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探索心理咨询与算命的异同:帮助自我探索与渡过困境的有效方式时间:2024-12-06 14:06 这些现象或许暗示着公众对心理咨询的一些误解,也反映出我们对尽快走出困境的迫切期望。 作为一名偶尔尝试算命的心理咨询,我更愿意把“算命”和“心理咨询”都视为帮助我们探索自我、克服困难的方式。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只要了解了作用机制以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实际帮助。 1与生命“最后一根稻草”斗争的我们 有些朋友从小就在家里接触算命,但如果问:是什么让你以前从未算过命的人开始接触算命呢?也许很多人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生活并不顺利。 可能是职场上的连续失败:事业发展没有希望、老板是别人的“小鞋子”、与同事关系紧张……也可能是爱情上的突然失败:经常吵架感情中,多年的感情陷入悬崖,或者遇到感情老手玩弄你的感情。 ……当然,也可能是你无法摆脱的控制欲强的父母、被朋友背叛、重大考试不及格、亲友去世的结果。 总之,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开始算命的那一天,最终就会找到“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压垮我们“物质主义”神经的是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压力。 你可知道?其实,每家医院都有一些“小细节”。比如,有的晚上去急诊室的医生会提前准备苹果。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因为苹果象征着“平安夜”——祈祷今晚不会遇到太难的病人,祈求病人平安,祈求医生也平安。 奇怪了,为什么这么“科学”的医生还这么“迷信”呢?其实,这就是医院高压工作环境的一个小缩影:当医生在急诊室做了大部分现代医学能做的事情,却无能为力时,他用一句“祈求平安”苹果”,这可能会让你感到更安心。 算命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奋斗但仍不顺利时,有时“信仰”也是获得希望感的一种方式。 因此,算命有时就像一颗“速效救心丸”。 2“速效救心丸”的本质是“代偿控制” 我们之所以下意识地如此渴望寻求“速效救心丸”,是因为当面对生活压力时,我们的“控制感”受到威胁。 控制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能够预测和影响客观世界的程度的感知和判断。换句话说,我们总是需要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能够理解、预测或影响世界。而当外部世界变得不再可以理解和预测时,我们所经历的一系列恐慌、恐惧、焦虑、困惑等情绪就是失控感出现的证明。这时,我们的控制欲就像溺水者对生命的渴望一样迫切。 因此,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我们常常寻求“补偿”的方法来逃避困境。 “算命”就是其中之一。它让我们觉得世界是有规律的,我们正在经历的都是必然的,未来总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会感觉那么糟糕。 研究证实,当人类更频繁地体验到低落的控制感时,我们会更倾向于寻求稳定、结构化和有意义的事物。例如,更容易将随机的散点连接成完整的图形,更喜欢简单而有规律的产品和设计,或者更容易信任外部权威(无论是算命师、自媒体影响者,还是既定的规则和规定) 。 使用补偿性控制来让我们感觉更好是完全正常的。然而,由于我们所接受的科学教育,这件事似乎蒙上了一层羞耻的面纱:我们似乎不再“理性”了。但事实上,这证明了我们在心理层面上正在努力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3、时代洪流下的失控与混乱 算命这个“速效救心丸”为何又流行起来?这是我们作为个人努力应对时代潮流时的自然反应。 当我们把目光从自身转向外部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似乎整个世界都开始进入经济低迷:失业裁员、经济下滑、泡沫消散、发展红利萎缩…… 此时,即使我们仍然相信上一代人“努力就会胜利”、“努力就会有收获”的教诲,但当我们关闭学校时,我们仍然无法忍受。正在读书,工作中裁员,考研分数大幅上涨,公考分数突然上涨。遭遇1:1000报名比例的影响。迷茫、绝望和强烈的失控感几乎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情感主题。 可以说,算命迅速带来的确定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帮助我们抵御了时间浩瀚洪流带来的失控和迷茫。 1 为什么从别人身上“找理由”会让我们感觉好一些? 必须承认,心理咨询确实不如算命那么“舒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算命实际上是在做“外在归因”,而心理咨询鼓励我们对自己习惯的归因产生怀疑。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我们判断和解释事物原因的倾向。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如何为事情发生“寻找原因”。有些人倾向于将问题解释为外因,如环境、任务难度、运气等,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将问题解释为内因,如能力、努力、身心状态等。 不同的归因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如何进行归因将影响我们下次面对类似事件时的反应和感受。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把一次考试的失败解释为运气时,我们就很难在下一次考试中尽力了。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运气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以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是没有用的。而如果我们更多地认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我们就会在下一次考试到来之前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小心。 是的,外向归因可以让我们感到不那么沮丧,而内向归因的条件是我们对事情的结果“负责”。 当算命先生告诉我们,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只是因为对方“把你打晕了”时,我们似乎获得了命运的豁免权:这不是我的错,那太好了。 而当心理咨询咨询师想要提醒你“这些事情或许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时,我们很可能会敲响警钟:咨询师是不是在说我做错了什么,让我“自我反省”? ?他准备好“pua”我了吗? 这时,如果你的脑海中开始出现一系列长辈告诉你“想想你哪里做错了”的场景,你可能需要注意,这是一次“创伤闪回”。根源是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代际创伤”——压抑和愧疚教育。当我们被要求“自我反省”时,我们所感到的紧张、恐惧或各种不适,只是因为我们厌倦了长辈要求我们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但实际上,需要澄清的是,心理咨询所做的并不是像父母那样要求我们“自我反省”。 之前备受好评的答案: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技巧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呢?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接触某人是不是感情冷淡? 【舒适心灵心理店,舒适记住你!加入成长团温暖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同名公众号:安慰心理学 返回树洞体验自由心理树洞 回归解梦,参与科学解梦 返回心理咨询指南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