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普陀区心理应急医疗队助亮亮复学,改善其母亲情绪问题时间:2024-08-24 14:08 “请问是心理急救医疗队吗?这里是甘泉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我们社区有一个叫亮亮(化名)的孩子,已经一个多月没上学了,他的父母也不肯配合我们家访,需要你们协助处理。”接到社区求助后,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立即启动四方联合应急机制,派出心理急救医疗队队员协助处置。 “我们干预后发现,亮亮重返学校的主要阻力来自于母亲。由于婚姻失败等困难,母亲情绪波动很大,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临床专科项目负责人孙莉主任介绍,经过十多天的心理干预、校园辅导和社会支持,在医院、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亮亮如期重返学校,母亲的情绪问题也得到改善。 作为全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承担机构,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坚持以党建为先导,以心理健康促进为抓手,自2019年起,将儿童青少年列为重点人群,扎实推进“防病治病”工作。“我们探索三方联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医生’四方联动机制,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探索上迈出了扎实的步伐。”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王瑞芳说。 特别活动现场 4月18日,普陀区“人人享健康,共促健康”世界卫生日医教结合专项活动在甘泉外国语学校举行。在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区卫健委、区教育局联合启动了“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项目。项目以派医生进学校、开设多门心理健康课程、举办生命教育、心理韧性培养等主题专题讲座、开展惠民心、暖阳光系列文体活动、举办考生公益心理咨询服务等形式开展。 活动还启动了普陀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亲子海报创新设计大赛,并举办了首届团体辅导活动。今后,普陀区心理健康中心将通过医教结合的联动机制,适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和调查,对特定学生实行“一人一策”,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派医生进学校,闭环“关键八小时” 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心理健康中心紧紧围绕“在校八小时”,通过深入分析全区74所中小学上百名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当前校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空白点”,明确了学校心理咨询缺乏专业力量支撑、个体心理问题“难发现、难干预”等瓶颈制约因素。 “我们积极探索跨领域共建机制,与区教育学院党总支共建,打造‘健康心领航 筑梦启航’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区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杨莉介绍,项目启动6年来,依托“随心随乐相随”心理健康校园活动为载体,通过集中、阶段性主题宣传教育,为教师、家长开通了“心理健康大讲堂”“润心书院”等家庭教育指导微课程。心理专家定期赴教育学院会诊,对接病例进行风险评级和持续跟踪随访,形成“群内追踪、离群后恢复”的闭环管理。项目推进的同时,畅通了“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精准把握学生在校“关键八小时”,有效填补了学校心理干预专业化程度不够的“空白点”。 医社协作完善“全链条护理” 医教结合机制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于一些重点学生,他们在社区的情况往往成为关注的“盲区”。“我们甘泉路街道有十余名在册未成年人,需要定期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我们引入了第三方援助,但专业性还不够,希望专业医生能点对点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在甘泉路街道走访调研中,基层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为减少“盲区”带来的隐患,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岗”从学校搬到居住社区,去年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与普陀区社区事务发展中心联合实施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行动”,组织学校、社区举办促进辖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专题研讨会,并在甘泉路街道进行试点。 普陀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亲子海报创新设计大赛 “我们以甘泉路街道为样本,对接辖区内11个居委会和部分居民家庭,梳理家校、家医、校医之间的管理盲区。”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谢红涛介绍,试点期间,对辖区内提出心理咨询需求的重点管理对象和青少年全部进行评估,对需要干预的个体进行深入的心理辅导。依托社工及时掌握重点对象动态变化、康复后康复等情况,加强对居住小区社工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有序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全链条”。 派医生到家,打通“最后一公里” 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在甘泉路街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教育诊所机制下干预的近80例病例和未成年人保护站登记的11例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发现的“医生、学校、社区信息不匹配”、“闭环管理、干预病例没有持续跟踪”等根源性问题,推进“名单合并”和“病例追踪”,建立信息共享沟通平台,破解了过去一段时间制约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的“堵点”。 教师团队辅导 同时,区经纬中心通过“医、校、社会”三方联动,在服务上迈出一步,打破了以往“病人找医生”、“医生等病人”的单向就医模式,成立了“悦心”医教志愿服务队。以党团成员为主的医务人员负责深入到不同地区每个重点学生家庭,成为重点学生的专属“心理顾问团”,按照“一方求助、多方响应、快速支援、共同努力”的联动原则,实现信息对接、资源共享,在后续心理疏导、个案家庭干预、应急事件处置等方面提供一对一“菜单式”服务,为家长提供“一呼百应”的求助渠道,实现“家、校、社会、医”四方联动的共建共治体系,有效打通医疗服务下乡“最后一公里”。 继甘泉路街道成功试点“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四方联动机制后,不少街道乡镇也伸出了“橄榄枝”。“在全面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我们开通了全年心理援助热线,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快速响应通道,成为深陷困扰的孩子宣泄的‘心理树洞’。依托在十个街道乡镇部署的线下心理健康服务基地‘悦心阁’,开辟了具有独立空间、隐私保障的自助服务设施。”杨莉介绍,“一馆一线”、“线上+线下”的多元渠道,为孩子们营造了休憩心灵的愉悦港湾。 情节剧 “依托区域党建联盟,医院与教育学院、甘泉路街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了以年轻党员、团员为主的专业服务队伍,涵盖心理急救医疗队、‘悦心’医教服务队、‘菁菁说’科普队、‘绿丝带在行动’志愿服务队四支队伍。”王瑞芳说,下阶段,“家校社区医”联盟将根据需求在10个街道乡镇逐步推广,实现“微网格”全覆盖,打造更加成熟的区域联动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搭建“护心桥”。 记者:易文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