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辅导|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引入心理疏导机制,成功缓解2000名新冠患者紧张情绪时间:2024-12-26 14:09 “我们理解,第一次来到陌生的环境,你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甚至会感到紧张或焦虑。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放松身体,平复心情。” 2月6日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一名女护士轻声说道。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方舱医院心理咨询组组长胡德英表示,为了缓解患者初到医院舱医院时的紧张情绪协和医院率先引进心理咨询医院,由协和医院心理咨询专家团队驻扎。 澎湃新闻了解到,武昌和江汉两家方舱医院已经收治了2000多名COVID-19患者,医疗团队在如何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疏导方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成绩单的背后,还有改善患者就诊环境、设立广播电台回应问题、普及知识、编写心理手册指导自我咨询等措施。还有医护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用行动诠释建立庇护所的意义和医疗救护的努力。 。武汉方舱医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跳舞姐姐”和“运动患者”。 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存在患者数量多、专业心理医生数量少等问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湖北省心理咨询协会会长肖劲松2月10日向澎湃新闻表示,社会心理咨询力量进入方舱提供心理疏导属于危险行为,前线一线医护人员亲自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远程接受减压咨询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措施。 江汉方舱医院收治近160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澎湃新闻记者 赵思图 患者数量较多,专业精神科医生数量较少。 2月5日晚,江汉方舱医院和武昌方舱医院接收了第一批轻症COVID-19患者。 此后,部分患者因服务设施、医疗设备等问题出现不满意。有的患者甚至因不满而踢翻垃圾桶,深夜与其他患者争吵。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张春向澎湃新闻解释,人们对未知的恐惧被称为“原始恐惧”。陌生的环境、封闭的空间、“死亡”的威胁都会影响人的情绪。这些情绪相互传染,能量积聚,导致焦虑、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从不满到破坏性、攻击性行为。 武昌方舱医院澎湃新闻记者赵思图。当人们的活动范围减少,社会交往少,自我评价低,继续生活在幽闭、狭窄的空间中时,就很容易出现个体的破坏性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压力的溢出效应,压力是情绪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个体情绪找不到“攻击目标”,就会出现心理意义上的“补偿行为”。这就是这种“方舱效应”的心理力量。 武汉封城以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湖北省心理咨询协会会长肖劲松和他的团队利用专业知识,为市民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 他认为方舱医院的病人症状较轻。除了专业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问题外,他们还面临室内温度、食品质量等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事实上,生命管理的背后是后勤保障。心理管理需要心理干预。” 但这种心理干预与以往地震等灾区的心理救援情况有所不同。当患者住院时,社会心理咨询进入医院。一来他们没有资格,二来他们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肖劲松认为,在当前患者数量多、专业心理医生数量少的不平衡局面下,排除社会心理咨询的力量后,一线医护人员的面对面心理安慰和患者的远程减压辅导有一定的优势。成为当前较为可行的措施。 他解释说,进入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在上学时都学过心理学,但毕业后大多没有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专业的团队会对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可以做一些心理安慰工作。 “如果有专业团队提供培训,那就提供培训;如果没有,可以求助社会力量提供培训。” 经过多天对COVID-19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肖劲松团队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干预手册》。 手册详细阐述了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和减压措施,对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干预措施,对发热但不愿公开就医人员的干预措施。 手册介绍,隔离诊治的患者心理症状一般为麻木、愤怒、恐惧、抑郁、孤独,或因害怕疾病而不配合或放弃治疗。 遇到这种情况,应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采取措施客观、真实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和外部疫情,使患者心中有数;协助与外界亲属沟通、传递信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帮助举报问题并尽力帮助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等措施。 武昌方舱医院的患者手持《走进方舱医院》心理手册。心理手册由受访者提供的图片编印而成。医护人员用行动安抚患者情绪。 武昌方舱医院是此次改造开业的首批三所方舱医院之一,规划容纳床位800张。自2月5日晚正式收治第一批患者以来,截至2月10日上午8点,已收治467名轻度COVID-19症状患者。 医院、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2月10日向澎湃新闻表示,针对患者反映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动态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另一方面要动态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应改善患者的供暖和饮食。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在医院设立了广播电台,编制印制了心理咨询手册《走进方舱》,成立了患者党总支,及时解答大家的疑问,避免情绪恐慌和恐慌。提供心理咨询。 此外,一线医护人员还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提供“无声”的心理疏导。万军说,前来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大部分来自外省,其中不少是90后、95后出生的人。他们虽然接受过简单的培训,但对于传染病的了解却不够。暖气对于病人来说很舒服,但对于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来说却很不舒服。高湿高温的环境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但没有人抱怨累。有的甚至累倒了之后还继续工作。 这种专业、自信、耐心、无私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切实感染着每一位患者,患者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心情也好很多。有很多病人跳舞、做运动。 万军提到的《走进方舱》手册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根据特点编写印制的,入驻武昌方舱医院提供诊疗服务。方舱医院概况及患者常见问题。头发。 澎湃新闻发现,该手册内容涵盖了从个人防护到出院标准解答,从压力下心理反应的识别、如何调节焦虑,到呼吸放松、积极建议、室内锻炼方法等技术介绍,试图教导病人如何在避难所生存。医院治疗期间,如何建立心理防御,战胜疾病。 湘雅二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入驻武昌方舱医院后,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峻形势,帮助患者克服恐慌、焦虑是当务之急,于是紧急动员该小册子由该院精神科负责人编写,并于2月7日晚紧急印制了1000本,分发给每位患者。 “一方面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医护人员识别和缓解患者心理问题提供科学指导,确保治疗工作科学、合理、精准。” 该电台在江汉方舱医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医院里有很多“跳舞的姐姐”。 另一方面,收治近1600名患者的江汉方舱医院也在寻求建立医患沟通渠道,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 江汉方舱医院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书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辉2月9日晚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医院已开展工作,包括成立患者党支部,号召患者提供自助社会服务;在医院设立广播电台,解答疑难、科普知识;成立心理咨询小组,与一线患者进行沟通;设立读书角等措施。 “昨天(8日),我们解决了卫生间堵塞的问题,并在广播中提到要爱护环境,今天情况会好一些。”孙慧说。 收容所内,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依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他们为协和医院的护士设立了单独的心理咨询小组,并设立了病人热线和网上咨询。辅导值班、播音值班的都是心理咨询志愿者。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值班,志愿者也都取得了心理咨询证书。 “有些人基本上没有去上班,而是自愿去的。他们已经在那里呆了两天了,稍后会安排上班。” 胡德英建议,在志愿护士中,应该选择一定比例的心理咨询护士,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身心护理,这是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护理过程。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在避难所中发挥着传播作用。 澎湃新闻获得的江汉方舱医院内部广播电台播放的视频显示,2月6日下午,协和医院的一名女护士轻声播报新来人员的问候语,“在陌生的环境里,你可能会不舒服”。即使您感到紧张或焦虑我们也能理解。”直播在一段轻音乐中结束,“希望大家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放松身体,平复心情。” 2月8日下午,广播电台里再次传来轻柔的声音。 “这里是江汉方舱医院的广播电台,我是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小静。元宵节本该以家人团聚的方式结束新年,但来势汹汹的COVID-19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普通的节日……” 胡德英告诉澎湃新闻,广播主要通过病房护士收集患者的意见,然后在广播中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广播现在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播放三遍,最后播放轻柔的音乐。 “到达后的第二天我们就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家都很关注。我们鼓励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戴上口罩,和我们一起唱歌。” 从结果来看,病人现在的心情比之前来的时候好多了。网络上流行的“读书哥”和“跳舞姐”就是真实写照。每天,护士都会抽出时间带领大家做一些练习。 胡德英告诉澎湃新闻,收容所内的患者均为COVID-19轻症病例。他们可以照顾自己,每天的休养也相当郁闷。做运动、跳舞可以舒缓心情,效果良好。网友担心打扰其他人等问题,但由于频率不是很高,目前尚未收到相关投诉。 江汉方舱医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月9日,澎湃新闻联系上拍摄《跳舞的姐姐》的江汉方舱医院患者何女士。她5日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6日入院。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住院第二天,她拍下了病人跳舞的视频。 与一些患者的焦虑相比,何女士显得很乐观。到达方舱医院后,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她并没有抱怨。相反,她每天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当她看到病人跳舞时,她也会跟着一起跳舞。她经常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一日三餐,并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帮助过她的医护人员。 “希望大家能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 (实习生张浩荣、李现、孟津津、李宁馨、胡友梅对本文也有贡献)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