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门诊工作至深夜,加号患者众多时间:2024-11-12 14:05 8月14日午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刘静终于完成了门诊工作。从13日中午12时30分开始,刘静一直在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从5岁以下的儿童到几乎成年的青少年。一名患者刚离开椅子,另一名患者立即坐到了刘静的对面,无缝对接。为了保护病人隐私,她经常不得不亲自维持秩序。 事实上,当天只有8个阳性数字,下午3点30分左右,刘静就差不多完成了这些阳性数字患者的门诊工作,之所以工作到深夜,是因为我的患者数量是正数。 8月13日中午12点,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刘静诊所外。一名患者家属从8月12日晚上11点开始就开始排队加号。排队自觉加号的一张纸上写着排队顺序,最终有24余名患者。带加号的患者相关费用与带加号的患者相同。 来自山东的葛晶晶正在跟随刘晶学习。她告诉记者,在她跟随刘静走出诊所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刘静一直在门诊接诊病人,最迟直到凌晨2点。加号是刘静医生工作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的常态。带加号的患者大多来自外地。对于这些长途跋涉的患者,刘静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帮助他们。 国外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15%。我国可以作为参考。 刘静告诉中青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国家尚未开展儿童精神科医生的相关认证工作。根据她多年与同事交流的经验,全国专门从事儿童精神科的医生不到500人。 然而,全国各地对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需求巨大。刘静介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数据还在整理中,但国外很多国家报道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一般在15%左右,我国也能做到这一点。参考数据。 目前,美国拥有相应的儿童精神科医生资格。据了解,目前美国约有8000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全美约有7000万儿童。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0至14岁人口约为2.2亿。我国与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与儿童的比例差距一目了然。 “精神科医生越来越少,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儿童精神科医生就更少了。”采访中,刘静表达了儿童精神病学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与其他医疗专业服务一样,也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儿童精神病学工作在我国日益广泛。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这主要仅限于部分一线城市和少数非一线城市。 。 对于各大综合性三级医院开设的精神科,刘静表示,虽然这些科室的医生一开始大多来自其他科室,但通过培训和深造,这些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逐年提高。而且,一些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历史悠久、发展完善,位居全国先进水平,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西医精神卫生中心等。四川大学中国医院等。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学院最新发布的精神科排名,非一线城市综合医院中,除上述两家医院外,上榜前10名的医院还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刘静表示,一些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非一线城市的医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并在周边地区推动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在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室等社会机构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除了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外,近年来提供心理治疗的私人心理咨询室和私人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补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不足。但这些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令人担忧。 刘静曾在门诊遇到一些在上述机构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孩子,随后来到北大六院就诊。刘静说:“根据家长的描述,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非常令人担忧。”这无形中耽误了孩子病情的治疗。 刘静表示,要让这些心理咨询机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统一机构认证等更加完善的监管措施。 马泽忠是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负责人。作为行业从业者,他和刘静的观点是一致的。在马泽忠看来,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确实有很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机构监管不够。 马泽忠表示,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机构是一个暴利行业,认为工作轻松、免费。近年来,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呈现出泡沫化发展的趋势。然而大浪过后,真正坚持下来并做得比较好的并不多。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近100万名持证心理咨询,但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职和兼职工作的仅有3万至4万人。 90%以上的心理咨询有认证但没有执业。 马泽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如果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规范管理,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室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你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吗?也许生病了 刘静在门诊遇到了很多错过最佳治疗期的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相对较少,家长就医困难;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缺乏相关知识有密切关系。 增加儿童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很难立即实现。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最快的方法可能就是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基础。 刘静说:“你必须非常仔细地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在言语、智力、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与其他普通孩子不同,或者与过去相比,孩子在言语方面的表现较差。如果出现比较持续、令人担忧的变化,家长要引起重视,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刘静表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易患不同的心理疾病;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自闭症往往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沟通困难、兴趣狭隘和行为模式刻板重复。具体来说,自闭症的特点是缺乏沟通的兴趣、对他人的呼唤缺乏反应、回避他人的目光、言语发育等。落后、沟通困难、沉迷于某些活动或事物等。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抽动障碍常出现在学龄前。这两种常见疾病有哪些症状呢?刘静解释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具体症状包括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做小动作或跟随周围环境。同学说话、做作业心不在焉、磨磨蹭蹭、需要家人监督、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经常忘记事情等。抽动症表现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如挤眼等。 、皱眉、咧嘴笑、耸肩、搅颈、清喉咙等。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就要考虑这两种疾病的可能。 从青春期左右开始,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将显着增加。当孩子持续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残或自杀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确定自己是否可能患有抑郁。当孩子出现间歇性情绪低落和情感高涨时,要警惕躁郁症的可能。当孩子出现幻觉、毫无根据地相信自己被谈论或受到伤害,或者莫名其妙地大笑,或者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和想法时,就应该考虑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功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儿童精神障碍有多种类型。除上述疾病外,儿童还可能患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选择性沉默症、躯体化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睡眠障碍等和其他疾病。了解这些疾病也很重要。 因此,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整体心理活动。如果孩子发育落后,或出现一些“怪异言语”、“情绪问题”或“行为异常”,持续2周以上,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等,或造成孩子疼痛明显,家长应提高警惕,需要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年长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出现精神障碍 刘静指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高患病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如果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多动症、抽动症等疾病,孩子患这些疾病的风险就会更高。 此外,随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妈妈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二胎政策刚出台时。儿童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特别关注。除了关注兄弟姐妹竞争等问题外,高龄孕妇所生的孩子患21三体症或唐氏综合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患自闭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刘静引用了美国的一项调查,其中包括来自家长的数据。结果显示,对于女性生育年龄超过35岁的孩子和男性生育年龄超过40岁的男性的父母来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高于那些小于这两年的孩子。父母年老所生子女的3.1倍 另外,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或者患有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或者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或者孩子出生时出现窒息、脑出血等情况,都可能也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儿童患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疾病的风险。 同时,环境因素也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不和谐、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灾害、性侵等创伤也会增加孩子的患病风险患有精神障碍。或者可能成为孩子患上精神障碍的原因。 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从预防的角度积极开展工作,降低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风险。 (实习生赵丹阳对本文也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长荣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