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科需要多少钱|心理诊疗项目纳入医保,如何让服务价值在价格上体现?时间:2024-08-20 14:03 让心理学家服务的价值体现在价格中 文/辛颖、闫波涛 王晓 编辑 图/北京安定医院挂号窗口 辛颖拍摄 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林公开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抑郁患者超过7000万,焦虑患者9000万,失眠症患者数亿人。 多地已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江苏省将于10月底首次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全省统一医保支付类别、支付比例和支付标准。 然而,在知名心理治疗医院预约就诊却越来越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门诊,预约一个门诊需要近半年时间。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姜长青对财新记者表示,“虽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排队要几个月,但这两年病人数量增多,等待的时间也变长了。”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让更多人能够及时接受心理治疗变得刻不容缓。2021年,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试点城市所有精神病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病或心理门诊。 您如何为心理学家的服务定价? 作为一家以精神科为专科的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安定医院2021年底刚刚将心理门诊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8个,并划定了与重症精神疾病科室分开的单独会诊区域。 图片/北京安定医院心理门诊 图片/辛颖 除了常见的药物治疗,以面谈为主的心理治疗是该科室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占用时间最多的。按照北京市统一收费标准,个人单次心理治疗费用为147元,由医保承担。 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诊断的心理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进行,即必须由具备资格的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规范系统的心理治疗。 普通社会机构只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各类网络平台或诊所均提供此类咨询服务,由社会心理医生或具有二级以上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员针对来访者的心理困惑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 多位专业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一次心理治疗通常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心理门诊的挂号费和其他门诊一样,比如北京某知名专家门诊的挂号费是100元,心理科也是一样。 但心理门诊时间较长,一个上午只能接诊几个病人,与一个医生接诊几十个病人的科室相比,收取的服务费非常低。 总而言之,资深心理医生一小时心理治疗的费用还不如普通门诊的费用。“心理治疗的费用和医生的报酬不匹配。”一位心理医生说。 而普通社会机构收取的费用是公立医院的10倍以上。公开数据显示,一名初、中级顾问医生50分钟会诊价格一般在300-600元左右,而一名高级顾问医生50分钟会诊价格则在700-1500元不等。 大部分地区公立医院心理治疗收费水平差不多。 山东理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研究所张爱莲等2017年发布的《我国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现状调查》显示,对公立医院与民营机构面对面心理咨询与治疗收费标准进行分段统计,82.4%的公立医院面对面咨询费用最低在100元/小时以下,58.8%的公立医院最高收费在100至200元/小时之间。 为体现心理医生的服务价值,北京3家精神病医院联合向有关部门提议,按医生职称调整心理治疗定价,但该建议最终未被采纳。 “上级的考虑是,比如说同样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功能检查,主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提供的服务是同样的,收取的费用也是同样的,心理治疗也应该如此”,蒋长青对《财经》记者说。 近两年,一些地区也在尝试改革,深圳先是将价格分为不同档次,如深圳康宁医院将心理咨询初级每小时价格调整为90元,中级每小时价格调整为110元,高级每小时价格调整为130元;副主任级心理治疗30分钟140元,主任级心理治疗30分钟160元。 2021年价格上调,“心理治疗”价格调整为200元/次,“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价格调整为380元/次,“心理治疗(团体治疗)”价格调整为550元/次。 南京迈出的步伐更大,南京脑科医院单个患者50分钟心理治疗收费高达800元。据南京脑科医院官网介绍,心理诊疗收费上调,依据的是《城市公立医院医疗价格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心理治疗”是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心理健康项目,医院有自己的定价权。 蒋长青认为,“各地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特别是按照不同职称收费,高级职称能达到800元就很好了。公立医院的定价要体现公益性定位,但不能和市场定价相差太大。” 医保报销能帮“心理科”走多远? 心理医生逐渐脱离体制,到省级心理咨询机构工作挣钱,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公立医院收费低,医院外病人少。 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这些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还是非常欢迎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正在快速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理咨询相关公司有7.7万多家,近80%的相关公司是在5年内成立的,仅2019年就新增相关公司近2.2万家,全年注册量创历史新高。 虽然这两年心理咨询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这两年也很难做起来”,一位二级医院的心理医生说。 虽然目前还未出现专业人才外流的趋势,但公立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发展缓慢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之一就是心理门诊治疗精神疾病耗时长、收费低,创收能力低于其他科室。 “即便是在医院,心理科也不受重视。”一位医院医生告诉财新记者,医院招人的时候,很看重精神科医生,很多心理医生都是从精神科调过来的,而不是从头学心理学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李秀华在文章中指出,北京某三级精神病医院心理治疗实际费用远远超过现行价格标准,不同心理治疗项目的实际费用是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的5.3至10.54倍。心理治疗价格严重倒挂,加剧了医院的经营困难,也影响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公立医院设立心理门诊虽然不赚钱,主要还是因为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 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推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后,提出2020年要有20%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到2021年则医院翻一番达到40%。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将“促进心理健康”列为15项专项行动之一,提出“到2022年、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0%、30%;焦虑症、抑郁、失眠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等目标。 “不少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多数以药物治疗为主,并不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有需要的患者还是会被转诊到专科医院,但预约难度较大。”上述精神病医院医生说。 李秀华在文章中建议,要调整心理治疗价格,实行经济补偿政策,共同促进心理治疗服务有效开展。 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是一个开始,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成为科室发展的动力。北京是首批尝试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城市之一,早在2016年,北京海淀区就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活动,首批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相关服务纳入医保。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省份。自2021年8月15日起,按照广州市医保局此前公布的报销办法,“心理治疗”普通门诊费用,三级医院报销200元/次,二级医院报销180元/次,基层医院报销160元/次。 此外,暗示疗法、催眠疗法、森田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延迟治疗、正念训练、儿童自闭症教育训练指导等也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新增报销项目较多,对医保负担能力也是一次考验。2022年10月底,江苏省经过详细测算,将心理诊疗费用纳入医保。2021年,江苏省有近17万人接受心理治疗,发生医疗费用2400余万元,人均负担约140元。 江苏省医保局局长周英介绍,全省心理诊疗项目50个,其中25个已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年医保基金支出超过5.5亿元。另有25个项目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省医保局进行分类评估,重点研究论证患者负担重的心理治疗项目,推动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对媒体表示,心理咨询定义、治疗流程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形成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阻碍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有必要在国家层面规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价格,为各地医疗机构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定价提供参考。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这一制度安排“误入歧途”,还能有效提高医保基金运行质量和效率。 #心理学家#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