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学生歌植干咨询中心多渠道心理咨询模式介绍时间:2024-08-28 14:08 学生歌曲种植咨询 针对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和法制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心”克服人员不足、任务繁重等种种困难,建立了多渠道、多路径的心理咨询模式: (1)面授辅导:每周一至周日由专、兼职教师接待来访学生(两个校区每周都配备至少两名蒙汉辅导教师,这是师范大学的特色); (2)网上咨询: (3)电话咨询 (4)邮件咨询 (5)同伴热线:选派通过国家心理咨询资格审查的心理学研究生接听热线电话(2005年起,每晚9点至11点); (6)对违纪学生进行定期约谈:坚持“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加强对违纪学生的关注和跟踪教育。每年对各院系违纪学生进行筛查分类,选派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专题调研,对违纪学生给予帮助和支持,及时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各种负面情绪的释放。 自信心训练营--积极开展团体咨询工作 2013年“5.25”期间,完成13个学院、2个学生社团组织24次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参与人数600余人;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活动,完成7个学院、4个学生社团组织20次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参与人数500余人。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主页右侧,点击“心理健康”、“在线咨询”、“留言”,就会有人回复。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 自1995年起,学校每年对新生(本科生、专科生、专升本生、研究生)进行心理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常用量表均译成民族语言,方便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对新生测试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函询,对统计结果写出分析、总结、建议报告,及时反馈学院、系,并上报有关领导。通过统计分析,对“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1998年开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回复制度,对提问的学生和成绩高的学生及时给予答复。对个别重点学生,采取请教的方式,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测试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自2004年起,按性别、院系、民族等维度抽取部分院系学生开展心理跟踪测试。 2007年以后,采用Rig在线评估系统进行测试。 大学生心理测评 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心理测试以其高效、便捷、准确等特点成为心理测试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心审时度势,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引进瑞格心理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高校网络版2.0),开展网上心理调查。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此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心理调查工作以各学院自组织为主,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受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教务委员会心理咨询等参与,系部全体成员分到指定测试班参加心理调查全过程,负责在测试前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测试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进行调查的必要性,端正了对测试的态度。通过不懈努力,将中心十余年心理测试与网络技术的宝贵经验有效合理地结合起来,有效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SCL-90、社会支持测试,以及高危人群、短期情感人群、长期关注人群的划分 根据测试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跟进、咨询和教育策略 四川游客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自助课程 专兼职人员开设耿菁主编的心理健康普适课程 授课形式:确定主题,轮流讲课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中心”创建并开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至2006年网站已改版两次,增加了互动功能(留言板、论坛),提高了咨询的时效性。2008年与北京奥泰瑞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重新制作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充分利用90后学生对“自媒体”的兴趣,现已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平台(专业与爱--内江师范学院心理学)、新浪微博(关爱心灵--内江师范学院心理学),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 聘请校内外专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从2000年开始,一般每两周举行一次。各院系需举办宣传周、宣传月)。 利用橱窗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始于1996年),历经十年,2006年将宣传周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并将宣传月的每一天定为“各院系宣传日”。通过现场咨询、讲座、辩论会、发放宣传资料、征文、院系展板评比等形式,开展和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这种方式调动了院系的力量,积极参与,并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报道和高度评价(在内蒙古高校中尚属首例)。通过媒体,无形中推动了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心理剧 第二届“新桥杯”大学生心理健康辩论赛2013年11月 展板推广 现场咨询 心理危机管理 心理危机跟踪报告 心理危机人群分类: 心理危机管理:访谈、团体咨询和揭示危机机制的研究 学生工作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进行监测和跟踪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靠深入学生中去的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学生骨干等队伍。为此,“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学生工作干部—学生干部的三级跟踪服务机制,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层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三级跟踪服务。 心理健康研究 国家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防御机制跨文化比较研究 自治区主题: 研究结果: 论文: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和谐心理学心理教育初探 心理适应过程与熵:将积极和消极倾向整合到心理健康范式中的一种方式 心理健康范式的理念 教材:《大学生心理自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大学生团体活动手册》(筹) 报告: 硕士论文:普通大学生与自律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与防御机制关系比较研究(已结题);大学生职业能力投入与期望激励机制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投入及其对学习期望决策的影响研究、世界观对死亡情境下焦虑的缓冲作用研究(在研) 1、承担和参与的项目(2001--2007年): 1.2003年参加教育部第十五重点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研究; 2、2003年9月,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调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指导理论方法研究》; 3.参与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研究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防御机制跨文化研究”(批准号); 4、2004年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大学生心理自助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 5、2005年至2006年,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项目《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适应状况研究》(2006年4月完成); 6.目前主持内蒙古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与比较研究》,项目编号:(); 7.目前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分会)研究项目(批准号:)。 二、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2001—2007年): 1.《大专生性教育不容忽视》2001.4《台湾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教育),第一作者;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华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 3.《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育人为本》,华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2001年12月,第一作者; 4.《大学生网络人格障碍及教育干预》,2001.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第二作者; 5、合作主编《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一书。2001年9月获第六届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中年知识女性的心理困扰与调适》(2002.8)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 7.合作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2002.12)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获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 8.合作主编《大学生活指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9. 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自然科学版,蒙文),第二作者 1.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编写教材: 1.《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中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2.《心理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发展》内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3.《加涅:作为旗帜和纪念碑而屹立》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4.《阅读阿德勒》前沿2006.9 5.《心理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2005.6 6.《科学心理学的科学起源探索》理论探索2006.8 7.《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演变与反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9月 8.《浅谈心理教育模式的演变》国内外教育信息2005.12 9.《影响心理求助的因素及思考》发表于《心理教育》2007年5月第1期。 10.《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发表于《2007年度自然科学学术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1、《完美主义心理问题辅导个案研究》发表于《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年12月(该论文还荣获论文评选一等奖)。 14.李小冉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2.参与科研项目: 1.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级科研项目《内蒙古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2.1.参加2006-2008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分会)批准号:(正在办理结题手续)。 3.参加2007-2008内蒙古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与比较研究》,项目编号:(已完成)。 4.参加2009-201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研项目《加强我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 社会服务和科普 中心在完成校内工作的同时,还向社区提供相应的服务,如: (1)全校范围内向内蒙古未成年犯管教所捐赠书籍,帮助那些走上歧路的孩子们; (2)对内蒙古未成年人看守所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免费心理测试分析; (3)将捐赠的旧书折价出售,并为学校第二附属中学金山中学订阅全年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4)与学校保卫部门合作,应呼和浩特大学路派出所邀请,在“安全第一”期间(民警出现紧张、焦虑、脱发等症状),为他们举办了题为《放松心情,轻松工作》的专题讲座; (5)设计测量量表,并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406办公室进行心理测试; (6)每年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世界艾滋病日系列宣传活动。 区域示范中心基础工作 心理咨询精英成长平台:2009年举办5所高校20人参加的工作交流会,对群体、危机、个案等进行督导。2010年5月,开展高校心理咨询精英项目理论培训。 基础应用研究平台: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制等进行研究。 已完成和即将出版的:大学生生活中负性事件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西部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构建、西部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机制模型的理论构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社会科普服务:参加内蒙古科协科技宣传周活动,为高考、未成年人看守所提供心理咨询与服务 奖项 多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前行,自成立以来努力做到“五个一”:年度考核、月刊、月橱窗、月讲座、年度宣传周;“两个热情”:热情接待学生、热情接听电话;“两个及时”:及时回复来信、及时上网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2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评为“科普先进集体”(内蒙古地区唯一); 诺敏同志被评为“先进科普工作者”(内蒙古仅2人); 2007年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诺敏同志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11月,学校被内蒙古教育厅批准设立为“自治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由“中心”负责实施各项工作。 2009年7月,学校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内蒙古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2009年12月16日,中心组织召开了呼和浩特地区高校首届“职业三重奏”教育论坛,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化工学院等高校的相关人员参加了论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中心基本硬件设备 图书馆建设:专业图书期刊1000余种,价值2万余元。 现场建设:盛乐约300平方米,集中在书院B区一楼南侧;赛罕约30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田家炳书院不同楼层。 设备建设:沙盘、测量软件、团体活动设备、罗夏墨迹测验、TAT、情绪宣泄(赛罕区主要利用教育科学研究院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设备,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心相关设备) 现有的工作场所布局:接待室、等候室、音乐放松训练室、情绪发泄室、小组活动室、沙盘咨询室、个人咨询室、督导调研室、心理测试室、职业能力模拟训练室、小组活动室、朋辈咨询室;咨询室、个人咨询室、沙盘咨询室、音乐放松。 中心基本制度 体系建设 图书借阅系统 心理危机跟踪报告制度 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制度 心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高校联合工作制度 心理咨询科室制度 监管体系 心理咨询精英发展体系 中心专职教师及部分兼职咨询教师 王立群 心理学硕士 蒙古族 副主任 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国家职业咨询师。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擅长职业指导、自我成长发展咨询。 刘红旭,汉族心理咨询咨询师, 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会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李翠云 韩心理咨询心理学硕士 诺敏蒙古族副研究员 心理咨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副会长,现复聘为中心心理咨询师。2003年6月被内蒙古科协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防治非典先进科技工作者。2007年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所在心理咨询中心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5部,多次获奖。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 徐柏玲 汉族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 杜瑞霞 汉族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