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一次心理医生要多少钱|沈阳女子双十一狂买 20 万被送心理科,购物狂或患狂躁症,背后是心理亚健康问题时间:2024-09-06 14:03 沈阳一女子“双十一”狂花20万被送进心理科,过度消费是心理亚健康的根源。 “购物狂”或患“躁狂症” 心理咨询称:物质消费并非抚慰心灵的最好方式 除了堆满房子、收拾不完的价值20万元的快递外,来自沈阳的李欣在今年“双十一”还被医院心理科诊断为“躁狂发作症”。 精力旺盛、话多、行事鲁莽、花钱大手大脚……很多人肯定和李欣一样感到吃惊:“购物狂”不是挥霍无度吗?甚至可能得了“躁狂症”。 今年“双十一”落下帷幕后不久,天猫交易额破2684亿元,物流订单突破10亿。然而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当代人心理亚健康的问题。《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2018)》数据显示,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由于认为这是一种情绪调节障碍,不把它当成疾病来对待,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存在偏见,全媒体轰炸营销导致“购物成瘾”人数增多,导致“购物成瘾”人群增多。 网购20万元,收货56个包裹…… “我有钱,这些东西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要买六个颜色的MK锁头包,我要买个烟花礼盒装口红,不贵,才1500块钱,我已经有电动牙刷了,还有粉色的,买买买……”11月10日,李欣得意地往“购物车”里加东西,嘟囔着,语速越来越快。一个月来,她已经买了20万元的东西。见状,家人赶紧把她送到了沈阳安宁医院心理科。最后,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躁狂症,李欣疯狂购物是因为“躁狂发作”。 11月27日10点35分,徐贝贝收到菜鸟驿站的短信,提醒她去取包裹。这是她“双十一”56个包裹中的最后一个。从名牌包、运动鞋、羽绒服、粉底、婴儿玩具、纸尿裤、卫生纸,到眼部按摩器、各类零食……总金额7.9万元。“其实很多都不是必需品,甚至是重复的、没用的。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特别冲动,看到不买,心里就难受,买了之后就后悔莫及。”徐贝贝说。 徐贝贝的心态是众多“购物狂”心态的缩影。 “疯狂购物”是病吗?沈阳市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丽娅解释,躁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可能因判断力受损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肆意消费、盲目投资等,不符合实际需要和个人情况的疯狂购物行为符合躁狂症的特征。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指出,躁狂症的特征是情绪亢奋或易激惹,只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增多、思维奔逸、自尊心过高、精力旺盛、行为鲁莽、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等8个条目中的3个(如果仅有易激惹,至少需要4个条目)即可诊断。“病理性购物障碍和赌博、暴饮暴食一样,属于心理学冲动控制类疾病。如果伴随异常多的话语和特别开朗的性格,可能有躁狂倾向。”陈莉娅说。 “买买买”背后是无处发泄的焦虑 她每天都会刷天猫、京东、小红书、唯品会等手机购物APP,被某网红“种草”某品牌“老爹鞋”,一周内买了7个颜色,平均每个月买10多件衣服,有的衣服一年甚至一天都穿不下。梳妆台上的粉底不下20种。不仅如此,还有夜光指环、手机外接麦克风、笔记本、娃娃机……27岁单身的徐贝贝每个月在服装、美妆、生活用品、娱乐等方面的花费近万元,而她的月薪只有4300元,积蓄也已经花光。一开始,徐贝贝以为自己只是“为工作压力找个出口”,“控制力差”、“强迫症”。在公司请来心理咨询孙波进行了三次心理咨询后,她知道自己“病了”。“我当时以为是自己情绪调节困难,没当成病来对待。”徐贝贝说。 孙波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咨询师,曾为20多家企业的近500名员工进行过心理咨询指导。“如今的打工族生活工作压力很大,又没有合适的方法排解过度的焦虑,往往会越积越多。有的员工已经到了很严重的阶段,需要治疗,但我劝他们去医院时,99%的人都没有跟进。他们对精神障碍的治疗抱有偏见,认为治疗是可耻的,认为精神疾病无法治愈,只能靠自己缓解。”孙波说。 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案例。大学毕业两年后,庞喆热衷于购买盲盒收藏品。上个月他辞职,扬言要“炒盲盒买房”。他家整整两面墙贴满了648个盲盒娃娃,价值近5万元。庞喆的父母双双下岗,家庭收入只有2800元。当孙波劝说庞喆看心理医生时,遭到拒绝,称“我没疯,精神病是治不好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躁狂症患者会成为购物狂?“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牌,甚至小区超市,双十一的促销广告随处可见,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现在买东西动手就能买,商品种类繁多,商家不断推出新品,还有一群网红在‘种草’,购物成了最快最有效的发泄方式。”“有时候就是为了花钱而花钱,拿到低价商品时兴奋不已,但商品到货后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记者随机采访了12名“过度消费者”工薪阶层,他们认为全媒体轰炸营销加速了他们的过度消费,让他们越来越烦躁。 现金、记账、限时支付,抑制冲动消费 “躁狂症轻者会造成社会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重者则会出现幻觉、妄想,不仅影响生活、工作,甚至会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陈丽娅说。 孙波建议,通过改善饮食、放松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控制情绪等方法,可以缓解病情。“多吃碳水化合物食物,可以提高大脑血清素水平,减少负面情绪反应。多听欢快的音乐,保持身心愉悦。不要酗酒、吸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学会控制情绪,情绪稳定了才能冷静思考,放纵情绪没有好处。”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超出个人和家庭基本需要和支付能力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破坏社会风气,浪费资源。 他建议大家养成计划购物的习惯,在无折扣或换季时列出自己需要的物品清单。记录购买大件物品或大量物品的花费,减少盲目消费。规划好购物时间,设定大致的时间限制,避免因挑选时间长、物品种类多而导致过度购物。用现金支付,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消费限额,减少信用卡透支的机会。 “发泄的方式有很多种,物质消费并不是抚慰心灵的最好方式。”孙波说。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名字为化名)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