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咨询|婚介服务市场乱象调查: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霸王合同如何整治?时间:2024-12-27 14:14 对于想要“放飞自我”的单身男女来说,婚介服务市场是重要渠道之一。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个市场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霸道合同等诸多乱象。商家设置各种陷阱,诱骗急于“脱单”的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当单身人士想要寻找人生伴侣时,他们会通过婚介服务公司来“撮合”。怎么就变成了骗人的生意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婚介服务市场乱象丛生呢?我们应该如何监管和治理?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诱导消费、虚假宣传、承包地雷……婚介服务乱象如何整治? 婚介服务机构应该扮演现代“月亮老人”的角色。但现实中,一些婚介机构却掌握了各种欺骗消费者的伎俩。 “你说我情商太低, 需要参加一对一的约会课程” 来自安徽芜湖的小伙子李赞向记者讲述了他从事婚介服务的经历。据他透露,此前他曾参加过一次线下交友活动,当时有婚介所主动找到他。 李赞:他们说会精准匹配我,然后询问我的个人信息、家庭经济状况等。他们是会员制,需要交钱才能成为会员。但会员等级有很多,包括普通会员、VIP和SVIP。 李赞告诉记者,目前的婚介市场套路太多。对方用尽各种伎俩让你升级会员,但最终能否成功还不确定。 李赞:我陆续付了3万元。一开始介绍几个还好,但是见面后我不但请他们吃饭,最后他们却说不喜欢我,说我情商太低,需要结婚了。参加一对一的友谊课程。他还说我的要求不要太高,他开始介绍条件一般的女孩,但没能和最后一个谈妥。 有消费者表示,一些婚介所过于功利,营销手段粗暴。他们支付巨额资金申请VIP或各种会员服务,但后续的服务却与付款前的承诺有天壤之别。江西省吉安市市民张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某交友平台的VIP服务,希望尽快找到心仪的另一半。然而,这次经历让他感到失望和愤怒。 张先生:我当时就想,花了这么多钱,总得找个更靠谱的人吧?结果,媒婆的态度非常冷淡。我问了她一些事情,她却半天不回复,我回复也是敷衍。他们向我承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但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扔进了大海,没有人关心我。给我推荐的相亲都不靠谱。有的显然只是为了谋生,有的甚至直接向我索要礼物和红包。 “到最后,他们都是以对方不喜欢你为借口。 让你焕然一新” 一些婚介机构面对前来咨询的消费者,往往利用虚假宣传、编造虚假客户信息来欺骗消费者,吸引单身人士上当受骗。工作人员提到的所谓“优质合作伙伴”的身份信息,包括收入、工作场所、家庭条件等身份信息是否真实,往往会被打上问号。三个月的会员费往往超过1万元,年费5万元,提供的服务往往只包括见面相亲、添加个人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端服务”,只涉及几个简短的电话。 上海的郭女士向一家知名婚介机构支付了17万元的服务费,该机构承诺为她介绍优质伴侣。然而,她实际介绍的几个人却远远达不到她的要求,有的甚至存在“年龄、工作单位信息不符”。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满,还暴露了婚介机构对会员信息审查不严,甚至有“委托婚姻”之嫌等问题。 “介绍我的人电话号码不对,联系不上;或者我加了微信,对方却不理我,反应冷淡。我怀疑那个所谓的人其实是在婚介所兼职的,并不是真的在寻找合作伙伴。”甘肃省庆阳市焦先生讲解。 张女士是一名老员工,在婚介行业工作了四年,今年上半年选择了辞职。她向记者透露了婚介市场的一些“套路”。 张女士:其实就是利用大家急于找对象的心理。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例行公事中完成的。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些条件好的人。说实话,他们都是一些长得好看的人。他们的物质条件都是他们自己说的。婚介机构不可能查人家的房产证吧。他们很有可能不会成功。然后他们通常会推荐其他项目,比如教你如何一步步和你的伴侣聊天,如何打扮等等,这些都是额外收费的。 张女士透露,不少婚介公司在促销时常常夸大其词,承诺为顾客找到“完美伴侣”,但实际上却很难兑现。 张女士:婚介所在签订合同时会夸夸其谈,说保证让你满意。然后他们就会说我们这里资源很多,某某是学校的老师,某某是公务员,让你带头。最后他们会以对方不喜欢你为借口,很快就达到合同规定的日期,然后让你续费、升级套餐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大家都用过的伎俩,业内人士其实也都知道。 “消费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退款几乎不可能” 签订合同后,一些婚介机构会通过模糊的收费标准、混乱的服务项目来误导消费者,甚至制定“霸王条款”。例如,工作人员承诺“结婚成功后,婚介费将全额退还”,但实际上合同上注明,在这种情况下,仍会扣除60%的服务费;或者消费者意识到婚介机构服务差,想解除合同,但合同中约定了高额违约金。 安徽省合肥市的张女士支付了4万多元的婚介服务费,并签订了电子合同。当我回头查看合同时,发现作为甲方的消费者,权利义务一栏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公司注册信息显示为“平面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的李女士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报道称,她在一家婚介所签订了一份价值3.5万元的合同。付款后,她发现该机构信誉不佳。她决定在没有接受任何服务的情况下解除合同,却被告知“要扣除30%的违约金,也就是1万多元”。 “这家婚介机构存在大量合同纠纷和消费者投诉,套路一模一样,但合同上明确规定,发生纠纷或争议时,由指定仲裁机构仲裁。”她表示,这样的不合理条款往往会让消费者在面对婚介机构时感到不舒服。当顾客处于不利地位时,即使顾客知道自己受到了损害,也很难维权。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乱象在婚介服务市场上很常见。江西吉安已辞职的婚介从业者小李(化名)透露,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急于求成的心理,设定一些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 小李:合同中含有雷区是很常见的。我们会在合同中设定一些模糊的条款,以免客户在签字时不注意。当后期出现服务问题时,这些条款就成为我们推卸责任的借口,想要退款几乎是不可能的。 专家: 行业监管缺失、执法不力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指出,婚姻介绍服务界定服务质量、量化服务标准并不容易。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存在涉及多重监管的实际问题。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的混乱。 陈银江:撮合服务可能涉及多个监管部门。例如,其行业主管部门应为民政部门。不过它有一些广告,有一些注册,可能是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这种多部门之间的监管,不一定能配合得那么默契,就会留下一些监管的空白,给人一些监管不足的感觉。诚实的婚介机构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婚介机构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监管缺失、法律执行不到位。 “一方面,婚姻中介服务无法通过量化标准来评价,因此很难判断中介机构的服务是否负责任。另一方面,即使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由于很难判断其服务是否可靠。”取证、法律程序复杂、执行周期长,往往很难获得应有的赔偿,这种法律和监管真空,让一些婚介机构在灰色地带不断侵犯消费者权益。”范世谦副教授说。在民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 针对消费者普遍反映的痛点,今年各地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例如,上海部署了婚介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将3至7天的“消费冷却期”退款制度纳入“上海婚姻介绍??服务”。 《组织合规运营指南》。北京也出台了类似合规指引,明确不得捏造、捏造求婚当事人情况,不得从事诈骗婚姻介绍服务等。深圳市质量协会发布实施团体标准《服务规范》 婚姻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婚姻中介服务的“服务流程、服务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陈银江建议,要进一步压实婚介平台主体责任,坚持诚信守法经营,使用有关部门下发的示范合同文本。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监管手段加强日常监管。 陈银江:如果发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要及时督促其整改。比如,如果合同中存在一些霸道条款,监管部门就应该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要求他尽可能使用示范文本合同。如果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可能要依法进行相应的查处,不能心存侥幸。 “面对婚介机构的各种乱象,亟待采取有效整改措施。”范世谦表示,除了一般监管外,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婚介商业广告的审查和监管。要严厉打击非法婚介机构。我们可以建立婚介行业信用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提醒消费者谨慎选择婚介机构。此外,加强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自律,优化投诉举报平台,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 “行业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明确婚介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范世谦说道。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