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引关注,徐凯文博士最新演讲揭示严峻形势时间:2024-08-04 14:07 6年前,原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徐建军博士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提出了“青少年空洞论”的概念,引起广泛关注。 2023年4月22日,徐文博士在2023年“明德智和”海淀区家庭教育论坛上发表演讲。 谈到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徐老师说:“恐怕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时候。” “据统计,不少大学生都出现过自残甚至放弃生命的事件。近年来,这种情况在中小学越来越严重。这次疫情确实影响很大,小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率大概是疫情时期的2-10倍。” 徐建军博士最新演讲 讲座 | Kevin Xu 新东方家庭教育创作团队编撰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 照片 | 修道院 大家好,我叫Kevin Xu,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 我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几十年,特别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十二年,主要为北大学生提供心理干预。 让我给你一些基本数据。 中国心理院全国健康心理调查显示,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国家卫生健康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心理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 南京脑科医院的研究显示,全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残行为发生率高达27%。 这些数据表明,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袭青少年群体,这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比例已达到四分之一甚至更高,问题的原因何在? 我的基本观点是,这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比如2015年,全国的雾霾非常严重,雾霾直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激增,昨天我看到一个文件说,雾霾中PM2.5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食道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8%。所以,如果雾霾控制不好,单纯依靠医生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显然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业26年来,儿童青少年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是单纯靠增加精神科医生数量就能解决的,这只是杯水车薪。 当池塘里的水出现问题时,无论池塘里的鱼长得多好,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相信每个家长都感受到了,现在的孩子确实不幸福。现在青少年教育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我们能够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但他们似乎越来越不幸福。然而,他们的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低,创造力也越来越差。 我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感觉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安静了,学生记笔记的水平越来越高,作业写的越来越好,但是却很少看到独到的见解,以及敢于挑战老师和权威的勇气。 我讲一个我经历过的典型故事。两年前,我在北大教一门课,叫《心理创伤治疗》。学生有两周的试听期。两周之后,一个学生来问我,他说:“徐老师,我觉得你的课很有收获,讲课很好,知识面很广,因为讲的是人类历史创伤。”我说:“欢迎你来上这门课。”但他接下来的问题让我很生气。他问:“徐老师,你给这门课打高分吗?我的期末成绩很重要。如果你不给高分,我就不上你的课了,因为会影响我的绩点。” 我生气的原因是,上最好的大学、听最好的老师、得到最好的东西,难道这些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分数吗?分数是最不重要的,但为什么孩子们会那么重视学习成绩呢?这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我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孩子厌学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 以海淀区家长为例,海淀区可以说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买学区房,送他们去读昂贵的补习班,但孩子却反感、拒绝,甚至反目成仇,越是努力,亲子关系就越差。 几年来,我们开过十多次座谈会,采访过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校长、老师近百次,我做了至少几万个小时、几千个孩子的心理咨询。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我发现孩子越来越苦,老师越来越累,家长越来越焦虑,无论怎么努力,孩子都不配合,一筹莫展,我们还是处于一种比较内卷、比较内耗的状态。 在此我讲三点。 01 学习压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很苦很累,作业也很多。 我深深感觉到整个社会都很焦虑,站在心理医生的角度,我们都有广泛性焦虑,一些毫无根据的担心,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度的担心,害怕自己孩子一旦犯错,一切都会失败,他的一生就毁了。 初中入学考试的压力比高考还要大,初中入学考试要求学生分开,如果孩子不能上高中,他的一生就毁了,孩子们觉得生活中没有快乐,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快乐,他们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开始放弃学业、作业和考试。 我女儿读高三,前天因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哭了,跟她最好的朋友比起来,我女儿进步不大,昨晚跟她聊到12点。 我想问家长三个问题: 我们会因为她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减少对自己亲生骨肉的关爱吗? 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吗? 我们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学历没有我高、成绩没有我好、挣钱没有我多、他们这一代人还不如我们吗? 试想一下,如果我的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北大、清华,我愿意与他为敌,你愿意吗? 我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这种情况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太常见了。 02 亲子冲突 我特别要告诉你们的是,父母在船上刻下记号,就是在寻找一把宝剑。 这段舟中寻剑的故事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 刚才我们提到我们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我们,但是你要明白什么叫不如,是不是说他学历比你高,学习成绩比你好,挣的钱比你多,一代比一代好? 我的基本观察是,我们这一代人确实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农村和城市进入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甚至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有了一份好工作和事业,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对自己的生活已经相当满意,然后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复制我们的成功,但生活能复制吗?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有一位访客,是一名高中女生,她两次登上教学楼楼顶,非常危险。 救出她之后我们进行了家庭咨询。 一家人一坐下,就开始争论什么是幸福。 60后父母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只要有饭吃,有暖穿,生活就很幸福了。 孩子一听就急了,“难怪你觉得我不懂得珍惜。你以为有吃有穿就应该高兴,可我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快乐过。我失去了这些东西,但从来都不缺少。 她说:“我的幸福很简单,与金钱无关,我希望与父母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她说完,父母也着急了,质问道:“我们怎么能对你们不平等、不尊重、不民主呢?我们是非常民主的,我们的事情,你们都要决定,你们还想要怎么样?” 孩子只用一句话就反驳了父母,让他们哑口无言。她说:“你们让我做决定,但如果我的想法不符合你们的想法,你们一定会说服我接受你们的意见,所以你们都是假民主,我早就知道这一点,所以每次我都猜你们想要什么答案就给你们,但这不是我的决定,也不是我的人生,不是我的生活。”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觉得最委屈的是什么? —— 我给他设计了最好的路,我给了他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他不肯接受? 为什么他要犯那个错误,去尝试那个错误? 我是这样回答家长的:年轻人最大的财富就是有犯错的能力。就让他犯一次错吧。他就是想做这件事。也许你认为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是他的选择。 我宁愿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安排的最好的,你安排的越多,控制的越多,他越反感,越会觉得这不是我的生活,也不是我的人生,我随时都可以放弃。 一个人需要很多东西来支撑自己,除了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运动、劳动、朋友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只看重成绩,那我们就把自己的路窄了。 为什么孩子会感到内心空虚?因为他们觉得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他们甚至会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03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对孩子好呢? 北京大学的学生每年入学时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我发现最难传达的概念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我们和国家、民族是什么关系? 我们也许会觉得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但别忘了,我们是建立在过去40年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础上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大家的美好生活也会有保障。 文化是什么?人心险恶,道心精微。 孔子明确地解释了道的心是什么:大学之道,明德之道。 什么是明德?孟子进一步解释,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就是仁。什么是仁?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 所以,利他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够帮助别人,为国家民族做贡献,就是对自我的极大肯定,不需要别人教,自己做到了,就有人性了。王阳明说,“仁者天地之心也。”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认为,人之初,有良知。 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现在变得空虚了?为什么他们焦虑、抑郁、自我否定? 我和湖南师范大学颜良时教授合作研究过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良知与空虚的关系,发现良知包括感恩、孝道、责任、是非观、怜悯、羞耻、原谅八个部分,而良知又包括感恩、孝道、责任、是非观、怜悯、羞耻、原谅和诚实。 我们要教育孩子有这八种心,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智慧。 我们的孩子不高兴,因为我们做的却恰恰相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回归到学大人的本质,呼吁和帮助孩子提升心智。 现在物质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好,下一步就是让大家成为更高尚、更优秀的人。 怎么解决呢?我觉得这个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所以我们要用治理雾霾的决心和思维去治理病态的教育环境。 学习不能为了竞争。这句话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先生说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现在过度竞争,已经失去了教育的初衷。考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学习成绩。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你会厌倦学习。 要减轻孩子的压力,首先要解决家长的焦虑。临床上我们发现,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比孩子更重。家长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这是孩子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 让我总结一下父母不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 第二,不要让孩子介入你们的关系问题。如果你们有分歧,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妨碍你们的关系。 第三,不要只给钱,不给爱心。 第四,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孩子,也不要违反规则。 第五,不要以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父母必须做的: 第一,陪伴孩子成长,享受为人父母的角色。 第二,我们的财富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自由。我们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保护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而不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逼迫孩子焦虑。他抑郁出生在中国,后来搬到北京读书。他1949年出生,有一个40岁的儿子。他20年历史,有一个40岁的儿子。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现在很流行问我们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我也跟很多顶尖专家讨论过这个问题,要知道,人类最不可能取代的就是无中生有,我们要培养孩子感恩和探索世界的热情,不要被成绩毁了。 第三,倾听孩子的声音。既有教育和规则,也有理解和尊重。我们需要明白,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今天的高校培养的是老练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儒家文化中的小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君子。我觉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文化认可的君子。 我的演讲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结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