强躺在卧室的床上,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中。 她想到即将到来的“小升初”,以及她需要通过学习克服的危险高峰: 将来如果他考不上中考,就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那么孩子就注定了。 她也不明白,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聪明的孩子却学不好。 为了教育孩子,她自学了心理学,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证书,但还是找不到答案。 她的女儿安妮短暂地维持了她的希望。 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安妮和另一个小男孩一起代表幼儿园的数百名孩子,担任晚会的主持人和女主人。 社区内有8名年龄相仿的孩子。安妮和男孩被大家认为是最棒的。 进入小学后,男孩获得了校级和区级的“三好生”,而安妮的成绩却跌到了班里的中游。 鲁山墙周边有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 她亲眼看着好朋友的女儿长大,考入北京四中,成为北京中考状元,高考后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在众多向上的曲线中,女儿安妮就像是最陡峭的抛物线。 伴随着失控的还有母亲的生命。 当亲子关系最紧张的时候,绿杉玫瑰就成为第一个断裂的线。她被诊断出抑郁。 “学习困难”这四个字,在她的前半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卢善强本人在10岁左右就获得了国际奖项。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她从小就获得了所有该获得的奖项。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公务员,并一路晋升。 但40岁时,卢善强辞去了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导职务,转而到市属大学工作。她有寒暑假,下午4点就下班,这让她有足够的时间监督女儿的学习。 当时,卢山强还认为安妮学习不好只是“态度问题”。 “对我来说,生活正在走下坡路。”鲁山强说道。 失落感和怨恨感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日后亲子矛盾的催化剂。 每天下午,陆善强都会准时下班,偶尔朋友聚会她也不敢参加。 我赶紧回家,做了饭,坐在安妮旁边做作业。 每当遇到懂教育的家长或者孩子成绩好的家长,芦山强都会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关系亲近的朋友都收到了鲁山强发来的论文照片: “考试又是这样,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卢善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女儿安妮也已经接近危险的边缘。 有一天,女儿的同桌父母突然来到鲁山强,告诉她两个孩子觉得学校无聊,同意跳楼。 接受一个正常的孩子 2019年5月,安妮在北京第六医院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安妮参加的韦克斯勒智力测试:她的气质类型是“难养”(来源:Green Cedar Rose)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编制的《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 全国多动症儿童约1461万至1979万,就医率不足10%。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助理研究员王久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16年至2020年,医院诊断出多动症儿童601名,其中200名合并阅读障碍。 这家医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阅读障碍明确诊断的机构之一。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有多动症或阅读障碍的孩子既不能适应学校,也不能被父母理解。 在当前的社会价值序列中,他们已经成为小小的“失败者”。 接到诊断结果后,卢山强有一种强烈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孩子是个好孩子,问题不在于她养育不当。她只是病了。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通过药物恢复正常的故事让她感到鼓舞。 但她也从医生和一些家长处了解到,有的孩子服药后并没有明显效果,反而产生了耐药性。睡眠不佳和食欲下降也可能是副作用。 考虑到安妮的症状并不严重,鲁山强暂时不让孩子吃药。 焦虑妈妈开始询问其他疗法,包括食物疗法、感觉统合训练、数字疗法等等…… Rose几乎读过所有与多动症相关的书籍。 “我期待有一天药能治好病,孩子能成为我期望的样子。”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朋友问卢善强,如果孩子以后没有明显进步,还是现在这样,还能被录取吗? 陆善强心里怒道:你没有这样的孩子,当然是轻描淡写了。 去医院时,卢善强遇到了一对从山东来京就医的母子。他们是受学校老师邀请的。 一个孩子在地铁上和某人说话: “老师说我病了,不让我去上课。” 男孩七八岁,精神抖擞,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围着其他孩子转。 中午,妈妈买了一个汉堡。孩子举到鲁山强嘴边说:“阿姨,吃吧,这个不辣。” 晚上回到家,芦山强在微信上告诉对方妈妈,孩子很可爱。 听到表扬声,孩子有点惊讶,问妈妈:“阿姨也喜欢我这样的孩子吗?” 电话那头的陆山强心如被击中一般,心疼不已。 在怀安妮之前,卢善强和丈夫很喜欢看宫崎骏的动画片。里面的小女孩个个活泼可爱。 这对夫妇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像波妞一样的女儿。 不久前,两人想起这件事,恍然大悟,老天爷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女儿。 安妮性格阳光、真诚,一点也不娇气。他在班上很受欢迎,每天都充满活力。 “我们怎么又贪心了?”丈夫说。 “当时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在学校学习好、表现好。” 在学习困难门诊,治疗开始前,梅珠会与家长达成治疗共识—— 并不是分数提高了多少。除了改善核心症状外,还需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管理,以及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孩子没有被送到这里,医生只是照顾他。”梅竹说:“就像桌子上的天平一样,孩子动了,你(家长)也必须动起来,才能建立新的平衡。” 但接受一个普通的孩子就像是一场与自己的长期斗争。 安妮进入五年级不久,她就拿回了数学第一单元测试的试卷,上面写着一个耀眼的数字——76分。 绿雪松玫瑰提醒自己:深呼吸,冷静下来。 她没有骂安妮,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一堆练习过来。 但情绪仍然来来去去。 有一次,安妮写了一篇文章。她花了2个小时,抄了3遍,但还是有3个错别字。 陆山强又狂躁起来,脱口而出:“我真后悔生下了你。” 安妮像一只受伤的小鹿一样急忙跑回房间。 青蔷薇的任性,给她带来了又一次的伤害。 安妮哭着问道: “你有几张脸? “为什么你有时候对我那么好,给我做水果,摸我的头,然后转过身来又说后悔生下了我。” 在主流社会 不正常的人? 安妮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后,卢山强开设了公众号,记录女儿的治疗过程,从而与4000至5000个多动症家庭建立了联系。 她认识了许多正在受苦受难的父母,其中许多是母亲。 济南的一位妈妈全职照顾孩子。孩子得了多动症后,丈夫责怪她没能教育好孩子。 每隔两三天,她就会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现在,她一听到铃声就想哭。 一对居住在北京大兴的夫妇在孩子确诊后离婚。 母亲患有严重的抑郁,带着孩子和孩子的爷爷住在一起。 老人无法理解多动症或抑郁。他受不了“不正常”的母子,每天在家发脾气。 多动症家长与卢善强的聊天记录(来源:卢善强) 痛苦中,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医生,给孩子吃药,祈祷孩子能变得正常。 但慢慢地,一种“叛逆”也出现在一些家长的心中: 难道真的只是一种疾病或缺陷让我和我的孩子如此痛苦吗? 博士学位在社会学中写下了他自己的观察: “在过度将学习成绩与能力等同的环境下,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被视为功能障碍,或者会引发他人的负面反应,导致孩子遭受挫折。” 在医院期间,卢山强遇到了一位正在给孩子拿药的父亲。 抱怨完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后,他再次露出温情: “像我们这样的孩子自我感觉很好,每天都很开心!” 如果没有学习生活,多动症孩子可能是最幸福的人。 在很多家长的描述中,幸福似乎是这类孩子的某种天赋。 一位母亲形容她7岁的女儿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她每天都自娱自乐,有时甚至会笑。全家人都被她的情绪所感染。 网名叫“阿瓦罗爸爸”的爸爸在网上写下了鸟和鱼的比喻: 我的儿子是一条快乐的鱼,却被要求和一群鸟儿竞争飞翔。如果他不飞,他就会被人瞧不起。 由于家里没有矿,没有办法打破世界的规则,所以只能给小宇吃药,让他学习飞行。 也许困难的问题是,学习,而不是幸福,才是孩子们童年时期“严肃的事情”。 “现在真的太卷了,太‘变态’了。”曾经是优等生的卢善强也感叹道。 安妮六年级时,期末考试得了650多分(满分700分),每科平均分超过90分。但他在班上的排名在20多岁,跌落在年级第100名之外。 卢善强坦言,就算她把自己放在以前,也未必能比现在的女儿做得更好。 卢山强试图“躺下”,放开孩子和自己。作为母亲,内心僵硬的角落开始松动。 她参加了医院举办的正念育儿课程。这次,干预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课程主题如下: “我们能不能暂时去掉孩子身上的所有标签,充分观察他们的真实面目?” 那次爆发后,卢山强预约了心理医生,以缓解她的焦虑和压力。 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笑了,甚至连笑的感觉都陌生。 去年元旦,鲁山强陪着她三天,她一次也没有发过脾气。 安妮的父亲也注意到了妻子的变化。吃饭的时候,他对妻子说: “谢谢你这三天没有生气,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性 有一天,女儿给卢善强看了手机上的微信聊天记录。 那是一张孩子用裁纸刀在自己白皙的手臂上划伤的照片。 手臂的主人属于社区的另一个女孩。不久前,她考上了北京一所很好的初中。 毫无疑问,她是成年人眼中成功教育的典范,但她手上的每一处伤口都透露着可能付出的残酷代价。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