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高校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低,近七成学生认为无需求,原因何在?时间:2024-07-29 14:09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试点地区所有高校均已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工室。 高校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如何?一项针对大学生的专题调查显示,近七成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学校心理咨询室,近六分之一的大学生有需求但没去过心理咨询室。其原因一是“记不住”,不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情况,甚至不知道有心理咨询服务;二是“不会预约”,不了解预约流程,或者心理咨询室空间有限、手续繁琐,预约困难;三是“不信任”,担心做了心理咨询后被老师、同学知道,被“贴标签”;四是“帮不上忙”,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够专业,不能解决问题。 调查发现,上述问题在各级各类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已成为阻碍高校心理咨询室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共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见诸媒体,“心理疾病”成为高校校园的高频词。“心理疾病”的高发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面对、探讨、治疗“心理疾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成效。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达到让学生“想它、约它、信它、帮它”的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认识“心理疾病”、识别“心理疾病”、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疾病”,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当好“宣传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治病要慎之又慎”,预防为主,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预防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对此,高校心理咨询室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俱乐部、心理咨询活动等平台,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营造校园良好氛围,让心理咨询“去污名化”“去神秘化”,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充当“正规军”,规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有病就医,无病就乱治”。要完善和严格执行心理咨询规范化机制,提高咨询人员专业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专家”。针对大学生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被贴标签等问题,要注重保护大学生个人隐私,让他们敢于敞开心扉,免除后顾之忧。同时,要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资、场地和设备,用好电话、网络等各类咨询渠道,创新心理咨询方式,让有需要的学生尽快接受专业咨询。 发挥“孵化器”作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人多力量大。当前,单纯依靠心理咨询室平台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心理咨询室应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加强对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普通教职工、学生干部等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度和识别、应对能力,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 “系铃人必有解铃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内心困扰,勇于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不打扰别人,不牺牲自己,走向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未来。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