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时间:2025-01-05 14:13 10月10日,“2021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在上海科学馆举行。今年的主题是“青春心灵,青春青春”。这是自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来中国第三次关注儿童青少年。 10月10日,“2021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在上海科学馆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年轻的思想,年轻的男孩”。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提供 上海市卫健委透露,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不容乐观。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5年全球有多达10亿儿童遭受身体、心理或性暴力;自杀是15至19岁青少年五大死因之一,也是15至2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 。中国3.4亿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患有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介绍,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大约一半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在15岁之前暴露出来。四分之三的精神障碍患者首先在24岁之前出现精神症状。因此,儿童青少年是心理健康医学专家倡导全生命周期心理保健的重要时间点。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精神科门诊及综合医院的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统计,2006年该院儿科精神科门诊量达2.6万余人次,2020年达5万余人次。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身边的人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并干预呢?未来上海将在这一领域做出哪些努力? 当日,澎湃新闻(微博)对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精神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蔡军,解答上述问题。 澎湃新闻:今年9月1日,上海开通了上海心理热线。目前有多少比例的电话来自儿童、青少年或其父母?主要关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蔡军:该热线开通一个月以来,我们共接到咨询电话 多个,其中1/4是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市接到的学生来电中,大学生占35.7%,高中生和初中生各占21%,基本覆盖了青少年各个阶段。青少年本人拨打电话占47%,家长咨询占49%。 具体来看,这些来电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分别占比35.6%、31.2%和17.0%。其余还包括精神疾病相关问题(17.0%)、恋爱婚姻问题(16.6%)、家庭关系问题(10.3%)等。 此外,我们还接到了一些危机电话,主要是因为抑郁、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引起的消极思想,或者是与周围人的关系问题引起的消极情绪,或者是学业压力、爱情问题等引起的悲观思想, ETC。 。 对于这些危机电话,我们会让志愿者对其进行评估,看看他们是否有自杀等负面倾向。我们也会询问来电者是否愿意接受回访,我们也会持续跟进。 澎湃新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或老师如何及早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早干预? 蔡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积极观察孩子,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沟通,然后尝试从各种线索中判断孩子是否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当然,一些精神疾病症状的临床表现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三类:生物学、情感和行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儿童可能会出现睡眠不佳、饮食失调等问题。在情绪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下降、厌学甚至焦虑的症状。另外,行为症状主要是过度行为,包括情绪波动、冲动行为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患有精神疾病,而是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家长应首先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有助于避免因暂时疏忽而造成的悲剧。 此外,学校老师也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现有上述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寻求专业帮助、联系家长等。越早发现,治疗越有效。 澎湃新闻:上海在缓解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蔡军:上海主要是通过医教融合来缓解这种情况。目前在上海,各大学都设立了心理治疗中心,初中、高中都有心理咨询。两所市区精神卫生中心还与多所大学合作,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今年,上海将在16个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大大提高该人群就医的便利性。郊区的孩子不再需要去城市看门诊。 同时,为提高心理咨询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上海还在部分街道、乡镇试点上门心理咨询服务,服务于儿童青少年。 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上海精神卫生机构与教师、社区志愿者等各类群体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 澎湃新闻:家庭关系也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因父母离婚带来的心理变化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不少。家长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蔡军:当面临离婚等问题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离婚并不一定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减少对孩子的伤害,父母尤其需要妥善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但必须保证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能发生明显改变。尝试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面临的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公司和家长的沟通。 澎湃新闻:当前,不少儿童青少年在面临学习压力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怎样才能缓解它们呢?有人认为,家长过度担心,会导致孩子学业压力过大。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 蔡军: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有一定的期望,这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和其他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尽力发现孩子的优势,找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向。 可能有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或者重点大学就是孩子有出息的标志,但考不上重点大学却不然。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需要纠正。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特点。性格和自我优势也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国家还推出了“双减”政策,也希望将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逐步丰富他们的校外生活。想要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只靠读书,运动和健康、兴趣爱好等也很重要。 澎湃新闻:您认为上海未来在心理健康领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断提升? 蔡军:首先,从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来看,除了完善医疗体系之外,未来我们还需要在精神卫生保健方面多下功夫,因为慢性精神病人的日常治疗是以护理为主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入住普通养老院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开设专门的护理机构显然是有必要的。此外,就精神障碍本身而言,治疗不仅仅依靠临床医疗药物,还需要心理康复训练。因此,考虑到大多数精神病人生活在社区,开设相应的精神康复机构就成为未来的当务之急。 其次,从疾病关注的角度来看,随着上海精神卫生体系的日益完善,我们已经从原来关注抑郁、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逐渐扩展到抑郁症、焦虑症等轻症。性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们也开始将目光延伸到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其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职业群体、孕妇等都是我们近年来关注的重点。 《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2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我们当前的目标是关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客观地说,心理健康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婴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他们都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他们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帮助和治疗。 第三,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与精神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包括心理治疗未来的发展、心理治疗行业标准等各个方面。 第四,从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来看,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上海的公共卫生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心理健康当然是重点领域之一。我们还将成立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应对COVID-19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为公民提供相应的心理问题救助渠道。这也是我们未来的重点方向之一。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