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代表委员热议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需协同发力

时间:2024-09-24 14:06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本报记者 冯子琪 摄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党委书记乔志宏。本报记者 冯子琪 摄

■两会采访

学校应以预防为主,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校园生活过程。

如今家长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没有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现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坚持系统治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口,加强五位一体的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党委书记乔志宏做客中国教育出版社“两会访谈”演播室,接受了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就“全社会如何共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青少年心理咨询_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电话_青少年心理咨询多少钱一次

营造让学生感到快乐、安全、有归属感的外部环境

记者:人的心理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刘书记您在任期间做过一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在调查中您对当前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有什么新的发现?

刘曦娅:我在研究中发现,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由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引起的,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对孩子成长发育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全社会都有必要、有义务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记者:刘书记的调研让我们对现在青少年面临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请问乔教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生存环境、生存现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乔志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与其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关系更大。如果环境要求过高,学生会感到压力过大,丧失信心,体验不到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努力营造让学生感到充实感、快乐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让学生喜欢、享受自己的环境。

学校应主动对接社会、家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记者: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请问刘书记、乔教授,学校应如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刘希娅:首先,学校要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体验更好,避免让学生觉得学习和生活是割裂的。美好的生活和优质的学习体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改善师生关系,调整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渠道。

其次,学校要以预防为主,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的校园生活过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最重要的场所不是心理咨询室,而是最普通的家庭和学校,甚至是每一个教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释放自己,好好表达自己,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

青少年心理咨询多少钱一次_青少年心理咨询_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其次,推动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会带领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心理健康课程,研究学生生活,研究如何通过情绪突破,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最后,学校要积极对接社会、家庭,主动做好家长引导工作。虽然学校会面临一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但作为立德树人、育人的主战场,学校要有引领意识和能力,有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也应该引入一些社会资源,比如大学教授、医院医生等,共同做好联系家长的工作,让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乔志宏:我同意刘书记的观点,要让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每个学科课堂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战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自信和自主,在课堂上有归属感,在学习中找到意义感,那么课堂就是一个积极的环境,有丰富的心理成长机制。

此外,要规范现有学校心理学教师岗位职责和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倡导现代家庭教育方式

记者: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

乔志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做父母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培训、不需要认证就可以从事的“职业”。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都是根据亲身经历来教育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天,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今,社会环境、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0、2010年代出生的孩子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很强,但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导致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发展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今天的家长迫切需要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学校需要建立规范、成熟、完备的家庭教育内容架构,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符合时代特征的针对性教育做法。

此外,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规律。今天的家长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不会出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现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具备“自主”这个核心素质,自主性的满足不仅是孩子自身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协调融合发展,最终是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质是自主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和家庭需要重塑教育理念,从教育制度、评价体系到日常的教育行为,都要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律,教育教学都要根据创造性素质培养和国家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进行调整。

尊重孩子固有的特性,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孩子会更加自律,相反,如果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外界控制和束缚,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控制和约束,这是每个家长都深思的。

青少年心理咨询_青少年心理咨询多少钱一次_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刘曦娅:我非常认同乔教授对孩子自主性的看法,我觉得给予孩子自主性是家长培养孩子自信、自律和成就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很多自主的机会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学业的主人,从而培养出自我责任感,即使面对错误和失败,也能坦然接受、改正,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成长。所以我觉得家庭要特别注意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增加孩子的自主性。你每一次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就是在给他们一次发展可持续一生的核心素养的机会。

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治理,不断优化教育生态

记者: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那么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社会力量如何有效参与,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刘西亚:希望社会各界都把目光放在孩子们的视角上,摒弃一些功利主义,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从全社会角度看,我们需要构建更好的教育生态,从学校的录取机制到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评价工具,都需要从整个国家、民族的角度去优化体系,构建更好的教育生态。

另外,我特别建议高校在培训心理健康师资时,应从培训心理干预、治疗咨询转向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另外,心理咨询行业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

乔志宏:对于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我们确实应该加强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在高校层面,需要重视发挥专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的作用,除了注重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引导学生深入中小学,与在职心理教师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优质培训,帮助一线教师提升理论水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要有整体观念,坚持系统治理。《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五项教育并举,这也是完善多部门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的具体举措,为我们今后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要求。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