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抑郁症低龄化趋势加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重视与早期干预时间:2024-12-07 14:03 抑郁呈年轻化趋势,是世界各地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随着社会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提高,抑郁的治疗率也随之提高;生理、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抑郁发病率的增加。 我国年轻化抑郁趋势尤为突出,社会原因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导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父母的焦虑也很容易反映到孩子身上,导致抑郁的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抑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并且与自杀和自残的高风险相关,但它并非无法控制。抑郁可以通过物理、药物、心理等手段来治疗。只要我们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提高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认识是应对抑郁低龄化的关键。 相对而言,成年人更容易识别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而儿童和青少年在识别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方面并不像成年人那么完善。有时他们会用一些行为来表现情绪问题,比如厌学、网络成瘾等。通常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看到的都是孩子不努力学习、贪玩、缺乏上进心等。 。他们只是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问题。有些孩子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抑郁,他们的父母或老师也不知道。因此,预防和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是与儿童青少年接触最密切的人群。有了这根绳子,才能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如果孩子已经患有抑郁,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并科学处理。我们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我们向家长解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没有学业或行为问题,家长也不愿意相信。家长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精神障碍抱有羞耻感,很容易将精神障碍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疯狂”联系起来;其次,心理障碍有遗传基础和家族关联。如果孩子被承认有心理障碍,家长就会否认自己的教育和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第三,由于家长不了解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和发展趋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和疾病无法治愈,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因此,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还需要家长提高对其的认识。 面对抑郁的低龄化,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一些建议: 儿童青少年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照明,保持身心平衡。抑郁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身体生长迅速,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但心智发育速度却没有跟上身体的发展速度。身心不平衡会导致心理冲突,因此保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 父母必须做更多的事情。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系统问题的反映。孩子有心理障碍。父母应该反思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整天争吵不休,无法处理矛盾,让孩子承担了太多的家庭责任和调解义务?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太多的说教是不好的。孩子们明白很多道理。父母应该少说教,多倾听,多与孩子互动。这也是预防网瘾的重要途径。从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因为一个孩子要承担父母的注意力和家庭矛盾,压力会更大。如果身边有兄弟姐妹、同龄人或者好朋友,孩子的情绪就会有一个出口,抑郁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士。当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或者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时,反思和调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科学指导下解决问题。 在学校,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更加专业和准确。例如,有些老师知道一个孩子很顽皮,但没有意识到他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教师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均衡发展。 社区医院应跟踪儿童心理发展情况,针对儿童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青少年的抑郁与孩子0-6岁的经历密切相关。0-6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母尤其是母亲能否稳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孩子年纪小,不成熟,出差或者送孩子去爷爷奶奶家也没关系。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焦虑和异常行为。有些孩子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哭了整整一个学期。这需要专业的幼儿医生的介入以及给家长的一些建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早预防越有效。到了学校就晚了一步,到了医院就晚了一步。 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必须共同努力。目前,在法国、台湾、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有着良好的合作。在儿童心理病房住院的孩子们不仅接受疾病治疗,教育系统还派人对他们进行教育。两者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让家长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责任。 (作者刘洋是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刘华清是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