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别让心理阴影笼罩孩子的世界

时间:2024-08-19 14:21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心理阴影会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孩子光明的世界。根据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数据,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应充分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独家调查采访,力图还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

带女儿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异常行为

在朋友中,北京妈妈顾小曼算是异类,原因很简单,每半年她都会带着4岁的女儿去看固定的心理医生。

之所以用“访视”这个词,是因为在顾小曼看来,每半年一次的定期问诊,并不是外人眼里的看病,而是对孩子精神状态的评估。

“在别人眼里,我女儿乖巧可爱,很少表现出所谓的‘淘气’行为。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为了她付出的努力。”顾小曼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学,是因为一岁半的女儿在早教中心出现“不合群”的行为。

那一次,女儿站在距离同龄人半米左右的地方,甚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时,女儿也只是远远地看着,拒绝和同龄人拉手、做其他肢体接触……正是女儿的这种行为,让顾小曼无比焦虑,她甚至担心女儿有自闭症倾向,“就算没有,我也担心她以后会出现社交障碍。”

顾小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身边的妈妈们求助,当时她的手机里至少有十个妈妈群,但得到的答案都是——等孩子大一点就好了。

“说实话,我当时的焦虑程度已经开始影响到孩子,因为我不知道她行为背后的原因。我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朗、爱交朋友的人,无法理解女儿行为背后的原因。”顾小曼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接触到了一款专门做心理咨询的App,并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一位专门做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

经过心理咨询的专业分析和指导,顾小曼得知女儿生性谨慎、喜欢观察,并没有她担心的自闭症。“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塑造孩子的想法。”

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_青少年心理健康医院_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

在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顾小曼感觉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稳定。“在心理发展的每个年龄或阶段,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我都会咨询心理咨询。结果,我女儿现在有了很好的安全感,情绪调节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即便如此,当顾小曼建议身边有同样困惑的家长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无中生有”,甚至有的说“我的孩子没病”。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以及孩子自身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是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家长误以为孩子小题大做,不愿意就医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确实存在延误治疗的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李久菊告诉记者,临床上这样的案例很多,“我目前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坚持要来心理治疗,家长却认为他在装病。然而,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残行为,当孩子在家里心情很压抑,又没法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就会用剃须刀片划伤自己,但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装病。”

“经过沟通,我们了解到,孩子虽然还能上学,但已经很焦虑。孩子强烈要求心理治疗,但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偷偷来了。我们建议药物治疗,因为孩子已经有自杀倾向,但父母非常抗拒用药,觉得吃药就是精神病。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很多心理问题还是在精神科治疗。”李久菊说。

不愿意使用健康保险的“疯人院”谬论

在湘西,14岁的晓晓(化名)是一名患有抑郁的女孩。她从小成绩优异,初一就被选为班长,但几个同学总是排挤她,撕她的书,用打火机烫她的皮肤,对她进行各种言语和身体攻击,并威胁她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

这让晓晓逐渐出现了抑郁、食欲下降、睡眠不好、偶尔有自杀念头等症状。进入初三后,一些同学的欺凌行为加剧了晓晓的问题,她甚至用美工刀自残。9月下旬,晓晓被诊断为重度抑郁,转入湖南省脑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全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教授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特殊时期,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见的问题有自卑、厌恶学习、强迫症、抑郁、过度使用网络等,成年后的很多精神心理问题都源于儿童青少年。及早发现、诊断、治疗,有助于孩子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以便后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医院_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_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

“除了报告比较多的自闭症病例,还有抑郁、多动症、分离焦虑病例。现在我们普遍感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比以前有所增加,严重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比较常见。”刘华清说,以前,孩子们的活动大多是在户外,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与人的接触也是面对面。而网络时代,孩子们大多呆在家里玩手机、上网,缺乏与外界、大自然的真正接触,也缺乏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在李久菊看来,当青少年儿童出现情绪问题,比如饮食、睡眠、情绪出现一些负面变化时,就需要就医治疗。“我们的治疗会从精神、心理治疗开始,如果很严重的话,就需要用药物治疗。”

“但带孩子来我们医院就诊的家长总是说‘你教孩子,启蒙孩子’。”李久菊说,首先,很多家长不认为孩子心理问题是病,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治疗;其次,如果就医,需要看精神科或心理科,家长的习惯性思维是精神科、心理科就是精神病院。“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很多家长可以用医保,但因为要保密,所以不用。住院费用其实并不便宜,有时甚至要10万元,但即便如此,也有家长选择自费,因为怕别人知道。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观念,就是精神科就是精神病院,对孩子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相比以前,现在的情况好多了。”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刘俊萍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家长缺乏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容易对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可能有阅读障碍、写作障碍、数学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等。如果家长对学习障碍不了解,就容易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不认真学习,从而责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不仅错过了诊治的重要时机,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刘俊萍曾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八岁时被确诊为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医生建议用药、教育行为训练,但家长不同意,担心用药的副作用而选择放弃,而是用跑步、游泳等体力活动代替,从而错失了治疗的机会。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肢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发育,家长为此后悔不已。“感觉统合训练是一个非常专业、系统的体系,并不是家长带孩子去运动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假设妈妈对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不集中有充分的了解,能接受、配合医生的治疗,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治疗,他的整体发展可能就会不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疾病要区分开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来治疗,不是器质性疾病。而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属于心理疾病,不能混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部研究生导师齐雅静对记者表示。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不过,采访中也有家长向记者抱怨,他们带孩子去心理门诊就诊时,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问几个问题都没问就被“打发走了”,而私立机构不专业,收费又奇高。

“其实应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正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育儿公众号。但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的专业文章却相对较少,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顾小曼告诉记者,她觉得,目前能够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门机构并不多。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很多人只好求助于网络和各类妈妈群。

儿童青少年心理医院_青少年心理健康医院_青少年心理儿童医院哪家好

对此,李久菊也提到,“我们医院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治疗室,有15张家庭床位,也就是一个家长陪护一个孩子,还有5张普通床位。但床位还是爆满,不断有孩子过来就医,进不去。”

在齐雅静看来,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更加多元、更加突出的态势,“比如儿童攻击行为、自杀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能会出现比较极端的情况。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在早期进行预防,也就是要对其进行监测、监督,然后达到预防的目的。预防比干预更重要,事后干预也许能弥补,但伤害已经造成了。要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或者儿童保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认识,这样才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齐雅静认为,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预防早期心理问题,主要要从父母做起。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推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据我了解,受众可能比较少,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人们往往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去寻求各种帮助,而不是在早期就用正确的方法养育孩子。”齐雅静说,她希望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正规的家长培训,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后方基地。

至于具体如何预防,从孩子自身的角度,齐雅静认为,要提高孩子抗压能力。“首先要重视体育锻炼,一般身体素质好的孩子,心态都会比较积极。目前,中小学都有心理健康课,但不知道落实到什么程度。”

“整合社会资源也是一个办法,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他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环境的问题导致的。所以我们在给家庭做心理咨询的同时,可能还需要改变接受治疗者的外部环境。那么就需要引入另外一个职业——社工,或者简称社工。”齐雅静说,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可能需要社工帮助家庭对接一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成长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齐雅静建议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和驻校社工。“这种驻校社工模式也在尝试和探索中,但目前还没有推广。心理老师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孩子发展,驻校社工则帮助孩子改变身边的环境,比如改变他们的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甚至家庭环境。因为专业不同,心理老师侧重心理咨询,社工是社会的医生,可以链接资源,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未来可能要用心理老师和驻校社工的模式,共同维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原标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