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11 月「攀登计划」公益专场直播:心理咨询师从业分享直播逐字稿时间:2024-09-19 14:04 11月,“攀登计划”共举办4场公益直播,邀请4位心理学行业大牌老师,围绕“心理咨询的实践”话题,分享各自的看法。 以下为丁建略老师分享的第四期直播《心理咨询从0到1,如何迈出第一步?》(部分讲解过于口语化,略作调整)实录。 01 从新手到实际接待访客 需要什么级别的学习?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有这么多的理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当你还是初学者的时候,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一个的在你的脑子里,当你有了一些经验之后,这些知识点就会串联起来,当你进一步深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知识点就像解决方案一样,就像问题一样,有快捷的通道,有巧妙的解决方式,这时候就会有艺术的处理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防御机制的学习过程 今天讲一个概念叫防御机制,比如合理化,压制,否认。这个概念我们怎么理解呢?初学者说:我知道防御机制,我也知道《101个防御机制》。 关键是你看到了,但是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因为你没有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人类为什么要发展出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对人类有什么价值?这种防御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学生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他认为他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努力变得强大,从明天开始,他会做这做那,但他什么都没做,他承诺的、呼吁的、宣布的,他都没有做到。 这时候他就会形成一个解释,比如,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的,因为某件事,因为别人。甚至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模式,我做过了——开始撒谎。这种撒谎,就是为了保住面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是怎么形成这样的激励机制的?他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对其他的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 他骗父母说他完成了一件他没有完成的事,然后他心里所有的精力都会围绕着这句话转,他这样做了很多次,然后他开始骗自己,欺骗自己,连他自己都会相信这件事是我做到了。 这种防御机制对这个客体做了什么?它在保护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防御机制,我父母叫我做某件事,我说可以,但我不想做,所以我说我没做过。 当我说我没做过的时候,对方是我的父母,我能说:你不是答应我做的吗?你应该做的,你为什么不做?这时候,指责、绑架、索要、勒索、否认都可以了。这些不都在这里吗? 这时候我需要自我保护,就是我不想要这个东西,它肯定推开了什么东西。他的防御机制肯定是有一些价值点的。这个价值点在哪里?这个价值点有什么实际作用吗?? 现实功能是什么?就是说我保护我的自尊心。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我保护我自己是一个有希望的人。我的自尊心保护好了之后,当你跟我的自尊心发生碰撞的时候,我就可以把它推开。 我刚才讲了一个概念,他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心理学上说,这个人的自尊心很强,不允许别人谈论,不允许别人碰触。我们讲自尊,很容易就和尊重联系在一起。其实英文里的self-,还有一个概念叫自我。你把自己看成什么? 比如我有自我意图,我自认为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当我没有经历的时候,就发生一些事情,说我没有做到承诺的事情,跟原来的我不一样了。当有希望的人和优秀的人之间没有匹配,没有一致性的时候,该怎么办? 我刚才讲了另外一个概念叫经验。 的英文单词是,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经历,经验,或者体验。这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作为一个有机体,当一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没法消化这些事情,我的经验就进来了,这和我原有的自尊心不一致,我否定它。 从头到尾的概念都是这么串联起来的。怎么串联起来的呢?其实任何一个人文社会科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个概念体系。 心理学也是这样,很多理论都是围绕这个概念体系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些概念这样组合就形成这个理论,那样组合就形成那个理论,比如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理论,在原有的概念体系上加上另一个概念就形成另一个体系。 当然,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理论都理解透彻,但概念确实需要理解透彻。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形成防御机制?不防御可以吗?我没做承诺的事,我不需要解释,没做又怎么样?我又不会死,为什么要掩盖和否认? 有句话说,有时候夫妻吵架,不只是两个人吵架,而是两套防御机制在吵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两套机制在起作用,没有真诚、真实的情感交流。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拆解,把那个功能阻断,然后回到这个层面,他们的沟通开始改变,然后我们发现它非常有效,比如EFT的连接技术有灵性分析的背景,就是连接的问题。 我刚才讲了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东西,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EA,经验规避。 比如孩子掉了东西,家长没看见,家长过来问:谁掉的?孩子对此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后来才发现原来妈妈是人,这时候很多事情就自动触发了,很容易启动的通道,不是我!这或许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当他犯错的时候,我们会问他:“是你吗?不是我!”然后他妈妈就会说:“不是你!”然后她就会过来教育他、批评他:“是你吗?”为了保持一致性,他就会说:“是你!”不是我。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当新的经历出现时,就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这涉及到大脑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在情感层面形成一种模式。 比如有的人会觉得,妈妈一露出那种表情,我的心就会咯噔一下;妈妈一发出那种声音,我的心就会烦躁不安,这就是规律。 旁观者说:“你别生气别难过,这样不对。”这涉及到一个概念——生理冲动。一旦对方刺激了他,他就会产生巨大的强迫反应。 比如做核酸检测,针头比平时插的深很多,你肯定会痛,肯定会呕吐。我叫你不要呕吐,不要痛,但是你能控制得住吗?你控制不了,但是肯定会发生。所以一旦开始,这是生理上的强制性表现。 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说,当刺激到来的时候,它和原来的刺激相匹配,激活之后,后面的执行路径是强制性的,防御机制是人的一种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模式是强制性的。 那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这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当事人,当事人有哪些特点,这个人的自尊心保护,然后了解他的生理反应模式。 我们刚才讲了一个概念,会引出自尊,EA,防御机制的种类,功能,价值,生理模式,以及为什么防御机制无法改变。到这一步,你已经变成了一个专家系统。 因此对于每个要点,初学者可能会说,我已经学过了,我知道了。 但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串联起来,放到案例里面去呢?就是把这个案例概念化,我们能不能理解这个案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他说那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大脑、心理层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我们能不能影响他,鼓励他去改变自己,把他带入一个自我改变的过程?这个相对比较难。 通过潜意识的学习过程 心理学中很多概念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翻译成中文之后,感觉好像能看懂一样。比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怎么来的?理性逻辑就是上面那个意识,下面那个一直在运作的就叫潜意识。 什么是潜意识?比如我小时候对妈妈很依恋,觉得妈妈是女神,后来上学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子跟我妈妈长得很像,就特别喜欢她,这就是潜意识,你有一套逻辑处理系统,有情感逻辑的模式,引导你走向这个东西。 比如有人让我给他买饭,我答应了,但其实我心里很烦,潜意识里不想做,但最后还是给你买了。我知道你6点吃饭,但我7点才到,你会饿死的。那为什么我6点就答应买,结果7点才送到呢?这就是潜意识的处理。 弗洛伊德为什么要创造潜意识这个概念呢?他发现不是你说的这个,你有一套逻辑,这个逻辑在哪儿呢?它在潜意识里。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它其实是存在的,有潜意识和没有潜意识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激发时大脑神经元的激发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去面对真实的神经冲动。 比如我在做咨询的时候,一个客户进来了,第一眼看去,觉得这个人很烦人,像以前欺负过我的同学。然后潜意识就开始处理,你开始有意识地工作,进入案例,建立起你需要咨询、沟通、与人共情的意识。但是你的潜意识在工作,说这个人很危险,很可怕,会欺负你,存在不确定性。每次跟他咨询完,我都感觉浑身不舒服,胃里翻腾,全身酸痛。 然后你去找主管,主管问你:你看到这个访客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了吗?这是为了把潜意识变成意识。 只有当这个事情进入意识之后,你才发现潜意识其实一直在起作用,按照问题的逻辑慢慢发展成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潜意识变成了意识,这就是精神分析发挥作用的原因。它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干预,让歇斯底里症(一种由潜意识处理引起的疾病)消失。所以当你学习心理学时,你实际上学习的是一套概念体系。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潜意识变成意识,能有多大的作用? 比如一个小女孩喜欢谈恋爱,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子,她妈妈学过一点心理学,就跟她讲了这个情况,两个人聊的很开心。后来女孩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男孩子了,上了大学之后,她又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孩子,又跟他聊天,聊完之后女孩觉得也就那样吧,不喜欢他了,就找了另外一个男孩子,决定跟他交往,她跟妈妈说了,但是妈妈下班之后,那个男孩子又非要跟她聊天,结果才知道这个女孩子38岁了竟然还没有过初恋。 潜意识消失了,作为一个动力系统也就消失了,爱就没有了力量。这是多么可怕啊。潜意识变成了意识。潜意识是一个动力系统。当它变成意识的时候,就会导致动力系统的崩溃。 假设一个企业家,市值100亿,员工很多,创造了很多人生价值,他的激励体系是什么?他的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觉得他没有初心,这才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这条路。 现在他的潜意识变成了意识,他的动力系统被破坏了。他以前很想去上班,但现在却不想去上班。这对他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毁掉了什么? 这涉及到伦理问题。访客授权我们做什么?作为专业工作者,你觉得你能看到什么就应该做什么,还是你考虑一下? 通过案例解释学习过程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经历,并尝试概念化一些个案。 高一女生,长得漂亮,身材好,颜值高,在国际学校读高一。初中的时候因为跟同学闹矛盾被停学两次,就在家里休息不想去学校了。在学校心情很不好,主动去接近别人,认识了很多人,但是一直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很孤独,初中的时候谈过很多次恋爱,但是每次都没有维持多久就结束了。 这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她父母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换了好几次学校。后来她上小学的时候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在那里住了一年之后,她第二次上学了。一年级的时候和妈妈住在一起,二年级之后和爸爸住在一起。周末的时候爸爸回家晚,所以我就一个人在家。 初中之后,她就和舅舅舅妈住在一起,到现在她都觉得自己在舅舅舅妈家很受鄙视,但她更不愿意和爸爸住在一起,因为爸爸不关心她,而妈妈又比较强势,在交流的时候,妈妈也不理解她。 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变成她,放弃自己的想法、观念、价值观。你能感受到她的痛苦吗?当我们感受到她的痛苦的时候,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是无力感。你理解得越深,你就越无力感。这时候就需要跳出来,所以心理咨询经常会进入案例,不断跳出来。这就是觉醒的觉醒,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自我觉醒。 我们再来看这个案例,这个孩子被忽视,没有归属感,自我统一性有问题,不信任世界,希望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缺少爱和温暖。 想和别人建立关系,但又害怕被发现不被别人接受或不信任别人,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没有安全感。想和别人建立关系,但又害怕被发现这样。很想和别人相处,但又害怕受到伤害。很想和别人亲近,但又想被别人珍惜。 她知道自己是谁吗?如果我是这个小女孩,我身上发生的事太多了,太多了,让我承受不住。这样一个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一个小时候承受了太多痛苦、压力和创伤的孩子,这些事情给她留下了伤痕。 我们不能告诉她: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你家不好,来我家吧。心理学说你是反移情,你不可能价值中立。你说这孩子太可怜了,这么好的孩子,你不爱我,那你就把感情转移到我身上了。 我们想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会发现这个案例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是不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参观者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然后在一种非常友好、温暖、和谐、协商的工作关系中形成彼此的系统性变化。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当你觉得你能行,我也很坚定,但是对方来了三次就不来了,我觉得这个老师不了解我,他说的对我没有用。问:你跟她是什么顾问关系?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个孩子有很多恋爱关系,她的恋爱关系开始和结束都很快,也就是说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建立和破裂都很快,这是否意味着你作为咨询师也是这个世界关系中的一个,换句话说,也是客体中的一个。 咨询师给她咨询后,感情破裂。你有那么多爱、力量和专业知识,但你却无法帮助她。有一点,咨询关系就是一切。 咨询师是一个工具。你和她的咨询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世界和她之间的一种新型信任关系。她过去的每一个关系都太不靠谱了,包括她的母亲、父亲、阿姨、叔叔、老师和同学。如果你说你不想和我在一起,那我们就不在一起了。 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师作为一个稳定的对象是如此重要。你不应该进来就说我很着急帮助你。其实这个时候,和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才是最有价值的。她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如此稳定,如此善良,如此友好,如此善解人意的人。 小时候,我被这个世界伤害过,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值得信任,每个人都在索求什么。当我接近他时,我都会在他伤害我之前离开。在和辅导员交谈时,她开始表达,她突然觉得我对她说了太多,你可能有机会伤害我,所以她说她不会再说了,然后说了再见。 但如果她发现每次互动都是积极的,她可能会继续和你在一起,因为她会觉得自己被咨询师接受、接纳、允许和容忍。 因为和咨询师的关系,她渐渐开始相信,这世上有些关系是善意的,有些关系在不好的部分还是有善意的,有些关系是因为我怀疑自己不是善意,所以才交给别人,自己不是善意的结果。 我们继续推断,再深入一点。这个妈妈假设也很有趣。她妈妈和爸爸是怎么在一起的?孩子的行为和自恋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孩子有可能发展出边缘性人格吗??她已经有了边缘性人格的那些特征。 比如,如果一段感情进展的很快,或者结束的很快,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 心理学易学难精 学得越多,发现的越多。有一句话说,心理咨询学完第一年,就无敌了,一招鲜,无所不知。学得越多,越专业。知道得越多,就会有更多悲悯和敬畏,因为知道的太多,就会更加谨慎。这才是我们这个职业应该走的路。 人的一生不管怎么过,终归是人生。做心理咨询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看到太多人生故事、人生百态、人生经历,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看一场电影要花多少钱?因为看电影就像看案例分析,跟每一个生命都有互动。 作为职场人,当我们踏上这条路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一个内心的锚点,就是我现在开始学习了,一定有那么一个时刻,我决定,我已经准备好开始学习了。 心理学学起来容易,精通起来难。很多人说自己没学过,就把心理疾病都治好了。你怎么知道治好了?治好的逻辑是什么?问诊的逻辑完成了吗?治好的逻辑能重复吗?一定要是可重复的,也就是有证据的。 很多人说很多人愿意找我倾诉,我特别适合做心理咨询。如果你找朋友要钱,先给我100块钱一小时再开口。看看你能收多少次钱。别拿你的人生经历当工具。我理解你的欢迎、接纳、允许、容忍才是专业。心理学很难学。 我们建议初学者参加长期培训计划 ——一点灵《实用心理咨询培训计划》。 一点灵心理制定了独特的【68小时实习+60小时督导通道】, 结合各阶段理论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多数新手咨询师所需要的。 扫描二维码查看项目详情 02 首次咨询前 应该做哪些准备? 当你完成学业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担任咨询工作? 我反问你一个问题,当男孩和女孩恋爱时,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接吻? 有指标吗?感觉一下就行。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可以开始尝试做第一次咨询,那就没问题。 有句谚语说:“不要从事没有钻石的工作。”只做你能做的事。这颗钻石不是外在的,而是你的一部分。 比如,你是否通过学习和辅导,变得更加接受这个世界了?你是否发现,通过学习,你和身边的朋友、亲戚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你是否发现,你原来就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现在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了?你是否发现,你的一些优秀品质的激励系统存在问题?这些东西,你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 我们学会了一些东西之后,就可以向别人学习。就拿做饭来说,你看抖音上几个西红柿炒鸡蛋,你也会炒,好吃吗?这是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做很多菜,是不是需要把一千道菜学一千遍?这时候你就需要学习它们背后的东西了。比如,火候是什么?如何种粉? 学咨询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学课程、学经验、学理论、学概念,另一条腿是实践。就好比游泳,不管学了多少理论课,如果你没下过水,你是不会游泳的。有的人根本就没学过理论课,一下水就游,你看我游得挺远的。溺水的人都是这样,所以不要说你不用学理论课。 我跟一些关系很好的咨询师讲,你们不要觉得现在咨询收入还可以,你们以为自己挺专业的,以为自己比别人厉害很多,你们应该回到最基本的,你们走的路不是你们稳稳地走下来的,而是你们踉踉跄跄地爬上去的。现在你们已经到了这个境界,如果继续往前走,你们就是这样:“百战不殆,后劲不足”。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一方面你要在课程中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其次你要在经验层面上去学习,也就是要有经验了,最后沉淀在感觉层面上,也就是当你学完了之后,在这里先感受一下,然后再照做。 心理咨询的世界欢迎你。同时,不要因为我们欢迎你而害怕前进。进来吧。 “元旦‘密码’有礼” 2022年只剩2天了~ 一点灵提前给你拜年了,扫码领99元优惠券,限量100张,每人限领2张。 (课程低至19.9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