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的通知时间:2024-11-14 14:05 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 卫生疾管〔2019〕63号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教育厅(委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广播电视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妇联、海关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及新疆生产和建筑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全面素质发展青少年, 我们共同制定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22年)》(可从国家卫健委网站下载)。现下发给您,请您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公室和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教育部、民政部 财政部、广电总局国务院 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 中华全国妇联 十二月 18, 2019 (信息披露形式:自愿披露)。 健康中国行动 -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计划(2019-2022 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青少年逐渐增加,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制定本规划。 1.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建立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链接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实施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促进儿童健康福祉,共同建设共享健康中国奠定了重要青少年基础。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者依托校医等人员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 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级以上精神科医院60%设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二级以上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设立了精神科(心理)门诊。所有城市都已设立或连接了心理援助热线。80% 的儿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知识。 2. 具体行动 (1) 心理健康教育行动。各类媒体要加强对少年儿童青少年、家长、学校老师等的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掌握处理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和引导儿童青少年安全合理地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贯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家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生命、爱家爱民的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有条件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至少每年对家长和孩子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锻炼、睡眠充足、饮食合理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产生原因。 (2) 创造心理健康环境的行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等部门,倡导实施“1000天心理滋养”行动,共同营造心理健康从儿童开始的社会环境,关注孕妇、2岁以下婴幼儿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开展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兆。学校、村(居)委会、妇女联合会、工作委员会、共青团等机构和组织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建立健全教师、家长违法行为、学生欺凌行为、虐待儿童青少年举报渠道,发现有关问题和可疑情况时, 及时采取措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注意保护儿童青少年隐私。村(居)委会、妇联依靠“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传承家庭良风,关注自己和子女的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新闻出版、网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网络内容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清理违法有害的未成年人网络青少年出版物和信息,重点排查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教育应用等。 问题多的地方,打击网络赌博、血腥暴力、色情、低俗等网站和应用程序,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实行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的“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与同学、家人每天15分钟的有效交流;指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 1 小时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观摩和体验。组织开展“绿色书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绿色阅读,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和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教育部门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促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引导积极。 (4) 心理健康保健行动。学校应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校园欺凌、丧亲等弱势学生给予重点照顾,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支持其成长。一般不良行为的心理咨询和批评教育 青少年。对于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对于精神障碍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家庭和有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病情稳定的患者返校机制。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招收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精神障碍儿童。 (5) 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行动。各地教育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家培训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结合家长会等活动,每年至少对学生家长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长预防和识别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卫生部门要加大对精神科医师的培训和培训力度,探索发展儿科青少年精神科专家培训。已有热线电话、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的精神卫生机构,要对儿童心理健康青少年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提供专项服务,并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电话,鼓励儿童在需要时拨打求助电话。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媒体报道心理健康相关新闻事件的指导和规范。各地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受影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紧急心理救助,根据儿童青少年特点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切实开展心理安抚、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6) 改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咨询室),或通过培训校医、引进专业心理学教师、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加大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配置力度。高等学校按照不低于 1:4000 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实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托育机构应配备受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的托育人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应配备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增强同伴支持。民政部门、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之家、家长学校或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等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办、卫生健康、共青团等部门发挥协调功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站等,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引导专业社工、志愿者开展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青少年。文明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咨询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卫生、民政、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培育和引导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康复培训机构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建立安全医院,推动在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精神科(心理)科室,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鼓励有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为儿童提供门诊和住院青少年服务。建立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渠道。 3.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各地要建立健全部门协调、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卫生教育部门要建立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发现、转诊、诊断和治疗的协调机制;加强与民政、宣传、文明办、广播电视、网信、共青团、妇联、工委等部门和组织的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 保证资金的投入。各地要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需求和财力,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加强资金使用实效评估。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 (3) 增加科学研究。各级卫生、教育等部门要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与儿童心理健康青少年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针对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青少年开展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显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 (4) 完善监测、评估和干预机制。卫生等部门应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数据采集平台,跟踪心理健康状况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通过委托第三方等方式评估工作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推广良好工作成果的经验。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