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哪找心理医生疏导|家庭聚餐中的语言暴力:守护孩子自尊,呵护内心健康时间:2024-12-08 14:10 最近,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我的心情很复杂。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一位父亲对女儿无礼,完全不顾孩子的面子。 “快吃吧,吃完就回去写作业,看看你,就凭这些分数,配得上谁?” 女孩低着头,只是把食物放进嘴里。 “这孩子就是不争气,成天只知道打游戏,根本不关心学习,手机游戏迟早会毁了他……” 在父亲不断的言语攻击下,女孩完全失控了。她哭着大声抱怨。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 女孩倒下的样子令人心碎。 我想起教育家卢梭的话: “孩子的心就像易碎的玻璃,一旦破碎就很难恢复。如果父母不懂得保护它,就是最大的无知。”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一边,保护孩子的自尊底线,保护他们的内心健康。 我们对孩子的每一份同理心和支持都会转化为他们内心成长的动力。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用最“诚”的心,对孩子做了最“毒”的事。孩子们遍体鳞伤,家长却浑然不知。 刻意的安排减少了孩子的自主权 我曾经看过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 动画片中,一位母亲拿着一根管子,用力向孩子的肚脐吹气。胖乎乎的孩子皱着眉头,痛苦极了,但母亲却根本不在乎。 画面很荒唐,但仔细想想漫画的内涵,只觉得可笑和残酷,反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不是对着孩子肚脐吹气的父母。 当孩子们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就急于让他们逃跑;在幼儿园,他们应该玩泥巴,但我们强迫他们有书和笔;初中刚刚开始,我们渴望让他们学到高中的东西;他们高中还没读完一半。 ,并渴望帮助他们弄清楚如何上大学。 很多时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断地“催熟”他们,剥夺他们自然成长的权利。 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为一种限制和束缚时,就会剥夺孩子自由探索和创造的能力,阻碍他们展翅高飞。 朱军的儿子毛头5岁的时候,就打算让儿子学钢琴。但毛头不愿意学。他每天对练琴充满了抵触情绪,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 随后,最先醒来的就是朱军。他对毛头的妈妈说:“学钢琴是为了让孩子们享受艺术,如此凶残的方式只会给孩子们带来痛苦和折磨。” 朱军的话提醒毛头妈妈,确实不应该强迫孩子,而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他们喜欢的东西。 最终,毛头选择了绘画。朱军夫妇并没有刻意引导,但孩子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每天主动画画,从不抱怨“累”“无聊”,很快就取得了成果。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他是自己生活的作者。 只有找到内心的动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看到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光芒不应该遮蔽孩子的光芒,过度的干预是对孩子潜力的无形剥夺。” 孩子长大后,一切事情都很小,但没有什么是微不足道的。父母为他们做一切,这只是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却自私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只有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决策的自由,把权力还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成长,才能让他们的未来走得更远。 交易性鼓励削弱了孩子的内驱力 ,“捏10下,游戏就玩半个小时。”这场离奇的交易原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故事栏目《活出美好时光》中,13岁的男孩刘昊然告诉妈妈,他想玩游戏。 妈妈说:“你要是敢玩,我就掐你。” 妈妈本来想吓唬吓唬男孩,男孩却说:“你捏我一下,你能玩吗?” 妈妈居然说:“你要是敢掐我,我就让你玩半个小时。” 男孩高兴地伸出双臂:“捏10下,玩半个小时。” 母亲轻而易举地捏住了他,男孩咬住嘴唇,不让自己痛苦地叫出声来。最终,男孩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为了一时的幸福,孩子们甘愿忍受痛苦、挨打。这种交易性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成为孩子实现目标的手段。 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作业完成了,就让你看电视;你完成了作业,就让你看电视;你完成了作业,就让你看电视。考试第一名,奖励100元;只要你听话,你就可以吃汉堡。 这并不是说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奖励,而是当奖励成为一种交易时,奖励就失去了激励意义。 如果父母过度使用奖励,孩子就会产生依赖。 心理学上有一个“过度理性效应”: 指过多的外部原因,具有损害内在动机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经常用外在奖励来激励孩子,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书中说: “改变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威胁、惩罚或奖励他,而是发自内心地关心他、爱他。”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用手段来达到目标??。 内驱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发地投入学习,不需要外界过多的监督。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它。 只有父母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孩子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父母越担心,孩子就越脆弱 心理学家陈默说: “如果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迟早会遇到麻烦。” 确实,当父母对孩子越来越“关心”时,他们的照顾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会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逐渐变得脆弱无助。 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她很容易与女孩沟通,但特别排斥男孩。只要男孩靠近她,她就会下意识地缩肩、后退。 老师建议女孩妈妈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 精神科医生与女孩沟通后发现,女孩的异常行为与母亲的过度担忧密切相关。 这位妈妈经常告诉女孩子:“女孩子要保护好自己,远离男孩子。” 他们经常谈论男孩如何伤害女孩。 久而久之,妈妈的担心让女孩变得焦虑,不知道如何与男孩沟通。为了安全起见,她只能刻意避开男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 “无论你担心什么,都会控制你。” 如果父母退一步,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大胆地让孩子尝试、犯错,孩子就能从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对于父母来说,关心孩子是本能,但能够克制不必要的担忧则是一种能力。 当然,孩子好起来,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病情会因为家长不那么担心或者家长放手而直线上升。 是“钩状变化”。当父母放下忧虑、放手的时候,孩子就要经历一段迷茫、压抑的时期,才能感受到自由的力量,变得更好。 用情绪来管理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家庭的觉醒》一书中说: “在教育中,家长很容易陷入‘情感漩涡’,用暴力吓唬孩子。” 是的,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拍桌子、骂孩子、歇斯底里地对孩子喊:“你太让我失望了,爸爸/妈妈,你有多难?” 所有这些都是负面情绪。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生气的效果远比真诚讲道理要好。 而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发脾气时,虽然我们控制住了孩子的“任性”,但也加剧了孩子的愤怒,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在范登老师和心理学专家林子的采访中,林子分享了她和女儿圆子之间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她说: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不必消除所有的情绪和欲望,而是对自己的情绪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林子坦言,当女儿圆子做作业态度不好时,她也会情绪激动。她会和女儿比划着手势,然后直接对圆子说: “真理子,妈妈的怒气已经到了这里(指着头顶),现在我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我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你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当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圆子都会认真地看着她。 这个时候,林子就会离开,因为她知道,再呆下去,她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而她清楚地知道,大喊大叫是最没用的。 林子还说,处理情绪不是情绪本身,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喜欢水,当她对孩子情绪激动时,她会在离开孩子后用水洗手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她平静下来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已经做好了自己的事情。 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明白一件事: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负面情绪。妈妈很生气。这不是你的错,但我需要时间来处理。 其次,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父母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孩子,就只能通过吼叫来表达。孩子不会从父母那里学到任何正确的价值观,反而会扭曲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当孩子长大,当你为人父母时,你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心理学家贝基·肯尼迪教授有一项研究:代际循环。 这意味着,我们童年时期的照顾者对我们的反应方式后来成为我们对自己的反应方式,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 如果父母总是控制不住脾气,用情绪压制孩子,孩子就会敏感烦躁,没有安全感,与人相处时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那些认知度高的父母大多情绪稳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鼓励而不是攻击,是唤醒而不是压制。他们孩子的心中充满了阳光和希望,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 写在最后: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 “父母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结出果实,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孩子一切的根源都是父母的认知和行为。 当父母忽视孩子内心的需要,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理解和引导时,孩子就会变得精神贫瘠,缺乏活力。 最理想的父母是孩子心灵之花绽放的肥沃土壤,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硕果累累。 对于孩子来说,最困难的障碍就是意识淡薄的父母筑起的高墙。 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更有预见性,才能真正支持孩子。 点击“寻找”来鼓励你的父母。 作者:凌麦,主创团队。新东方家庭教育(ID:)传递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国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学习成为家庭习惯。 [心理咨询] 洁宁: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师。我们愿意与您交流,讨论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与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感等问题。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