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复学家长心理调适: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缓冲期,避免假期综合征时间:2024-09-22 14:05 家长重返校园的心理调整 突如其来的疫情延长了学生们的假期,这期间很多孩子的生活不是很规律,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加上各种不适当的信息,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阻碍孩子们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如今开学在即,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缓冲期”,顺利从长假过渡到开学,避免返校后出现“假期综合症”,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1. 家长应自我调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家长会焦虑,反复查看疫情进展的各种信息、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等。这些情绪很容易直接传递给未成年的孩子,导致孩子对疫情产生放大的恐惧感。在孩子眼中,父母原本是坚强的,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但面对疫情,父母也开始害怕、担心。这种情绪势必会感染孩子,让他们更加恐惧、焦虑。 因此,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及时发现和调整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少想消极的人和事,多用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 如果父母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就会对孩子产生内在和外在的影响,让孩子感到安全,不再过度害怕。 第二:家长要做正面的表率,带头合理安排作息,规律作息,尽量在孩子面前呈现稳定、积极、有力量的一面。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积极、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2.促进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增强儿童适应能力 第一: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缺乏相对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自我认同,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因此,要保护孩子免受过多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告诉孩子,否则孩子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孩子更加恐惧。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告诉孩子简单、明确、必要的信息,解释他们不了解的疫情问题,让孩子明白目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在逐步向好。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抗疫中的正能量新闻、英雄事迹,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鼓励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有能力之后为人类做出贡献。 第二:可以将讨论转移到个人防护上,让孩子明白自己也能对付病毒,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可以教孩子勤洗手,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可以教孩子打喷嚏、咳嗽时要捂住口鼻。教导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亲身示范、游戏比赛、适度奖励等。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尽量采用有趣、娱乐性强的方式。 第三:对于已经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的孩子,如哭闹、害怕独处、怕黑、夜惊、做噩梦、肚子疼、头痛等,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家长要多给予心理支持:告诉孩子担心是正常的,家长会陪伴、保护他们;也可以抚摸、拥抱、陪睡等;另外,当孩子无聊或者发脾气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和孩子玩家庭游戏、一起读书、听轻音乐,在家做一些感官训练等。 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第四: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疫情、疾病、死亡等,要保持温和、耐心的态度,不能回避、批评、忌讳,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回应。同时,孩子可以用涂鸦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困扰自己的情绪。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写出来”,比如写日记、写文章,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 3. 建立正常作息和生活秩序,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 第一: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尽量让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返校后的作息时间保持一致,定时定量地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同时引导孩子适度地进行室内体育锻炼,理解和接受孩子合理的身体释放和娱乐需求。 在调整作息时间的时候,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 与孩子订立规则。与孩子商量后,就睡觉、吃饭、学习、运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达成共识,可实行打卡制度,互相监督执行。 2、你和孩子之间要有界限,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要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会造成孩子的紧张和叛逆。要明确孩子独立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3、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家庭亲子游戏,引领孩子思考、锻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感、注意力、合作精神。 第二:相对自由、宽松的居家学习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不愿返校的情绪。此时,作为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聊学校、聊老师、聊同学,鼓励学生主动加强与老师、同学的联系,回忆在校期间难忘的瞬间,尽量让孩子主动发现、判断学校学习相比居家学习的好处,引导孩子通过比较,体会到在校学习独有的“好体验”,从而增强孩子与学校的心理联系,帮助孩子树立返校的信念。 第三:开学后,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和沟通,配合老师完成各项工作。家长要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只要我们家长处理好,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特殊的假期,顺利返校,继续充实、快乐的学习生活。 专家简介 李志勇,沈阳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诊断、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熟练掌握儿童心理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儿童自闭症、焦虑症、品行障碍、严重行为问题等儿童心理障碍有深入研究。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