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辅导|少年的你热映引关注,委员建议心理咨询室更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时间:2024-07-24 14:02 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播,不仅折射出背后的校园霸凌问题,也让社会大众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多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高度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不少议员建议将“心理咨询室”改名为 “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有多少孩子愿意进去?” 特邀嘉宾、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飞玲提到,“心理咨询室”三个字已经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让他们不敢进去。她建议,给心理咨询室起一个孩子们喜欢的名字,让孩子们把心理咨询室当成游戏室、阅览室、交流室;让咨询师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交流,而不是像医生咨询一样。 对此,市政协教育界委员、西城区皇城根小学校长麦锋表示赞同,把死板的心理咨询室变成学生愿意去、喜欢去的地方,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仍然短缺 除了心理咨询室,麦峰还关注心理咨询师的能力素质。“由于现在的老师大多是普教毕业的,对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不够,与特殊学生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还比较欠缺。”麦峰呼吁加大对普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投入。 王飞玲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学专家不少,但专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幼儿心理学的却很少,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化、系统的培训,让每一位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干预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民盟委员刘学全在提案中提出“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干预机制”,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和关爱贫困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心理的问题很多来自于社会,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庭……”王飞玲特别提到,父母首先要在家庭中做好榜样。 不少委员提到青少年缺乏抗挫折能力的问题。“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对困难的认识还不够,教育孩子抗挫折能力更重要。”刘学权说。王飞玲也建议,教育部门要把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作为一门重要课程,系统化、规范化推进。 麦锋建议,要全面排查,确定哪些学生需要关注,哪些行为习惯需要纠正,哪些学生需要由家长和第三方医疗机构共同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或医疗护理。此外,他表示,学校要动员班主任到学生家访,“要对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对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要多一些关爱和耐心。”同时,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丁天,校对:郭莉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