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如何走出沉重深渊?时间:2024-09-17 14:07 青春、阳光、活力、热情……说到青少年,大家都会想到这些词。但其实,焦虑、压力、抑郁也是青少年的“热搜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2亿青少年(10至19岁)中,约有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所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有16%是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70%的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早期未得到适当的干预甚至未被发现。 相对于成年人,青少年抑郁常常被误解为“叛逆”,不但得不到及时帮助,反而被推向更沉重的深渊。 ▲沈中华为患者看病/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 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沈中华提出以下几点:第一,离异、祖辈抚养等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教育不当的孩子心理上相对敏感,耐受力差,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第二,逼迫式成长和“内卷化”学习,学生繁重的学业任务、激烈的竞争、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第三,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了解了太多与自己年龄和心理不符的信息,无法判断和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图片、暴力模仿等;第四,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感染,追求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影视作品的不当宣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第五,缺乏宣泄压力的途径。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学习压力: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学习是唯一的事情。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会说“尽力就好”,但经常会说“别在意,去读书就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其实,生活技能和学习一样重要。会修理小东西、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等,都会成为他学习遇到挫折时额外的支持。 人际交往:自我统一是青少年随着身体变化和性成熟而经历的过程。青春期开始,他们开始慢慢脱离父母,不再完全依赖父母,甚至想独立于父母之外,自己做决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想独立,但又担心受到挫折。此时,一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强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和胆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从而产生孤立感和校园欺凌。 焦虑:无端过度的忧虑,甚至出现早醒、心悸、气短、胸闷、出汗、胃肠道症状、不明原因的腹痛等躯体症状。 强迫行为:无法控制的想法、反复检查、洗手、擦拭等。 养成不良习惯:吸烟、喝酒、上网成瘾、暴力行为等。 抑郁(最常见、最严重):长期心情不好、缺乏快乐、无聊;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变得无趣,感到动力不足、缺乏干劲;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变得“懒惰”,甚至讨厌学习;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出现自残、自残,甚至自杀的念头。 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急躁 如果青少年表现出焦虑、无缘无故哭闹、脾气暴躁、孤立、缺乏社交、动力下降、绝望、无助、内疚、食欲不振、失眠、无故迟到、早退、厌恶学校等明显异常情绪,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因为很有可能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具体该怎么做呢? 该院神经内科曾收治过一位住校的高中女生,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好,在课堂上伤心欲绝,老师却责怪她“娇生惯养,经不起打击……”,并将此事告诉了女孩的妈妈。女孩的妈妈认为老师的行为不当,第二天就去学校和老师争论,但老师还是坚持说自己没有错。妈妈又去找班主任和校长争论…… “但女孩不知道妈妈为她做了这么多,直到来到我们诊所,才知道妈妈在学校的鼓励,她立刻抱住妈妈,放声大哭。”沈中华说,最终,女孩的心结解开了,她抱住妈妈哭了起来,说“我什么都不怕了。” 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长期有自残行为,因为心情不好,晚上失眠严重,连续几天半夜给不在家的妈妈打电话,第三天妈妈就不耐烦了,甚至对孩子发脾气,“你怎么半夜不睡?你总半夜给我打电话,我玩了一天很累,很困,有什么话白天再说吧……” 医院门诊里,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说:“妈妈一点也不理解我,我真的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沈中华说:“其实,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当孩子半夜不睡时,家长是否能够关心、询问,比如‘怎么了?需要帮忙吗?’等简单的关心和支持,或许孩子情绪问题的结局就会有所不同。” 从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父母的态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批评。同时要耐心提问,细心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予信心和支持,积极干预,想办法发泄负面情绪,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治疗。 医生简介》》》 沈中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咨询,曾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学习培训。沈中华擅长抑郁、焦虑、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情感症、睡眠障碍、酒依赖、物质滥用、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的诊治,熟练掌握动力性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技术。 (文/李玲)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