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去哪找心理医生疏导|如何提升内在价值感,消除莫名其妙的身体感觉?

时间:2024-09-02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由于案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对这一群体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咨询工作中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规律,现提供如下:

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当他们感觉自己为社会、为家庭、或者为自己的生命提供的价值(这个目标要看他们在乎什么)太低,不足以支撑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存在时,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他们就会进行内在攻击,通过这里或者那里的不舒服来攻击自己,表达对自己身体的不满,达到自我批判的目的。

对于这种行为,父母和自己都需要降低期望,接纳此人自身的行为,以支撑他的内心力量逐渐充沛甚至充实,从而提升他内心的价值感,并用外在的价值来消除莫名的身体感受。

不管人到了多少岁,一旦他们的安全感不足以支撑他们在现在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他们自己认为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对自己的不满就有可能引发人们对他们有病的怀疑。

他们需要对当前环境的控制感、一些自主的行动以及外界的认可来支持他们的自我完整性(而不是看起来破碎和不舒服)。

只有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才会有那么多细微的感觉,才会认为自己不舒服。当他们表达自己在这里或那里感到不舒服的困惑时,家人应该接受他们的感受,认同他们。同时,和他们讨论这种不适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不会出现?也可以引导他们与这种不适进行对话,讨论是否可以让自己更舒服,以及如何做到?

使用叙事疗法的外化技术来与这种不适进行对话并积极地共同寻求安慰是一种支持性的方法。

关注身体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是一个人更贴近自己、更爱自己的前提。所以家长不应该阻止这种现象,而是支持他,鼓励他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让他逐渐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控制权,不再表达不适。

如果一个人天天说自己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如果这种身体不适可以排除是身体疾病导致的,那么很有可能是焦虑导致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她在潜意识里,想要引起某些人的关注和关心。

心理疏导是去医院还是机构_去哪能找心理医生疏导_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

先说第一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躯体症状障碍。它的特点是患者本身并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只是一直过度关注自己的躯体健康。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可能将一个部位的不适感泛化为多个部位的不适感,并且严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正如提问者所说,这一类个体的不适感可能涉及多个部位、多个系统,最常见的就是胸痛、心悸,其他还有恶心、呕吐、腹痛、咽喉异物感、腰背疼痛、发热,或者很少见的,有身体内有异常气流感。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躯体不适感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所以经常会引发睡眠障碍。

第二种情况,有心理学家认为,这类个体存在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大多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心理冲突就以身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孩子经常肚子疼,其中一部分就是心理上的“不愿意上学”导致的。不愿意上学可能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或者和同学关系不好。那么这里我们反思一下,那些喜欢校园的孩子,是不是“肚子疼”的次数更少呢?

这种心态不只限于孩子,在成年人中也占了很大比例。比如有些女同志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逛街,逛街的时候不会觉得不舒服,回来之后一段时间心情也会好起来。这是因为购物是她喜欢做的事,消费行为可以转化自己的不适感。

其实,以上两种情况的根源都是焦虑,但前者是因为“过度关注不适感”,而后者心理矛盾更多。在治疗方面,焦虑治疗往往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当然,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同样重要,可以用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或者放松心情。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最终预后良好,但对于一些性格过于纠结、自我中心的患者,治疗过程可能比其他群体更长。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同事的真实案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能体现出很大一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于是她就跟丈夫商量着把父母接到他们家来住,因为丈夫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很支持这个想法。于是她就给父母打了个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也没反对,两个老人也想去城里体验一下城市生活。

在城里生活了一个多月,父亲来找她说最近没什么胃口,肚子有点不舒服,但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她一听这话,立刻带着老父亲来到附属医院预约专科,咨询医生,做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他回家休养,做了些汤滋补。过了大概一个星期,他感觉手臂无力,抬不起东西。他又去医院照了X光和检查,医生还是查不出问题。骨头和肌肉没有问题,也没有受伤,就让他回家休养。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觉得自己给女儿添了不少麻烦,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就坚持要回农村去。他觉得在农村吃好吃的,身体才好,在城里住着不舒服。女儿也担心父亲的身体,就让他回老家去,但每周要看望他一次。

心理疏导是去医院还是机构_去哪能找心理医生疏导_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

奇怪的是,回到农村的两位老人,管理着两亩地,种了一块菜园子,女儿每次去,都让女儿带回来一大堆菜,身体很好,吃得好,睡得香。

这是我同事两年前遇到的情况,他向我咨询。我记得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只是闲着没事,习惯了每天有事可做,但来到城市里,没事可做,没有成就感,心里很焦虑,渐渐觉得自己不如以前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所以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但又查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就把这解读成焦虑和恐慌。

第一点:如果你每天都说身体不舒服,其实你可能已经生病了,已经影响到了身体的正常功能,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还是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保证身体健康才是第一要务。

第二点:如果身体没什么毛病,很有可能就跟案例里的情况一样,就是无聊,坐立不安。人闲着没事就会无聊,这是事实。分手、失业、换环境、毕业,原来的习惯和依赖被夺走,你就会突然感觉手足无措,注意力分散,很容易把身体的正常反应放大。睡不着觉,你会以为自己得了神经衰弱;心情不好,你会以为自己得了抑郁;口腔溃疡三天不愈,你会以为是口腔癌。

总结:没事干的时候别闲着,找点事做,不然你会一直怀疑自己。一个人的价值和存在感,是通过行动和行为体现出来的。如果你身体很好,却天天这样那样的说自己不舒服,这种行为其实也是在显示你的存在感,凸显你的自我价值。

如果一个人天天说自己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带这个人去做个身体检查,如果经过多次检查,他/她并没有器质性病变,那么我觉得这些症状可能是心理上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种:为了引起周围人的关心、关注,或给周围人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改变,而假装自己没病。

假装生病的人要么是意志坚强的人,要么是自尊心低下的人,要么是极度渴望爱情的人。他们可能会不断表达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适,例如无事可做和感到孤独,或者对现状不满或无法适应。

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_去哪能找心理医生疏导_心理疏导是去医院还是机构

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给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种:过度焦虑引起身体应激反应。

说到焦虑,很多人都会经历过,但是过度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比如说他可能年纪大了,看到身边的人生病了,或者看到有人去世了,他就特别受打击,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生病?

自己稍微感觉不舒服,就会把问题夸大,然后怀疑自己病得很重,然后不适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久而久之,由于不断地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就会觉得自己也有病了!

第三种:患有“躯体形式障碍”。

这是一种神经症,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反复就医,但各种医疗检查和医生的解释都无法打消他的疑虑。它常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但患者往往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认为自己的疾病存在,当感到身体不适或精神受到刺激时,常常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度担忧,往往具有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对健康过度关注,要求较高。

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只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作为孩子的家人,要多多关注孩子。如果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就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咨询。如果是心理疾病,那么就要尽快去看医生。不管怎样,孩子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作为家人,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帮助孩子解决现实困难,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