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科需要多少钱|K12 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专访陈默老师:探讨孩子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时间:2024-09-11 14:07 “爸爸真棒”是原创的K12国际教育平台 致力于中西教育融合的理性深度探索 ”陈默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导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 当谈到儿童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时,她的看法十分精辟。以下是采访全文。 ▲陈默老师 与陈沫老师的对话,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原创的经验分享,她笑声爽朗,说话方式幽默,和我这样的后辈交流毫无隔阂,让人一下子觉得很亲切。从90年代到现在,她已经积累了近万例病例咨询记录,她说,2000年以后,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成倍增加。 “90年代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通过改善外界条件来解决;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竞争意识强、孤独感强造成的。” “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家人的期望太多。人都有一种本能,要回报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但当孩子长大后,他会发现,他没有办法回报家人的恩情,因为家人希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 说到孩子的教育,陈沫老师的观点非常犀利。为了尽可能保留她生动的文字,文章比较长。但仔细耐心地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启发。它不一定能保证你能养出一个所谓“成功”的孩子,但至少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当今儿童的心理问题 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20 世纪 90 年代,问题出在“外部” 20世纪90年代接受心理咨询的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仍然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初中女生在学校经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过来咨询。后来才知道,女孩从小就没有妈妈,她爸爸后来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后妈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女孩的生活环境就更加艰苦了,他们家本来就很拥挤,有了弟弟之后,女孩没有地方睡觉,只能搬个凳子到门口写作业,房间里的弟弟经常吵闹。所以女孩的生气也是有原因的,就是这个环境让她生气,她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病根后,全家人都接受了治疗。当时大家还是很尊敬老师的。孩子的父亲和继母也配合得很好,对女孩更加关心,在附近的图书馆写作业。后来女孩长大了,当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很满意。 90年代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2000年后,问题出在“内部” 2000年以后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因为竞争意识强、孤独感强而出现问题。 如今的家长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从小就要参加高水平的比赛,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让他们从小就思考得很强烈。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他们思考的问题直接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他们这样思考时,他们就会陷入困境,变得抑郁,因为生活毫无意义。 高竞争和高孤独感的结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业焦虑,上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还出现了抑郁、性别焦虑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男孩在家躺在床上穿着妈妈的丝袜和胸罩,女孩因为性别认同问题抑郁自杀等。焦虑的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最小的孩子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现在连婴儿也来了,家长看到2岁多的婴儿打人,都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来咨询,可见家长们有多焦虑。 3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如今孩子的心理特点,都绕不开独生子女的问题。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都是六个大人疼爱一个孩子,一家人的财力、情感都集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不缺物质,所以善良有同情心;他们从小就受到尊重,所以重视平等,重视话语权。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民族的素质。 但是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太多来自家庭的期望。因为人有一种本能,要回报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自己太好了,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了要给你赚钱。”可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报答不了这份恩情。这些大人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他们只想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可中国名牌大学就那么几所,你家孩子为什么要去呢? 独生子女一代要活得有尊严。我们50后一代认为,宁可活得惨一点,也不要死得有尊严。我们就像一棵小草,即使被踩了,脚挪开后还可以继续生长。但90后一代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尊重,要求不一样,宁愿不活,也不愿牺牲尊严。有的家长为了帮孩子戒掉网瘾,把孩子送到军事化管理的戒网学校,结果孩子出来后,有的躺在床上不吭声,有的割腕自杀,有的得了精神病。学校校长觉得很委屈,以前70后一代这样管理,也没出什么问题,现在怎么就不管用了?他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孩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健康,孩子就健康。孩子有问题,其实是家庭制度有问题。制度不完善,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1 好家庭的共同点 幸福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没有人控制欲很强,夫妻双方都比较成熟。成熟与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独立做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但不互相控制。这样的家庭比较健康。 比如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会问:“小心点,钱够了吗?”“够了!”然后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很放松,也让人觉得他在同学面前是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不受管束。 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你和谁在一起?多少人?什么活动?什么类型的?你有多少钱?你能花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门时会表现得与众不同,玩到一半时,妈妈又会叫他们:“你在哪儿?你现在能回来吗?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回来的吗?” 如果家里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别人就会感到有压力,问题就会慢慢出现。比如,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试图控制孩子,孩子就不会学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应该干涉。如果干涉,孩子肯定不会做作业,会拖延,做这做那。 我见过的幸福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有很强的控制欲,大家都比较独立,各做各的事,这才是好家庭的样子,但是好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少了。 2. 每个糟糕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 >>>> 家庭结构问题 一是单亲家庭。并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不好。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否定、攻击、诽谤对方,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还有一个就是老人过度介入孩子的教育,如果四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全程介入教育的孩子,性格上总会有一些缺点,比如孩子气,不听别人的话,容易生气,这是因为他的专注力很强,专注力很强的人容易生气,如果他摆脱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会很孩子气,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健康的家庭结构中,老人应该可以分开,也可以连在一起。在祖父母的教育中,老人只是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做主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老人就应该退出,周六周日也退出,只剩下孩子的父母。如果老人分不清界限,就会产生很多矛盾。除了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上的矛盾,还会有奶奶和女婿、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矛盾。 >>>> 婚姻关系问题 夫妻之间不和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就算夫妻之间总是冷战,不离婚,这样的家庭生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有位当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当时她和丈夫分居,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儿子上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我让她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来。前几天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了,读初二了。他妈妈说,孩子一直学习很好,但是到了初二就不那么好了,社交也有困难。夫妻俩分居多年,没有复合也没有离婚。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况,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差。儿子还跟我说,他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孩子来说,他就像在等第二只鞋子落下来,永远挂在那里太难受了!孩子一定要感受到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拥抱生活的阳光妈妈,妈妈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如果她处理得好,孩子就会发生改变,成绩也会提高。 >>>>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一个很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爱,而单纯是恨,只不过是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我给大家举一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是第一名,初一来咨询的时候,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要去医院治疗。这个女孩是怎么拿到第一名的?她很努力,没日没夜的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考试必须进前三名。原因就在于她妈妈。我告诉孩子妈妈,对孩子这样极端的要求是不正常的,是虐待。她顿时泪流满面。原来,这个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不受家里欢迎,因为家里人都希望有个儿子,她只有通过考试第一名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这种心态就传递给了女儿。在中国,母亲的这种排斥并不少见,很多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性很难获得自我认同,她们常常将自己的不满传递给下一代,这和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父子关系也出现问题,儿子长大了,个子比爸爸高,但爸爸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角色,以前是出于雄性动物本能,保护小生命,保护儿子,但现在孩子长大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对儿子不满,事事挑剔,互相攻击,演变成父子之间的战争。这也和妈妈处理不好有关。 母子关系出现问题,通常表现为不让儿子成长,控制欲强,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观念,母亲最看重儿子。 父女关系出现问题,肯定是夫妻关系不好造成的,母亲把女儿当盟友,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3.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大别墅不是家,有妈妈的破房子才是家。一个妈妈可以影响三代人。我在多年的临床问诊中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妈妈身上,抓住妈妈的鼻子,就能找对症下药。因为一般家庭里,只要妈妈不出大问题,她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女人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更胜一筹。因为男人的脑袋更擅长逻辑思考,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所以,女人在理解人、控制人、管理人方面更有优势。未来很多国家领导人肯定都是女性。其实中国古代也是这样,妈妈的地位非常高,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妈妈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军。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的时候脐带就被剪断了,但是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在一起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了妈妈做出牺牲。我们有一个误解,以为是妈妈为孩子牺牲,但其实孩子也会为妈妈牺牲。如果妈妈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骂骂咧咧,心情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妈妈的不开心,痛苦,他就会立马把这种情绪扛在身上,认为都是因为妈妈,才让自己过得不开心。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都是家庭教育赋予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子上,放在地上就会骂人,于是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在桌子上——这是服从,服从妈妈的意志。服从会逐渐发展成为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上,孩子就会要求同学把茶杯捡起来,不要放在地上——这是认同。等孩子长大了,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要求妈妈把茶杯捡起来收起来——这是完全内化的。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其实是父母赋予的。父母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 1. 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之一是提供社会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护的集体游戏,孩子可以忘记压力,发展个性,学会遵守规则,是孩子步入社会的一次排练。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找伴不容易。所以幼儿园、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环境。我在讲课中经常跟幼儿园园长讲,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没有教育,只要孩子安全就行。让孩子自己交流、自己玩,不要教他们拼音、十以内的加减法。什么知识学不到?一个人如果在11岁之前没有好好玩过、好好玩过,长大后会很装腔作势,老了要死的时候还是会很装腔作势。让他拥有快乐的童年回忆。 2. 好学校的第二个标准:不是竞争的地方 从小就让孩子参与高水平的竞争,是对人性的毁灭。最讨厌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思想,第一名什么都好,老师总是对他们笑脸相迎,他们可以享受特殊待遇。让孩子对学校教育建立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就是跟别人竞争的地方,上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了比赛场地。孩子小的时候很脆弱,在高压力的环境下,连内心都会受到影响。而到了高中、大学甚至成年,抑郁、强迫症等后续的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从小学习就很优秀的学霸,承受不了生活中任何一点压力,一旦稍有不如意,就可能生病、跳楼、猝死等等,表面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一旦有触发因素,他们就没有精力去反抗。从小的高竞争,会消耗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心理能量。 3. 好学校的第三条标准:过程导向的评估 在学校里,不要给孩子太多肯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评价,如果得不到肯定性的评价,他们就不愿意参与这个活动。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因为被评价太多而逃避困难。因为这种评价不是过程导向,而是目标导向。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孩子害怕重大考试或比赛,平时学习很好,但到了重大考试就挂科了。学校是训练你的思维水平的地方,是提高学习的地方。 4. 好学校的第四个标准:老师要能和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说话方式、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学生数学错十道题,老师可以说:“数学是需要严谨思维的,你今天错这十道题,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点,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错的,对吧?来吧,我们约定好。”也可以说:“你怎么了?你从来都不关注数学。”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开放的,用前一种方法对后续教育很有好处,用后一种方法,会让孩子排斥数学。 老师意识低,和孩子沟通能力差,和家长沟通能力差,没事干也会闹。比如两个七八岁的孩子打架。七八岁的孩子一条狗都不值,打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打完架,其中一个孩子哭着、鼻涕一把泪地去告状。老师一看,立马就生气了:“你们两个!我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下课不要在走廊里乱搞,你看,你们又打架了!好好好,别说话了,解释不清楚,你也不说话了,你们不是好人,只知道打架,你看你们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这么多分,下次再打架,就站到教室后面去。”这样处理之后,下一个麻烦就来了,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根本没心思听课,不停地走来走去,后面来上课的老师都会骂他们。然后放学后,其中一个孩子回家跟妈妈说,他觉得自己一点错都没有,老师不公平。孩子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质问:“我的孩子因为这件事情很委屈,怎么回事?你没问清楚吗?”小学老师觉得很烦,先把他打发走了:“王小明妈妈,你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再问。”然后就叫另一个孩子过来训斥他。接着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老师你好,发生什么事了?王小明妈妈来干嘛还骂我儿子?”小学老师心里想:“这是怎么回事?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难道我要受这个苦吗?”然后就会说:“啊,不好意思,我还要去上课,实在不行你去找教务长或者校长。”妈妈一听这个态度,就去找教务长。教务长以为这么点小事,家长可以安抚一下。中午吃饭的时候,教务长在食堂碰到了这位老师,“王老师,今天上午你们班一个学生的家长来找我。”老师就生气了:“你们领导到底管不管?管了又是我的错,我就不管了。”…… 其实这种事情三分钟就能解决。“哎哟!你们都是眼泪鼻涕,来,让老师给你们擦。你们两个都是我的宝贝,我手心手背上都是血肉,你们两个要是打架,我晚上都睡不着,晚上睡不着,明天谁来上课?全班同学都要怪你们!小孩子打架不好,你们两个和好,我晚上才能睡着。这样吧,你跟他握手,代表和好。好,来,握手。对,你们现在开心了。再抱抱,我用手机给你们拍照,你看,两个小兄弟多好啊!这下老师放心了,你们两个可以开开心心回教室了,让同学们看到你们两个和好了,走吧”妈妈问起家里打架的事,孩子就会说:“没什么,我们和好了”。根本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所以老师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不同年龄段的育儿秘诀 对于孩子的长远教育,总结起来有几个原则: >>>>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