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记者手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谈儿童青少年教育与精神心理疾病

时间:2024-08-31 14:06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记者手记]

正值初春,天气尚有些寒冷,伴着午后的夕阳,我们如约来到北大六医院五楼会议室,身着白色医生大褂的陆琳教授早已等候在那里。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采访的医生并不多,正是因为这件白大褂,像一缕清新的微风,让人心里莫名的踏实,跨界采访的拘束感瞬间消失。

初识陆林教授,本以为他会给人一种老练、成熟的感觉,却不曾想,他的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学者的气度,让人忍俊不禁。采访过程中,他用非常“通俗”、朴实的语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也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进行了理性分析。

记者的笔记录着时代,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应该流淌在记录时代的文字里,凝结成时代的符号。对陆林教授的采访,也是一次记录。如果用最直观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医者之心,行医救世,朴素而温暖。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球约有130万青少年死亡,15至19岁年龄段是高危时期;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第三大死亡原因;抑郁是10至19岁青少年患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这无疑给我国心理健康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据统计,我国由精神疾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总负担的13%,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全球范围看,精神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第三大疾病负担源。《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患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相关数据还显示,我国儿童中10%至15%存在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比例高达30%。

有效预防青少年精神疾病需要患者、医院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国家人才培养、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日,我们就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

01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教育家报:卢院长,我们了解到您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发病机制等研究。那么,现阶段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中国脑计划”脑与精神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您认为脑计划中精神疾病研究的现状和期待是什么?

陆琳:从精神疾病发生情况来看,近年来中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青少年中,睡眠障碍、学习压力导致的抑郁的诊断率也逐年上升。至于挑战,有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的立法。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与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立法还比较缺乏。

第二是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目前学校和家庭往往更注重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导致孩子成长压力过大,容易让孩子焦虑。目前比较常见的祖父母照顾不周、学业考试压力大等都是加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另外,社会对心理健康疾病的认知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最严重的制约因素是在观念层面,比如早期家长和老师对心理问题并不了解,对留守儿童尤其如此。

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_青少年心理专科医院_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医护人员短缺,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名,家长寻求专业帮助的渠道有限。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一方面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加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民众对精神疾病认知度的提高有关,此类疾病更容易被发现。

三十年前,如果一个人看上去悲伤、不开心,周围的人往往会以为他心情不好,但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他可能是抑郁,对他会更加宽容。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远比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复杂得多。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大脑,我们对它的结构和功能仍然知之甚少。

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和病因不明提示我们需要从国家政策和专业领域的角度重视精神医学。在“中国脑计划”中,抑郁、自闭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成为最受关注的三个领域。希望通过“中国脑计划”建立抑郁、自闭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队列研究,进一步探索脑疾病的诊疗方法和干预措施。

教育家:如今社会、学校、家庭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保障比较完善,但早期心理健康筛查却比较薄弱。作为国内心理健康问题的权威专家,您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

陆琳: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如果家长和老师知道的话,可以学习、观察。

首先,纵向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如果孩子以前正常,但最近突然出现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

二是要横向比较同龄孩子的行为表现,包括日常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社会态度、身体锻炼情况等,如果他们的行为表现明显不符合常态、明显不同于其他孩子、懒惰、社交孤僻或者非常可疑,就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

02

心理辅导机制应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

教育者:数据显示,青少年是精神疾病早期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儿童青少年的诊治效果比成年人更好。比如抑郁的早期筛查,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是多少?在疾病早期如何进行干预?

陆琳:精神疾病对青少年、年轻人,特别是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人群是一个特别显著的负担。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精神疾病对患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具体到抑郁,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了。我们知道,首先发病机制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精准的数据样本之上。目前,我国抑郁的患病率在5%左右,但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内关于18岁以下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这需要国家层面牵头进行顶层设计。

确实,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从儿童期青少年开始的。早发现、早干预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恢复。但现实情况是,社会、学校、家长往往忽视或不懂得如何识别,患者往往发展成为慢性病,变得难以诊断和治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抑郁患者的发病率不到30%,也就是说,不到30%的患者会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农村地区的抑郁率则更低,甚至不足10%。

目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从业资格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儿童青少年是多动症、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易发人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心理治疗师体系,将心理咨询机制纳入校园正规教育体系。

抑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心理咨询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形成协作模式,做好患者转诊,提高诊疗效率。比如有些孩子在发病初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学校、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提供相对充足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发病前做好早期干预;如果情况严重,就转送到医疗机构,等情况好转,需要心理咨询时,医疗机构再转诊给咨询机构。这种模式其实操作性更强,对患者的帮助也更大。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制定好患者转诊机制。

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_青少年心理专科医院_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

教育者:抑郁的患病率大概是5%,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但是中国社会对于抑郁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陆琳:青少年是抑郁的易感人群,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大转折期,心理比较敏感。在成年人中,女性抑郁患病率高于男性,这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女性除了生育、工作,往往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产后抑郁也是常见的情况。另一个易感人群是老年人,比如“退休”带来的人生失落感导致的抑郁。

在综合医院就医的患者中,抑郁的平均认知率只有20%到30%,除了医院各部门医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够到位之外,还有广大民众的羞耻感。其实,抑郁和很多其他疾病一样,与人的道德、品格、性格等并无直接关系,但很多人即便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或就医,因此很多患者无法认知。其实,很多抑郁患者在初次发病时,如果得到完整的治疗,一般不会复发,但如果治疗不彻底,复发的风险就会增加。

教育者:您发现了快速抑郁的新靶点。我们也知道很多抑郁患者对药物治疗有很多顾虑。治疗抑郁一定要用药吗?目前市面上的抑郁安全性如何?

陆琳:很早以前研发出来的抑郁治疗药物,疗效不错,但是不良反应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精神医学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药物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也减少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同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研究中,不久的将来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痛苦。

关于药物治疗,中度或重度抑郁建议药物治疗。如果门诊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当然,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但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如果只是轻度抑郁,一般建议患者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支持,或者借助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克服抑郁症状。

对于抑郁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接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也是全球通用的做法。我们一般建议:第一次药物治疗至少要吃6到12个月,不能吃几天就停药;如果复发,第二次用药至少要吃2到3年;如果第三次复发,我们建议终身服药。

对于抑郁,早发现早治疗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医生应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用药,什么时候停药。市面上常见的抑郁有十几种,一般都是安全的。除了镇静剂外,很少出现药物依赖。

03

课程中应设计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

教育家:您认为在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中,如何才能形成适宜的家校共育?

陆琳:刚才讲了抑郁,现在我们来谈谈自闭症。这类疾病往往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遗传因素。比如,“老夫少妻”模式的婚姻中,孩子患自闭症、多动症的比例就高于同龄正常夫妻家庭。但除了遗传因素,后天因素的作用也很明显。有的孩子身上一直潜伏着这些基因,但他们一生都不会表现出这种疾病。这也和他们成长的环境、性格特征息息相关。

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教师为儿童提供的多方位支持系统,是干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能给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家庭关系不好、父母长期不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的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息息相关。家长应避免给予青少年过多的压力和关注,应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成就感。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项教育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习,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一些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了自残、自杀的悲剧。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调整,把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作为常规教育项目设计到学校课程中。

希望学校能够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如通过个别或小组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等方式,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减少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_青少年心理专科医院_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学习为重心,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自身兴趣;适当运动,生活规律,建议每周有一定的运动时间,除特殊情况外,尽量不要熬夜。

04

避免“网瘾青少年”的出现,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教育家:近年来,网络成瘾是否是一种疾病的争论颇多。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纳入国际疾病分类,“青少年网络成瘾”再度引发公众关注。我国对网络成瘾有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吗?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您有何建议?对于一些成瘾性疾病的成因,是否与抑郁等情绪并存?

陆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网络成瘾诊疗标准,但正在制定中。网络成瘾是一个比较复杂、综合的问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讨和认识,才能形成诊疗标准。这里要强调的是,很多沉迷网络的孩子,会伴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比如,约有五分之一的网络成瘾者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或焦虑症的比例也远高于一般人群。同时,他们也容易出现与父母关系的问题、学业问题等。

除了沉迷于网络游戏本身,大量儿童沉迷于网络上的不良内容,例如沉迷于日本成人动画、成人直播等,并延续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时不时出现很多类似的模仿行为。

遇到如此严重的问题,家长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咨询心理治疗师、专科医生等,千万不要回避就医。我接触过很多案例,很多家长早就不承认这个现实,拖得越久,问题就会越严重。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我的建议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管理青少年上网行为,通过身份证、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手段限制青少年(包括成年人)的上网游戏时间。

网络成瘾目前尚无成熟的药物治疗手段,心理咨询仍是主要手段。但近年来,绝望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戒瘾医院”和“戒瘾学校”接受“专业”治疗。网络成瘾电击疗法一度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但这种没有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的治疗方法,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包括极大的恐惧和应激性创伤。所以,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我强调一定要到专业、科学的心理机构和医院,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陆琳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障碍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所PI。

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数超过10000次,在精神病学和睡眠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 结尾 -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