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专业倾听与疏导,为咨询者提供战地包扎式效果时间:2024-08-17 14:07 卜静说,工作组在招募志愿者时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比如学历要求、临床经验、心理咨询资质等,还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很多志愿者都是正规医院的医生或者大学的老师。“这个热线是真实的、专业的,而且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希望把它留给那一刻最需要的人。” 专业的聆听与引导,让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对咨询者产生了“战场绷带”效应。根据项目数据分析,来电者对接线员的满意度评分达到8分以上,“这个分数非常高了”,卜静说。 对此,潇湘晨报采访了三位有着长期接听电话经验的志愿者,他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警察,也有身处海外、与国内有12个小时时差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处理过危机电话,把来电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被来电者攻击盘问,也感到无能为力和沮丧,但他们还是决定继续坚守这条热线。 “我也想过自杀,后来就走上了心理咨询的道路。” 我叫侯慧娟,今年32岁,是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的接线员,也是一名准妈妈。我本科的专业是心理学,当时这个专业并不是很热门,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毕业就会失业的专业,我因为一位老师而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我高中时叛逆期比较长,留过一年,因为转班,成绩一直不太好,有过自杀的念头。班主任对我的负面情绪很敏感,打电话跟我聊了近一个小时,还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毕业聚餐时,班主任说他特别喜欢心理学,这种“冥冥之中的指引”让我选择了这个专业。 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我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后来又取得了美国NGH协会和香港催眠师协会的认证,现在也是中华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我在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接手过很多专线,包括普通民众专线、青少年专线、留学生专线,为不同的来电者提供心理咨询,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也有明显的共性。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女来电者,一夜未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我们打电话。她对家庭很执着,虽然离婚了,但依然深爱着前夫。带着孩子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前夫回来希望他们能“再试一次”。但两人复合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前夫告诉她,他不再爱她了,这让她再次陷入悲伤和自我怀疑。在这次咨询中,我肯定了她为家庭付出的努力,引导她明白这世上没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能够掌控或努力得到的。当事情不如意时,我们能做什么?这给了她肯定和心理上的支持。 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在婚姻话题热线中,女性比男性多,年龄集中在30到50岁之间。“家人不理解我”、“我付出很多却被忽视、习惯了”、“我该不该离婚”、“离婚后孩子怎么办”等问题是她们常见的问题,也是中年危机阶段妈妈们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 有人问我,心理咨询既然没有经历过所有的事情,又怎么去辅导别人呢?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现在我慢慢明白,虽然很多事情自己没有经历过,但这些事情背后隐藏的悲伤、愤怒、无助等情绪,每个人都会经历。心理咨询不是帮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发掘人自身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留学生的电话,她在海外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在另一个州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她去了,将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如果不去,她可能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这种困境让她迷茫又焦虑。最后,我给她提供了当地大使馆的电话号码,并帮她对自己的未来做了全方位的规划:如果放弃这份工作会怎样,如果坚持下去会怎样,在人生长河中她更想要什么,并帮她做了最终的决定。 虽然现在我有了孩子,但我还是希望继续做这条热线。从个人角度,希望能有一束光,为黑暗中的人们指路;从社会角度,希望能为社会提供一个宣泄的空间,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从个人的“拐杖”成长为整个社会的支撑力量。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存在的意义。 “有时候,这些电话可能很具攻击性,我们需要保护自己,同时寻找机会帮助他人。” 我叫王琳,今年52岁,自由职业者,目前和家人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自2017年起,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培训,边学习边实践,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和国际人才测评翻译员考试,并完成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辅导员积极教育实践班的培训。 2020年,我加入了清华幸福慈善心理服务热线公益项目,在工作组负责热线保障工作,并担任接线员。每当提到“热线”两个字,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鲜活而生动的记忆。 接听电话意味着信任和责任。刚上岗时,我很紧张,害怕无法与来电者建立顺畅的关系,辜负来电者的信任。那天,我早早准备好办公桌、资料、设备,穿上职业装,坐在办公桌前,像对待即将进入问诊室的来电者一样。 第一个电话打进来,那头是一个声音有些胆怯的年轻女孩,“老师,我很苦恼,我不知道我到底怎么了……”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帮她慢慢理清了她真正的苦恼:不是被家人误解,不是被朋友冷落,不是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失望,而是对青春期的一段感情感到迷茫。她原地踏步,不停地问问题,希望一段感情能结束。我帮她“理清”这段感情,她向我道谢,最后开心地挂了电话。 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的肯定和满足,虽然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大多是尊重和感激,但有时咨询师也必须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和来访者的挑战。 有一位男士是热线的常客,他的来电大多充满攻击性,有时温和,有时非常直接和强烈。遇到这样的来电,我们需要保护自己,同时寻找机会帮助他转化负面情绪。 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我刚说完欢迎词,他就说:“你为什么一开始就告诉我通话有时间限制?你这样说话不怕伤害到我吗?”我告诉他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打电话的人的知情权,问他想谈什么。他继续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我说:“你听起来有点生气?”“我跟你客气了,有些事我还没跟你说。”“听起来你心里有些话想说出来?”“要是我说出来,我可要把你骂得你没法反抗,彻底被打得稀巴烂了!”“那好,我先说声谢谢。”“谢谢?” “嗯,我相信你说的话,你肯定很厉害,明明你这么生气,却还是顾及我的感受,尽量不说出伤害我的话。我觉得你也有善良的一面,很体谅我这样的陌生人,所以我想说声谢谢。” 他沉默了一会儿,没有说我坏话。但他还是不肯谈热线电话的具体诉求,也没有挂断电话,而是讲了很多玄学的话题,像是在考验我。时间快到了,他突然转移话题:“我的通话时间快到了,我们总结一下,你觉得今天通话对你有帮助吗?”“我不知道有没有帮到你,要看你的感觉,你觉得有帮助吗?”“你觉得电话那头的你有意义吗?”“有。”我回答。“嗯?”他似乎对我的回答有些意外。“我在电话这头,接了你的电话,听了你的愤怒,发现了你的善良,发现你在思考很多哲学问题。我见证了你几十分钟的人生。作为一面镜子,我觉得我有见证的意义,就像你的存在有意义一样。” 他又沉默了。我听到他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系统自动挂断了电话。 这通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来电者直接质疑咨询师的共情和陪伴是否有效,以及心理咨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情况我很少遇到,也感受到一种“压迫感”。这让我想起,在心理咨询中,不仅有与另一个生命深深相连的感动,看到来访者焕发活力的喜悦,也有被否定、被质疑、被攻击的时候。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能真诚地看着来访者,和他站在一起,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很多凌晨打来的电话都是失眠症患者打来的,有时候我说话的时候还能听到对方打呼噜。” 我叫邱淼,今年49岁,是一名警察,也是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的接线员。我最初接触心理学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处理警察案件时发现,有些人会遭受心理创伤,除了解决当下具体的纠纷,还需要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安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一些专业的方法来缓解人们的悲伤、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受这个想法的启发,2014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现在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EMDR快速眼动疗法中国治疗团队成员。 2020年清华幸福公益心理服务热线成立之初,我就报名当了志愿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接听留学生热线、洪水等突发灾害求助电话,长期值早班,也参与过危机事件的处理。 我曾经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她已经坐在河边,放声大哭,说她被所有人抛弃了,不想活了。我立即开始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声音和这次谈话上,慢慢地从河边站起来。在我引导她一会儿之后,她站了起来,我让她往后退,离河边越远越好。 我开始理解她的社会支持。她父母离婚,父亲组建了新家庭,对她不好,亲生母亲离婚后就没再联系。我问她,你觉得这个世界上谁最爱你?她说是爷爷奶奶,但是他们已经去世了,她想去找他们。她说她一直以为吃饱喝足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发现痛苦太多,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我告诉她,有我在,我会陪你一起面对痛苦,你爷爷奶奶也一定希望看到你坚强地活下去。 我劝她,问她住在哪里,叫她慢慢走回家,告诉她不要担心,有我在,她不是一个人。她的情绪开始缓和,她说她手脚发麻,全身都在发抖,头疼、胸闷。我引导她做深呼吸。最后她安全到家,情绪也稳定下来。我和她讨论下次遇到这样的情绪该如何处理,这才化解了危机,但现在想起她,还是很心疼。 在接听热线时,我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关怀。我倾听、陪伴一个陌生人,试图化解他的痛苦。有来电者还问我,心理咨询接听热线时间长了,会不会有些负面情绪?我当时也反应过来,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相反,接听热线越多,心里越柔软,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也越多。很多凌晨打来的电话都是失眠症患者,我会对他们进行催眠,有时候说话的时候,还能听到对方打呼噜,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我认为心理咨询面对的来访者身上背负着人类共同的苦难。由于某种巧合,那个人承受着这种苦难,但这种苦难本身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希望通过这条热线能消除一些痛苦,给社会带来一些信心,并让每一次通话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最近,这条热线变得很火爆。看到越来越多的未接电话,我开始担心。如果真的有像那位女孩一样,濒临死亡,还有最后一丝希望却打不通怎么办?后果会是怎样?我不敢想象。所以我也想对所有需要这条热线的人说,我们一直都在,再试一次;也希望其他人能把这个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潇湘晨报记者姜子文、实习生邱启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