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关注时间:2024-09-24 14:02 近日,《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心理健康评估与发展中心主任陈志燕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表示,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波动增多、低龄化趋势,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报告调查了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抑郁精神障碍患者的家长,共收回有效问卷1622份。受访者子女年龄在9至24岁之间,其中83.3%被诊断患有抑郁症、情感等心境障碍,16.7%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 超过半数家长在孩子被诊断前就已经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但报告特别提到,当家长注意到孩子异常时,症状往往已经非常明显,导致延误就医。超过半数患者曾向家长求助,但只有27.4%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一次后才带孩子就诊,超过40%的家长在求助三次以上后才带孩子就诊。“防治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 受访家长普遍认为,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儿童精神疾病的两大主要原因,此外,儿童的性格特征、欺凌或虐待、社会环境等也会对儿童产生突出影响。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带孩子进行首次治疗时,家长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心理咨询,占比超过70%。但从最终的治疗效果来看,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心理咨询治疗和物理治疗。 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精神障碍青少年有过休学经历,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首次休学平均年龄为13.74岁。由于青少年学业压力、心理变化和社会挑战较大,11至18岁学生休学比例最高。大部分受访家长认为休学对子女康复有积极作用,但子女休学会增加家长的负面情绪和耻辱感,加重照顾负担。20.2%的家长患抑郁风险较高,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 “青少年抑郁康复返校的‘最后一公里’很重要,家庭需要搭建返校中转站,学校要为学生返校搭建脚手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抑郁互助康复社区“Get Over”平台负责人李祥志认为,对于抑郁儿童来说,请假、辍学是需要经常面对的事情,建议学校提供更灵活的政策。 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形成有机联动机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在子女反复表达心理困扰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时,报告还建议制定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计划,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