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精神分析流派咨询师的个人体验:理解来访者的心理过程与挑战时间:2024-07-22 14:08 原创 一心理学 一心理学 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可能都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还需要有亲身经历。 那么,心理咨询师亲身经历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想讲一下我的经历和想法。 我是一名精神分析咨询师。 精神分析的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咨询师都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自己的情结。 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来访者时才能更好地处理移情与反移情。 我的理解是,当我亲自体验过“访客”的身份后,我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我的“客户”面对咨询时,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和体验。 我依然记得,当我最终说出我的个人经历中的创伤经历时,我所遭遇的强烈抵抗。 这个过程伴随着很多羞耻、恐惧、痛苦和焦虑…… 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说,不敢说,或是心中有诸多顾虑不能说,那些“秘密”所伴随的情绪,早已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 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真正表达自己的时候,我开始感觉“良好”。 而且,当我真正揭露了自己的伤口之后,我意识到,那些曾经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当我真正被别人倾听、理解、同情并深深“看透”时, 我意识到我已经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中,反复陷入绝望和无助的情绪中。 不过,还有其他渠道。 这段话有着光明的方向,给人在黑暗中前行的力量,也勾起了我过去的渴望。 每个决定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可能都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 也许是不同程度的创伤经历,也许是难以启齿的“秘密”。 其中大部分可以表达为: 症状有身体不适、人际关系不佳、工作压力、考试焦虑、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某些过去的人或环境有失落感等。 有时外部环境确实会让我们感觉到一切都不顺利,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处于危险之中。 这时的困难在于,我们会质疑:“这世上究竟有谁真正了解我?” 我们开始渴望有一个人像我们一样,愿意贴近我们的内心,真正的倾听我们、陪伴我们。 但这些愿望往往伴随着现实关系中的不断受挫和退缩。 比如有的孩子,自己的内心已经非常抑郁、绝望,但是妈妈可能还是会觉得孩子不够坚强,想太多。 当然,妈妈也会觉得委屈: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就不明白呢?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人类的悲伤和快乐是不能分享的。 自我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说过:人类通过共情体验来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心,是因为作为普通人类,我们都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 一旦你经历过恐惧,你就能理解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可能会感受到的恐惧。 当我们陷于亲密关系或者自己狭隘的世界里时,很容易引发封闭、令人窒息的心理困境。 这时候第三方的视角或者第三方的支点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这个封闭的空间。 这个过程创造了很好的体验,让我们逐渐建立起一种时间的连续感、空间的融合感。 以上是我作为访客的第一阶段。 但随之而来的是其他的事情。 我可能会开始对我面前的顾问感到不满意,认为他/她有些事情做得不好,不能理解我说的每一个字,不够专业等等。 这期间,我也经历了频繁更换顾问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颇令人沮丧和遗憾的经历,但它也让我更加理解客户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后来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残留着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这部分通常表现为这样的思维形式:我应该掌控局面,我是知道你所有想法的人,我最有发言权。 这部分很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既“傲慢”,又“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害怕“身后没有人”。 了解一个人处于这一发展阶段非常重要。 我记得有一句话:“人类的无所不能感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因为,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无所不能的感觉正在被一步步摧毁。 唯一的区别是破坏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理论上,崩溃发生得越早、越快,对一个人的发展就越不利,也越有可能导致创伤经历。 所以心理学说,适当的挫折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讲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这些都是在大多数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痛苦。 这时,专业的咨询师会帮助你探索这些不满和攻击行为。 此过程也是转移反应最强的过程。 换句话说,我们很可能因为过去对某个人、某种情况或某种情况下的某个人的错误反应,积累大量愤怒、不满、沮丧和失望的经历。 现在,过去的互动在当前的咨询关系中被激活。 如果你的咨询师能保持冷静,接受并尝试理解这部分,宽容一点,试着和你一起思考,那将是一次久违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体验,感受到“我们就应该被这样对待”。 就像一个小婴儿发脾气、到处乱滚,旁边的父母既可以允许它,又可以适当安抚它,而不是事后责备或压制它。 它可以转化为一种足够好的体验,孩子们将通过这些体验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 同样,当这些过程发生在心理咨询中时,能够顺利过渡意味着咨询的进步和突破。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有耐心。 耐心的前提是“耐心让我们感到有希望”,我觉得这个比较重要。 或者有时候,我们会在咨询的某个阶段中断,然后某一天又回到原来的咨询师那里。我自己就经历过这种情况。 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每一次的回首,都是一次堪称“珍贵”的重逢瞬间。 或许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到了需要“分离”的时刻。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 当我意识到我需要离开辅导员时,我的“分离焦虑”立即被激发。 当你感觉自己已经康复,正在考虑是否结束咨询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的心里,咨询师是否还能被“利用”、被“利用”,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呢? 我记得我的一位老师常说:“允许你的客户‘利用’你。” 事实上,这就像孩子“利用”他的母亲一样。 一开始,都是妈妈喂他吃饭,帮他拿东西,扶他走路。 渐渐地,孩子培养了独立性,可以自己完成这些任务,母亲依然留在他的心里。 分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真正的分离,代表的是内心真正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带着丰富的体验离开和一无所获、带着遗憾甚至愤怒离开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前者会让你真切感受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和充实的人生体验。 个人经历没有什么秘密;它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心灵故事的一部分。 身为辅导员,我需要对自己的经历、内心的“疗愈”和“丰盛”更加开放,如此才能自由地、不带任何评判地对待另一颗心。 缺乏思考的人生充满遗憾。 当你经历过,想过,挣扎过,哭过,笑过…… 也许只有那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