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从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看抑郁症患者的困境与公众认知时间:2024-09-22 14:03 “如何缓解这种不被看见、没有存在感的感觉?” “这种疾病非常特殊。它不能被看到或谈论。这种疾病的耻辱感一直是一个长期问题,并使其更加令人沮丧。”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半个月前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我有很多话想说……” 这是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抑郁》杀青当晚的微信公众号消息互动场景。推送发布后不到两小时,3万条消息涌入后台。纪录片团队、医学专家、央视新闻团队深夜进行了100条一对一的回复。 作为参与互动节目的专业医生,北京安定医院抑郁诊疗中心主治医师王鹏飞的心情既感动又沉重。“越来越多的人大胆、公开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了解和关注抑郁。但在节目之外,面临类似困境的人们却让人担忧,公众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这部纪录片的开拍并不容易。项目于2019年11月启动,但因疫情暂时停滞,拍摄计划一再更改。光是前期调研、寻找合适的题材就花费了大量时间。让总导演石慧坚持下来的,是影片中的人和事所触及的现实问题。她说:“每一位勇敢走进纪录片镜头的朋友都让我感动。” 目前,“抑郁”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今年9月,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月琴教授牵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中国抑郁症流行病学现状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而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年)》,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是成年人中焦虑最强的群体,年轻人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其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抑郁群体逐渐凸显,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存在着哪些抑郁风险?面对抑郁的阴霾,年轻人将如何应对?在学习生活高压之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努力生活的年轻人怎么会患上抑郁呢? 95后女孩小雨最初以为自己莫名其妙“晕倒”了,从2019年11月开始,她就一直情绪低落,睡眠也不好。身为中学老师,她一直以为自己太累了,休息一下就会好起来,但寒假过后,她的状态丝毫没有好转。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精神科检查检测,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中度躁狂症。那一刻,小宇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怎么会这样?我每天不是都乐观积极向上吗?这也是抑郁的表现吗?”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很多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的年轻人,都患上了抑郁。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抑郁》中,从老家考入北大的苏琪,一直是妈妈的骄傲,却在大二时因抑郁住院。从高中时努力拼搏的状态,到看似轻松实则暗藏压力的大学校园,苏琪感觉自己一下子空了,“很失调,整个人越来越不对劲”。但医生无法确定苏琪抑郁的真正病因。在医学观察中,有些抑郁没有明确病因,也可能突然发作。 “抑郁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遗传、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心理社会因素等多部分。”王鹏飞说,现在普遍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因人而异。 小宇患有“阳光型(微笑型)抑郁”,医生诊断后告诉她,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器质性病变,“大脑不会分泌影响人情绪的胺类物质,比如多巴胺,会让人感到快乐。” 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14病区主任刘静介绍,抑郁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青少年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原生家庭、教养模式、亲子关系等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当父母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期望和控制强加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就容易出现自尊心低下和自我评价不稳定,产生焦虑、抑郁、内疚、自责、缺失感等。 对于职场年轻人来说,工作压力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很多人的工作特点是高强度、高负荷,比如IT行业的程序员,‘搬砖’压力很大。”刘静说,曾有访客告诉她,自己每天早上9点上班,有时开会开到深夜,第二天9点还要继续工作。“个人时间被工作挤占了,当身边的人都比你优秀或努力时,你就会想,自己是不是应该迎头赶上。” 此外,与父母的沟通、恋爱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也在无形中给年轻人戴上心理枷锁,使他们难以应对问题。 “人就该是人,但我们却常常把自己变成做事的人。”刘静发现,在当今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只是“生存”,而是需要努力学习、努力拼搏,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于是他们不断鞭策自己“更加努力、更加优秀”,却总觉得不够好。在他们心里,或许并不能真正享受生活,而是反复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他人、社会的认可,证明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996、去大城市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王鹏飞认为,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任何社会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发疾病的“诱因”,尤其是当个体对某一方面特别敏感,而这种压力或应激持续存在时。“因此,客观理性地看待差距,应对挫折和压力,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寻求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 年轻人如何应对抑郁 在私企就职的90后女孩安安,有10年抑郁病史。长期与病魔共存,让抑郁成为安安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上,安安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病情和感受,以及生活中的琐事:“得病之后,我发现抑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隐瞒,情绪才会在人的心里发酵,其实我很希望被人理解。”对安安来说,抑郁就像是一个拿着小教鞭的教练,督促她思考最近是否善待了自己。 面对疾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在黑暗中努力自救,寻找与抑郁相处的方式。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抑郁》中,高中女生钟华将自己的抑郁变成了社会实践题材,寻找各种方式去了解和学习这种疾病。对于作家曼梅来说,她与抑郁的关系更接近于“共生”,她从抑郁情绪中获得创作灵感。经历过两次抑郁的青年摄影师张楠,邀请了多位抑郁患者参与拍摄,相互凝视、相互治愈,并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抑郁女性群体。 总导演石晖感慨:“这群人能走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病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更何况现在社会对抑郁的认识还不够。”曾执导过纪录片《高考加油》的石彦,是《我们如何对抑郁》的总制片人。他认为,纪录片不是硬科普,未必能直接回答现实问题,但希望通过抑郁患者的经历和感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年轻人更勇敢。”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石晖发现,相比其他抑郁人群,年轻人善于查找信息,能主动了解疾病,也更勇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愿意公开表达、分享,帮助社会了解抑郁。” 在问诊过程中,王鹏飞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婚姻、家庭等遇到挫折和困难,出现情绪问题时,会到精神病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坦然接受医生的诊断,积极寻求治疗。“有的人甚至主动到医院筛查精神问题,大家对精神科不再那么避讳。” 但与此同时,疾病的污名化仍是绕不开的话题。小宇描述,确诊后她很长时间不敢告诉家人,怕被否认。安安妈妈也委婉提醒安安不要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的病情,“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安安心想:“我只是生病了,不是我的错,为什么不能说?” 有时,父母也会和年轻人一样,对抑郁产生焦虑。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石慧发现,年轻人愿意分享,但父母却不愿意,他们往往有很多顾虑。“对于这样的顾虑和担忧,我们要尊重他们,充分理解他们,并提供一些帮助。” 石晖表示,一些家长在孩子患病后,也会陷入抑郁,形成恶性循环。“虽然‘鸡宝宝’式的教育方式会引发孩子焦虑,但抑郁的成因非常复杂,无法单列出致病原因。”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周亮指出,很多家长不愿接受、不愿承认孩子得了抑郁,但孩子得了抑郁并不丢人,不代表未来没有希望,也不代表家长失败了。“生病就是生病,不要因为生病而感到羞耻,要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 如何对抗抑郁抑郁 很多人喜欢用一个比喻,“抑郁是心灵的感冒”。石晖主任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从某个角度看,感冒很常见,这可以提醒大家抑郁、抑郁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可以像感冒一样治疗。但从另一个层面看,抑郁并不像普通感冒那么容易克服,其治疗难度也不能简单地用‘感冒’来掩盖。” 如何帮助抑郁青少年走出阴霾?身边人的尊重与陪伴很重要。王鹏飞指出:“没必要谨小慎微,也不必特别关注,这样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家属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耐心沟通引导,避免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另外,不要因为担心影响情绪而盲目服从。该管的要管,比如督促患者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陪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有条件的话参加一些心理康复教育培训等。 面对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不少年轻人常常因工作压力、亲密关系受挫等原因陷入抑郁。刘静说:“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掌控这个世界瞬息万变的节奏,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可能常常被迫向前。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认知: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不是都被学习和工作占据了,留给自己的时间是否越来越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需要尝试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 如何改变?刘静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做出完整、清晰、理性、客观的认识: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愿意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但这个过程不需要咬紧牙关、使出浑身解数,否则就很难享受到人生旅途的风景和各种经历。 “你的参考点应该永远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或比你优秀的人。否则,你就会像一头前面挂着胡萝卜的驴子,一直奔跑,却永远达不到目标。” 她分享了两个秘诀,其中之一就是“用心生活”。她说:“我们需要更加了解自己。我们的情绪、想法和各种烦恼就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不可能完全消失或停止它们。如果你试图阻止河流的流动或跳进去,你只会被它淹没。如果我们只是待在岸边,观察河流的流动,观察我们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不加任何评判地观察,我们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第二是接纳自己,照顾好自己。完全接纳自己,即使你的缺点和瑕疵代表着你的独特之处。你可以每天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照顾自己的情绪,从五感上安抚自己。比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感受雨后的清新空气,做一次全身按摩来放松身心。 “借用医生的话共勉:包容和关爱自己,确实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石晖在留言中回复读者,“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环境中遇到压力和挑战,要认清自己的情绪,接受身体会受伤,心灵也会受伤的事实。每个人都可能被心理疾病侵袭,但它终究是一种疾病,一种在专业指导下可以治愈的疾病。”(余冰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