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刘华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时间:2024-09-06 14:01 简介:刘华清,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主任,专业领域为抑郁与强迫症诊治、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曾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防治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合作6年余。 研究显示,抑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疾病负担,目前抑郁困扰着部分儿童青少年,虽然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但家庭及生活环境因素也不容低估。 近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探索开展抑郁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高中、高等院校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抑郁患者最小的也就四五岁。”全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主任刘华清告诉记者。 采访中他表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中,第一个情绪困扰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 父母能理解孩子的痛苦吗? 刘华清在北京大学给医学研究生上课时,问学生:“你的三大优点是什么?”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我会唱歌、会弹钢琴、会画画,我热情、积极……”,也有的学生 刘华清指出:“这说明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早期成长的关注不够。” 刘华清接触过的大量幼儿临床诊断病例,都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家庭中缺乏安全感,经常受到家长批评、贬低和责骂,睡不好、吃不好;情绪低落,抗拒去幼儿园,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哭闹、腹泻、发热,或者身体异常疼痛而没有明确的性病证据;注意力难以集中,敏感多疑,容易发脾气,容易生气。“孩子内心太脆弱,娇气、虚伪,意志力薄弱。”刘华清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超过两周,就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心理疾病,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刘华清说:“孩子如果受到遗弃、虐待或忽视,很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引发抑郁症。患上抑郁的儿童青少年,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也需要家人的科学陪伴。家长要了解抑郁相关知识,不批评、不责备,接受和理解孩子的痛苦,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注,鼓励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诊,及时诊治,督促孩子按时吃药。” 生活中,孩子眼中的“小事”都可能引发父母的“大脾气”。刘华清指出:“如果这种‘大脾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爆发,孩子最初出于心理上的服从权威可能会有一些‘好转’,但久而久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服从’就会变成‘对抗’。孩子会把父母的坏脾气当成对自己的‘敌对’态度,进而去应对。当出现问题时,父母就会用对抗的态度去应对,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叛逆,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事情就会变得难以处理。” 父母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通过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控制孩子的愤怒情绪。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坚定而不带有敌意,慈爱而不带有诱惑”的育儿理念,在其著作《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理论》一书中解释道,在孩子的经历中,创伤和恰到好处的挫折感只是程度的问题,区别在于一个母亲说“不”很严厉,而另一个母亲说“不”却很温和,或者一个是令人恐惧的禁止,一个是教育性的禁止。比如,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大声喧哗做出敌意的愤怒回应——一种不妥协的禁止,只强调孩子不能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另一个父亲则抱着孩子,安慰他——坚定但不咄咄逼人,爱但不诱惑,为被禁止的事情和活动提供可接受的替代方案。 刘华清强调,批评孩子要科学,要温和但坚定。“批评是亲子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控制,大多数批评只是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仅起不到启发和教育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刘华清建议,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否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的选择是否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我的经验有限,觉得他的选择是错误的?我的选择是否不明智?我的动机是为了孩子着想,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家长在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时,发出的批评一定要真诚、谨慎、积极。” 亲子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石 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治疗中,刘华清认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治愈疾病的最好良药,“个体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基础,是婴幼儿时期能与父母体验并拥有安全、温暖、稳定、亲密、可持续的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孩子,甚至成年后,能否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创造出良好的关系记忆和体验。” 今年两会上,全国妇联针对当前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现有供给不能满足婴幼儿家庭早期家庭教育支持服务需求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机制,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刘华清说:“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无法与孩子同频共振,满足其情感需求,或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体验,不了解婴幼儿通过非言语信息表达的情感和发展需求,不懂得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或失控而对婴幼儿造成心理伤害没有意识到,在孩子成长早期进行不恰当、过早的干预等,都可能导致家庭养育困难和儿童心理健康危机。如果婴幼儿得不到及时提供新的关系体验和修复,孩子大脑的自然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影响一生的创伤反应。” 同时,刘华清表示:“处于创伤状态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安静、沉默,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乖宝宝或者好养,并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这就完全忽略了孩子正在经历痛苦的??事实,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婴幼儿阶段属于前语言阶段,幼儿用语言表达感受和需求的能力有限。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刘华清说:“他们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妈妈们了解孩子的不同阶段。比如,婴儿在长牙的时候,会咬各种各样的东西,喜欢把手里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咬。幼儿的这个动作,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长牙的疼痛,也是为了让孩子缓解长牙的痛苦。孩子也以这种方式体验着‘我和这些物体不一样,我和妈妈不一样’的心理需求。这是孩子开始形成健康自我的信号。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妈妈不理解而责备或剥夺孩子的这种重要体验,孩子就无法真正完成分离,形成独立的人格。” “为什么别人都好好的,我的孩子却抑郁?”这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得了抑郁后,心中都会有的疑问。心理学认为,抑郁是一种类似于压力阈值的心理疾病,是由遗传和生化因素决定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不一样,一旦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把人推向抑郁的边缘。刘华清强调:“与医生相比,家长不仅要提供专业的诊疗,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对孩子感同身受,对孩子保持一颗悲悯的心,耐心倾听孩子的痛苦,不要不管发生什么事都用‘大棒和拳头’来打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