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一次心理医生要多少钱|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一本让小学生传阅的心理学读物时间:2024-09-14 14:07 前几天,女儿放学回家,拿了一本《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说是跟同学借的。我看了看,觉得关键词是蟾蜍,又因为是动物,所以觉得是儿童读物,就没在意。可是几天过去了,这本书好像只是被稍微挪动了一下,就放在了桌子边上。我再看了看,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才是关键词。这么大的话题,怎么会在小学生中间流传?我疑惑地拿起来,随意翻了翻。书里的排版和字体,让我觉得这本书小学生看会有点吃力。于是想,先看看,顺便给孩子检查一下。 我当即就照做了,当天就开始读。随着一页页的翻阅,我越来越感受到读这本书的意义和内涵。《蟾蜍先生去找心理学家》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罗伯特·德博尔德。罗伯特·德博尔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让普通读者了解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些启发。 作者让可爱的动物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让读者立刻放松下来。也许这就是人与动物共存的温暖吧。那些可爱的动物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放松的心情。我想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故意把书中的动物这样安排。 蟾蜍是主人公,一位求医的抑郁患者。文章给读者的感觉,仿佛时刻陪伴在蟾蜍的家人身边,不禁想到苍鲁医生接下来会针对蟾蜍的病情讲些什么,并被吸引去阅读下面的文字。我们在关注蟾蜍的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苍鲁医生的开导意味着什么。虽然对话简单易懂,但蟾蜍每次离开苍鲁医生时,心里都有一种微妙的想法。蟾蜍看过医生十次,读者也陪蟾蜍去过心理咨询室十次,每次也有一种思索的感觉。共情是阅读这本书最直观、最易懂的表达。 蟾蜍从抑郁低落到生活充满活力的过程,也让我在咨询室里学到了三个心理学概念: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幸福又亲切 愤怒 伤心 害怕 这种状态就像海伦博士所说的:“这意味着每个婴儿都必须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境况。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我们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忘记。”这是人类情感的初始形态,并贯穿人的一生。正如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的,“自我在哪里,自我就在哪里。” 父母自我状态 文章中蟾蜍的谈话中很多细节,一度像针扎一样刺激着我的心。比如说谈到父亲时,他说父亲总是批评、责备他,渐渐地他会觉得父亲总是对的,他总是错的。还有对母亲和祖父的印象。蟾蜍觉得亲人的影响主宰了他的一生。这些价值观来自于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影响我们行为的人。有位诗人曾说过,“孩子是大人的父亲”。可以想象,大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从童年经历的最强烈的情感中习得的。 成人自我状态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己的新知识。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为我们自己所用,我们不再受过去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再受童年情绪的束缚。 通过问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蟾蜍的情感成长过程,以及为什么父母和獾的行为会给他带来创伤。蟾蜍抑郁原因。作为陪诊的亲属,我觉得接下来应该是治疗的过程。这也让我学到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人生的坐标:1.我好;你也好。2.我好;你不好。3.我不好,你好。4.我不好;你也不好。 生命的坐标,用苍鲁博士的话来说,就是一旦在童年时确定了一种态度和观点,那么在余生中你都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我们存在的基础结构。从此,一个世界被构建,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期望,也就是将生命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苍鲁用例子和游戏帮助蟾蜍理解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过程。他因此达到了自我成长的状态。 合上书本后,脑海里还回放着蟾蜍治病的整个过程。蟾蜍从依靠苍鲁医生的指导来思考、行为,到不依靠医生独立生活,最后到充满活力的生活,一共花了十次看医生,这十次看医生,每一次都像是对情感的梳理,对身体的仔细检查。这让我们明白,这本书不仅向读者普及了深刻的心理学知识,还提醒我们,作为生命的源泉,我们从出生起就需要呵护和浇灌,尤其是父母的自我状态。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啊。它是对每一位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父母的父母的行为警示。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快乐的源泉。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让孩子快乐!当我们卸下父母的角色,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具备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修复情绪的能力,这才是书中提到的成年人的自我状态。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