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10 岁男孩情绪失控频发,老师无奈换位仍无解,家长该如何应对?时间:2024-07-30 14:09 作为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但有的孩子情绪控制得比较好,比较稳定;有的孩子情绪控制得比较差,情绪比较激烈、反复、易怒,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或者觉得很委屈,哭个不停,甚至会伤害自己、打人。 一位母亲为她十岁儿子的情绪问题而苦恼。这个男孩因为上课时坐在后排的同学不停地跟另一个男孩窃窃私语而心烦意乱。他多次情绪失控,在教室里大喊大叫,甚至打架。 如果老师满足他的需要,并训斥该学生,他的心情就会立即好起来。 但有时该同学并不会太过分,偶尔会和同桌吵上几句,男生情绪失控,大吵大闹。老师无奈,将两人换了座位,但矛盾不断升级。男生不断与同学争吵,对同学很反感,影响了正常教学。老师的劝说、警告、惩罚都无效。 男孩很聪明,就算不努力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因为情绪的原因,心情好的时候,成绩就很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直接交白卷,把老师气坏了。当家长问起原因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委屈,觉得某个同学的行为让他情绪化,某个老师的行为让他觉得不公平等等。 孩子的状况让照顾者感到头疼、无奈和无助,他们希望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安于情绪,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但却很难。 我把所有的道理和方法都教给了孩子们,但他们就是做不到,也不明白是什么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失控、发怒。 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情绪,本质上都是某种内心需要的表达结果,也是某种行为的驱动力。 例如小宝是一个6岁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被同学喜欢,这种愿望满足了他的“自恋”需要。但是,当他感觉到同学不喜欢自己时,他的自恋需要就受到压抑。当他受到挫折时,他可能在内部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别人不喜欢他,就会感到失落和难过。他也可能在外部归咎于别人,认为别人不够好,不能理解他,就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前者可能促使他想要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以便被别人喜欢,而后者可能促使他想要改变别人、调整别人(某种程度上是控制别人)以满足他的自恋。 孩子有自恋需求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希望自己善良,被别人爱戴和喜欢。 因为有自恋的需求,我们也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满足这种需求,比如变得更优秀,和别人相处得更好,但有些人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比如控制别人,别人不能离开你,你不能压制别人来显示你的优越性等等。 我们和孩子比较容易看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却很难看到更深层的情绪和需求。这是因为很多人(包括年轻的父母、祖父母等)对“情绪教育”没有基础。如何才能识别孩子的情绪,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 广州心理咨询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许文娇指出,当我们围绕孩子表面的情绪和行为做工作时,孩子内心深层的情绪和需求还是没有被看到和解决,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表面的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类似的问题自然还会再次出现。 当看护者看到孩子的失落、悲伤、愤怒或委屈时,首先可能做的事情是强行制止孩子的情绪,安慰孩子不要难过、不要介意,并试图立刻改变外界的人和事来满足孩子的愿望,比如叫那个孩子过来陪小宝玩;或者评判、指责他或对方的过错;或者威胁、引诱孩子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买零食或礼物来哄他;或者用比喻的方式,以孩子情绪的波动来制止孩子,严厉斥责孩子。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境和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可以让孩子稍稍松口气,但很多看护者会发现,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方法不再有效,孩子的要求变得更难满足,情绪也更容易被触发、更激烈、更失控。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他情绪背后的信念和归因,看到他内心的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看到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什么,他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人际关系。 比如小宝希望别人喜欢他,陪他玩,这是他的欲望,然后他的欲望碰壁了,他觉得“我不够好”(他这样看待自己,所以感到失落和难过),觉得“我不够好,这件事情他没做错什么,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是他看待别人的心态),觉得“如果我更好,让他更舒服或者更满意,他就会喜欢我”(这是他看待感情的心态)。 照顾者可以告诉孩子:“你感到失落和难过,是因为你希望别人喜欢你,想和你一起玩,但是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你无法让别人喜欢你,对吗?” 然后激励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改善关系。孩子努力工作并取得成功后,不仅满足了自恋需求,还学会了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同样的情形:小宝希望别人喜欢跟他玩,这是他的欲望。然后他的欲望受挫,他就会想“不是我不够好”(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会想“是他不够好,不会欣赏我”(他是这样看待别人,所以生别人的气,觉得委屈),会想“如果他变得更好,更欣赏我,他就会喜欢跟我玩”(他是这样看待关系的),因此就想让别人改变。 照料者很难在这个层面上与孩子互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因为孩子的这种信念之下隐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信念:别人应该为我而改变。这种更深层次的信念可能来自于家庭人际关系也可能来自于早期依恋关系中的一些创伤。 这时,照顾者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看清自己的情绪和逻辑,“你很生气,很委屈,你希望别人喜欢你,愿意陪你玩,但他却不肯,你觉得这完全是他的问题,所以他应该对你的情绪负责,对吗?”很多孩子会说是,认为对方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时,照顾者可以温柔地问孩子:“你的意思是,他其实在控制你的情绪?”有的孩子理解力??比较强,会立刻明白,并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有的孩子会表现得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但经过反复的尝试,他们会改变想法,也能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有的孩子内心有其他更深层的信念,照顾者需要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欲望和信念。 如果照顾者觉得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可以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咨询的帮助。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情绪模式、内心需求和信念时,就能在情绪失控之前自我调整,采取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化解内心情绪的“火花”,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失控而酿成熊熊烈火,也能让我们以更有效、更理性的方式处理与外界的冲突。 心理咨询许文娇总结 从小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非常重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早教会孩子如何识别情绪、表达自己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内心逻辑,只有这样,照顾者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内心的信念,建立更健康的情绪模式。 徐文姣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咨询师 沙盒游戏顾问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妇联“维权服务站”心理咨询师 结尾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未经允许使用,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回顾过往亮点 ▼ 听说吧心理咨询(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专业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个人成长心理咨询机构,为您提供专业、严谨、诚信、关爱的心理咨询服务。 预订热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