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并非万能,来访者需有持久战心理准备时间:2024-09-01 14:03 有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看作“开锁匠”,希望心理医生能解开自己心中的一切结,因此,他们常常会来找心理医生一两次,却因达不到所希望的“顿悟”境界而感到失望。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而艰难的改变过程,厚达三尺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没有强烈的求助和改变的动力,没有长期的决心和抵抗,冰雪是难以融化的,所以来访者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医生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他们做不到。比如酒精依赖、戒烟、吸毒、同性恋、疼痛、身体或精神残疾、恶劣境遇、升职障碍等。尤其是对于真正的困境,医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如果你向心理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会有外遇?”“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解雇我?”“我为什么这么不幸?”那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它,把问题或困难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在这部分感觉不好,你还是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保持正常的行为和良好的感觉。 很多来访者很自然地会想:我有问题,我需要帮助,我需要咨询师的建议如何解决,或者至少给我一个思路。或者我有一个担忧,希望咨询师能帮我解决,而且看过心理医生之后,这个担忧应该就不存在了。但咨询师往往没有明确的观点,只是问你能做什么?你能承受多少自我改变,或者如果问题不消失,你能忍受多久。如果你坚持要医生给你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可恶的医生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闪烁其词。 其实,他听你讲故事,不过是用眼睛去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的动作,分析你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故事中哪些部分是你的解读,哪些部分是你的判断,哪些部分是你的归因。一个好的咨询师总是会启发你反思自己,让你在问题中看到自己,并逐渐从感觉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了解到你也可能是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医生是一种权威,很多人以为只要找到一个非常权威的咨询师,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然而,咨询时有权威欲望和业绩欲望的咨询师恰恰是坏人,他们喜欢躲在心理理论背后远程控制你或者教你,这可能是专业能力不够的体现。 它不能取代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愈具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致意思是,来访者是咨询的主体。 如果你不想分析自己,心理咨询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有点奢侈,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一样。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双好耳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拨打免费热线。热线咨询师经过培训,善于倾听、感同身受并提供人性化的关怀。 在问诊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心理医生什么都没做,他只是在问问题,有时候问的问题很奇怪,比如:“你有问题两年了,为什么现在才来看医生?”“如果生活中出现奇迹,你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如果有一天你已经习惯了有问题的生活,心理医生帮你解决问题,你会不会感到不安?”或者“有一天你觉得有问题总比没有好,医生帮你找到问题?”等等。有些问题很不可思议,“如果你遇到外星人,他会怎么看待你的问题?”有些心理医生可能会问你早年的问题,特别是你父母的关系,或者你成长过程中那些重要的人。你对这些人的内心感受,早年的创伤经历,可能就是你现在的内心结构、亲密能力、安全感和信任感、行为和情感体验的根源。医生可能会让你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你无意识地应用童年时期与亲人的关系模式来处理现在的人际关系而导致的,你需要自己决定选择成熟的应对模式。 咨询结束后,真正的治疗才开始,但真正做治疗的不是医生,而是你。医生退居到你意识的后台,你开始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情绪、内心体验保持分析的态度,自问是否在重复那些无效的反应,是否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咨询结束后,想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下次咨询,这种想法非常糟糕,你必须做出新的尝试。下次咨询时,医生最关心的是咨询后你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很难或不可能立即看到结果 心理咨询不像一般的医疗,不注重诊断,也不可能一次看诊、开出一张处方就能立竿见影,最简单的短期治疗也需要十到十四次治疗,每次治疗持续一到两个小时。 一个心理咨询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客户。 成熟的咨询师会根据情况选择来访者并考虑是否接受来访者,与其建立真正的治疗关系。如果咨询师没有打算接受来访者,他就不会触及深层的东西;如果他接受了你,他会主动和他商量好后续拜访的时间,帮他预约时间,商量好费用。当然,咨询师选择来访者并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为依据,而是受限于自身专业和训练的范围。有些咨询师会判断来访者寻求帮助的动机,如果他觉得来访者准备不充分,或者动机是合理化自己的问题,或者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那么心理咨询就不会那么投入,他会给你一些必要的干扰,然后等待合适的咨询时机。 在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只对来访者进行分析,即使你一直在抱怨社会、抱怨他人,心理咨询感兴趣的是你如何表达问题,你刻意要扮演什么样的人,你在逃避什么,是否不做决定、不想承担责任,又或者你在发泄什么样的情绪……等。至于别人对你做了什么,心理咨询根本没听见,不会形成任何印象。有些丈夫觉得妻子来找心理咨询,担心咨询师对婚姻问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不愿意陪妻子一起去。其实,咨询师很渴望听到丈夫的声音,如果没有丈夫的参与,帮助妻子走出困境要困难得多。 你可能不会总是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个误区,以为它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吃,大家一起开心就好。其实,咨询师不一定总能让你感到开心和满足。在咨询的准备阶段,你可能会有很好的感觉,因为医生想和你建立一种咨询关系。到了治疗阶段,由于医生的搅扰,你很多被压抑的痛苦经历会重新浮现,你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心理障碍,你的性格也会退化,你会想要依赖这个医生,这个阶段很重要,把压抑的情结释放出来,经过处理、整合、重建,人的内心也许会获得重生。 有些来访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认为心理师不称职,于是就自动退出了。他们失去了自我认识、分析、更新的最好机会。其实,心理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和咨询师讨论关系。很多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有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不够关心自己,或者对咨询师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不开心,但又不敢暴露,怕得罪咨询师。这样,咨询就缺乏坦诚,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受很重要,要随时告知咨询师,调整治疗关系。 德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长期心理分析(2年以上)的人中,80%-85%的人对咨询感到满意,而接受中短期治疗的人中,只有70%的人对咨询感到满意。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字,或许是因为长期咨询可以让来访者有机会深刻地认识和改变自己,提高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而短期治疗只是在表面层面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你是水,顾问是船,只有水涨,船才会涨 一旦建立了治疗关系,你必须积极参与,主动承认你的困惑和问题。不要只是等待咨询师采取行动。如果你不积极参与,咨询师就只能等待,他是被动的、从属的。 奉献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决定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就要有分析的头脑,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不断努力去觉察和分析自己,找到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这些工作不只是在临床上要做到,在生活中也要做到。面对咨询师时,要告诉他,同样的情况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与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来访者自身的准备、内心成长的动机,以及对咨询的真正投入程度。水涨船高,水就是来访者群体,船就是专业的心理咨询。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