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孩子情绪不稳定爱钻牛角尖?专家探寻背后深层次原因

时间:2024-11-13 14:06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医生,孩子总是不高兴,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生闷气。” “孩子情绪不稳定,老是发脾气,有时候就像‘炸药桶’,一下子就爆炸了。” “孩子就爱惹麻烦,遇到一点挫折就自责,总是哭。”今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开设了第一家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门诊,一经推出,便一票难求。

是谁扭曲了孩子们的情感阀门?难道年轻人的烦恼真的是“只是为了造新词,抒发忧愁”吗?

在门诊间的探访中,医生努力通过咨询来探究孩子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有些孩子情绪困扰,并不是因为青春期叛逆

“医生,我的孩子现在连批评一句都听不进去,还老跟我们吵架。”当她拉着12岁的小轩走进诊室时,妈妈的脸上写满了悲伤。

从初一开始,小轩就不爱上学,整天拿着手机。只要父母一说话,她就会立刻发脾气,开启“打架”模式。就在不久前,妈妈意外发现小轩有自残倾向,便带着她从哈尔滨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医。 “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控制这孩子的情绪吗?”小轩妈妈问道。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孙金华,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数十年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诊治工作。这个问题已经被家长问过无数次了!

现实情况是,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非常突出。在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门诊开设之前,儿科医院精神科门诊收治的儿童中有近四分之一存在情绪问题,严重者甚至发展为心境障碍、分离等情感障碍。性焦虑障碍、兄弟姐妹竞争障碍、社交焦虑障碍、选择性沉默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诊疗范围_青少年心里门诊流程

医院此次推出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门诊,是希望聚集一些有情绪问题、管理困难的孩子,集中分析,借鉴同龄人的经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诊疗意见。和心理干预。从目前的医疗数据来看,大部分儿童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他们通常被称为“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情绪不对,只是青春期叛逆,这种误解往往会加深亲子矛盾,甚至加剧孩子的情绪问题。”孙金华强调。

许多家长错过了孩子的“求救”信号

咨询过程中,孙金花通过耐心询问,试图找出孩子情绪问题的症结所在。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生态系统理论”。孩子的成长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层层嵌套的。小环境包括家庭、学校,进而延伸到社区等日常场所。大环境包括社会氛围、网络环境、价值观等。

各个层面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被称为“温暖的港湾”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有研究发现,造成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约占30%。

“家庭是解决孩子情感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家长没有能力处理孩子的情感问题。”孙金华很直白的说道。很多时候,父母会错过甚至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 。

九岁的女孩小苗第一次来找孙金花,是因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导致学习困难。然而,经过初步诊断,医生确认孩子的情绪问题更为严重。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诊疗范围_青少年心里门诊流程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原来,小淼的父母在她1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那以后她就没有见过父亲了。 “我想和妈妈聊天,说说我的烦恼,但妈妈总是玩手机,不理我。”

“我很忙,不赚钱怎么养活你?”听到孩子的指责,母亲下意识反驳道。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同理心,无法为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感支持;甚至有时候,当孩子向父母吐露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事情时,父母却无动于衷……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感虐待”不仅难以察觉,家长也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大事。

有时候,孙金花也为前来就诊的孩子们感到十分惋惜。他记得有一个小女孩央求妈妈带她去看医生,但父母只把这当作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即使在诊室里,母亲也不断地嘲笑女儿。十五、十六岁的女孩很敏感,心情一下子就崩溃了……孙金华见状,心中焦急。

“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儿童的治疗将很难推进。”孙金华说,家长经常因为孩子不上学而来看病,但绝不会因为孩子不开心而来。有家长甚至直接向诊所提出要求,“一个月内解决情绪问题,让孩子安心上学”。

“针对情绪疾病,我们有很多治疗策略,非常有效,但治疗后,孩子还是要回到家人身边。家长要明白,有时候自己就是孩子的药。”孙金华说。

家庭支持系统是否发挥作用对于孩子的治疗至关重要

孙金华也遇到过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孩子。这也是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门诊成立的原因之一,希望能将情绪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孩子的情绪症状没有达到疾病的范围时,家长就应该意识到,需要找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有效干预。”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诊疗范围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_青少年心里门诊流程

正如很多医生所说,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否开始发挥作用,会对孩子的治疗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肖毅再次前来复诊。孙金花对他很熟悉,还记得小毅初诊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和焦虑。问题的症结在于,小艺的母亲患有产后抑郁,而其他家庭成员却忽视了母亲的情感需求。肖毅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好的情绪,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之中,无法自拔。

初步诊断后,孙金花开了“家庭治疗”,但肖毅不愿意配合。 “孩子不愿意的话,我们就先做吧。”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父母先做出改变,孩子就会感受到。过了一会儿,治疗室里开始出现肖毅的身影。 “我的父母很重视我,我现在心情好多了。”

但也有一些家庭,家人甚至在诊所里也会吵架。比如,一对夫妇在孩子面前直接表现出不喜欢和推脱,这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期望越来越多,有时发现孩子离自己理想的样子还很远。离开。”孙金花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家长先“慢下来”,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不要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而是要为孩子留下更多的东西。一些时间和空间。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有效倾听,给予孩子理解、认可和帮助。至少,家庭应该成为孩子抵御外界风浪的避风港。”

(文中患者均为文汇报作者李晨艳化名,王巨亮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