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父母婚外情后,孩子内心的爱与恨如何疗愈?时间:2024-10-27 14:09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一个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我们将跟随心理咨询看看父母发生婚外情后,幼儿的爱恨情仇如何呈现,以及如何治愈。 广州听力吧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师徐文娇老师: (出于心理咨询保密原则,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已被修改。) 小学五年级的小丽莎被妈妈带到这里进行儿童心理咨询。我的母亲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欺骗了她。经过两年多的挣扎,夫妻俩选择离婚。 离婚后,经过一年的婚姻心理咨询,妈妈才从阴影中走出来,与前夫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这时,母亲突然意识到,女儿可能也因为这件事而产生了心理阴影,她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于是带着孩子接受心理咨询。 小丽莎的生活状况: 离婚后,小丽莎和妈妈住在一起。她父亲每周有一天带小丽莎出去玩。然而,由于夫妻俩之间的怨恨,她的父亲有时能见到小丽莎,有时却看不见。 小丽莎社交功能正常,学习成绩好,深受老师喜爱。但母亲却觉得女儿的性格不够好。虽然她和同学相处得很好,但亲密的朋友并不多。而且,她不听话,经常与母亲对抗、惹麻烦。有时会把她逼疯,甚至打骂她。女儿。 事后,母亲自责、愧疚,但又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与女儿相处。她爱她,却无法忍受她。 母亲自然分娩,但由于产后奶水不足,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再加上工作忙,丽莎一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早期护理机构。 此后,虽然小丽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母女俩的关系并不好,妈妈很难照顾小丽莎。早年的分离也让小丽莎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依恋关系,爱与恨、好与坏相对分裂。 (下面我们会继续讲到这一点,看看这种心理状态对小丽莎的亲密关系有何影响。) 小丽莎非常喜欢沙盒游戏。顾问告知设置后,她立即开始按照自己的想象搭建自己的沙世界。她的沙盒很满,感觉里面的东西快要溢出来了。沙箱之间不能有任何缝隙,她似乎想把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塞进去。 这个孩子给咨询师的感觉就是害怕内心“空虚”的感觉!她的妈妈还反映,小丽莎的整个房间都摆满了玩具,当她看到喜欢的玩具时,她会立即买回家。她不得不买很多东西,她的父母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无法改变她的习惯。 这种被塞的感觉持续了10次。小丽莎的沙盒开始有了一些边界,秩序和空间出现了。这次有些东西她想放进去,但她会对自己说,“下次我会用那个(有时是沙具)来制作一个XX世界。”开始能够延迟满足。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一次沙盒训练中,小丽莎发现她最喜欢的沙具被另一个孩子损坏了。她很生气,说以后再也不用那个沙具了。虽然这次她还是完成了沙盘,但是她离开的时候却故意把一切都搞乱了。 下次咨询前,她向妈妈抱怨自己不想来,觉得不好玩。咨询师与妈妈沟通后,妈妈继续带着小丽莎来咨询。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小丽莎讨论了她不想来的感受。原来,小丽莎觉得顾问应该知道她特别喜欢沙盘,应该帮助她保护它,但顾问却没有这么做。 ,她对顾问感到失望和愤怒。 她把仇恨寄托在顾问身上,故意把一切都搞砸了才离开。事实上,她的潜意识是想惩罚顾问,让他“收拾残局”。她的仇恨如此强烈,以至于辅导员在她心里成为了一个非常糟糕和黑暗的对象。这种处罚在接下来的三场磋商中一直延续着。 然后,她发现辅导员还是像往常一样对待她,没有“报复”她,也没有“抛弃”她,她的情绪也稳定了一些。 她会在咨询时试探辅导员,多次询问“你还记得我上次玩过XX吗?”、“你还记得我刚刚第三次玩了XX世界吗?”当她发现辅导员记得的时候,她就会安心了。 辅导员继续解释,小丽莎希望辅导员不要忘记她,希望她不来辅导时,她仍然在辅导员心里。 (因为当她感觉辅导员忘记了她时,她非常害怕,感觉自己不存在。这是早期分离时产生的恐怖幻想的表现。) 当辅导员慢慢成为她心里的“好对象”时,她不再讨厌辅导员,不再给辅导员留下混乱,沙盒也稳定下来。 此后,沙盒变得深入,并开始揭露她与父母的关系。 在D阶段,她喜欢爸爸,讨厌妈妈,觉得妈妈不好:妈妈脾气不好,经常和爸爸吵架,这就是爸爸想离开的原因;她觉得母亲没有能力留住父亲,也不愿意改变,对她有负面影响。怨恨。 虽然外在的现实是妈妈对她更加照顾,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她的学习和日常照顾上,爸爸几乎不理睬她,但在小丽莎的心里:爱的部分都投入到了爸爸身上,可恨的部分投射在我的母亲身上, 所以,爸爸是好人,妈妈是坏人。内心的感觉让她不愿意听妈妈的话,甚至厌恶、反抗妈妈。无论妈妈做什么,她都不满意。 第二阶段,对母亲的仇恨由激烈转为平和,可以看到母亲好的一面。比如,妈妈照顾自己不容易,妈妈脾气好一点,妈妈不再打自己,妈妈给自己自由,妈妈变得美丽等等。 沙盘更多的是讲述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出差”的形象并没有出现在她的沙盘里。 在第三阶段,对母亲的爱增加,对父亲的仇恨更多。他觉得父亲不应该爱上第三者,不应该抛弃母亲和自己。他觉得父亲无理取闹,痴迷不已,幻想着“埋”在沙盘里。 “爸爸,想象一下爸爸出车祸了。 她对父亲恨之入骨,甚至在心理上想杀了他,但她也有强烈的愧疚感,最终会让父亲“复活”。下次又在沙盒里被杀了又复活了。 这个主题持续了6次。事实上,她不想见到父亲,不想接受父亲的礼物,更不想和父亲一起出去玩一个月。她觉得父亲对她好是为了取悦她。 到了第四阶段,她虽然恨父亲,但是恨的浓度下降了,不再那么强烈了。她对父亲也有了爱,父亲的形象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她对父亲的第三者却充满了怨恨。表达杀死第三者的欲望,模拟各种杀死第三者的方式,更加血腥暴力。 即便如此,她心中的仇恨却无法化解。接下来的8次磋商都围绕这个主题,力度空前之大。辅导员一度觉得她似乎恨她一辈子。 “此恨绵绵不绝”,她彻底被心中的仇恨所淹没,甚至不惜毁灭她。自己的生活。 她的母亲报告说,她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接受父亲的礼物,并愿意和他一起出去玩。然而,在咨询过程中,小丽莎表示,这是对父亲的“报复”,她故意花父亲的钱。 其实,这个时候,她心里已经有了对父亲的爱,但同时,她也有了恨。仇恨让她不敢承认自己对父亲的爱和需要。 “我怎么会爱这样一个坏人呢?” 他变得有些体贴和依赖他的母亲,愿意躺在她的腿上。她的母亲觉得母女俩的关系有所改善。 第五阶段,她在沙盘中慢慢意识到自己对第三者的仇恨已经占据了她的整个心并影响了她的生活,并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沙盘中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上。 。 对第三者的仇恨,之前咨询时长是30分钟,后来逐渐变成20分钟,然后是10分钟。她无法原谅第三人,更无法爱第三人,但她可以逐渐承受一些仇恨,不让太强烈的仇恨破坏她的生活和学习。 第六阶段,沙盒中,她的爱与恨出现在她的自画像中。有一个很漂亮的自己,还有一个喜欢搞破坏、很坏、经常被批评的同学。这位同学其实就是她的一部分,是她不好的、不如意的部分,而美丽的她,就是她好的、令人满意的部分。 小丽莎的咨询仍在继续。经过前50次咨询,孩子改变了很多。在展现她内心世界爱恨交织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内心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以及她心中的爱与恨慢慢融合。未来,随着咨询的深入,相信她会越来越好,更有能力与父母和睦相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本文为徐文娇老师原创案例。案件相关信息已被修改。如有任何未经许可使用或篡改的情况,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