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给予理解和爱的空间,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时间:2024-09-27 14:02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除了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外,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理解和爱的空间,以及更多倾诉和情感咨询的渠道。

16岁时,高二的阳阳第一次去精神病院。

他还记得医生说的两句话。一句话是“你现在为什么在这里?”;另一句话是向父母宣布“重度抑郁”的诊断结果。与父母的惊讶不同,听到这两句话后,阳阳终于松了口气:“至少有人告诉我,我不是来找麻烦的,而是我真的有病。”

从初二开始,阳阳就知道自己有些不对劲了。那时,他在学校总是出现头痛、胃痛等症状。回到家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和父母说话。在父亲看来,他是“无缘无故的呻吟”。他经常去医院,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连续停学、锁门、歇斯底里、自杀未遂……直到阳阳坚持住进精神病院,父母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有问题”。

“儿童精神病学注册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我国,阳阳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等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是7.4%。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增加而增加。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第二届“中国精神科杰出青年医生”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逸夫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唐劲松对这一调查结论表示认可。

唐劲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逸夫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员

近年来,儿童精神科门诊数量急剧增加,“挂号越来越难”。他的门诊近一半是12-18岁的儿童,包括抑郁、焦虑、多动、不喜欢学习、网络成瘾等症状占大多数。

以抑郁为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极大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浙江是全国医疗发展走在前列的省份,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比较先进。然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盲点,大量儿童没有得到规范、系统的心理治疗。与浙江依依毗邻的安徽省也是如此。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_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_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

首届“中国精神科杰出青年医生”获得者、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刘焕忠看到了这一困境。曾牵头建立安徽省首家公立医院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

刘焕忠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作为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亲身经历了儿童精神科从“患者寥寥无几”到“一上午收治52例”的成长期。他认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不专业到日益专业、从业人员从少到多、从不规范到行业相对规范的渐进过程。

但放眼全国,刘焕忠院长向“医学界”强调,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他曾发起行业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精神科医生数量稀缺,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相对落后。

与孩子关系最直接的家庭是第一个治疗地点

为什么孩子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研究员唐劲松表示,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创伤和环境压力等都可能与其有关。

当然,这也和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出生到成长,孩子性格的一些结构基础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研究表明,许多成人精神障碍始于儿童的青少年或源于他们在青春期的经历。但大多数时候,向外人解释精神疾病并不容易。即使是父母也很难同情他们的孩子。

“比如,有一个孩子,初二成绩是高年级,她妈妈觉得她要保持这个状态,所以她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她出现头痛和其他症状,直到高中四年级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时,我才被诊断出患有严重抑郁。”

以爱的名义,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处不在。 “除了抑郁,还有很多孩子厌倦了学习和生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叶明基告诉《医学圈》,因为在我们国家,家长比较注重学习成绩,所以这些孩子出现问题就诊的比例非常高。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孩子说“我心情不好”时,父母会说“孩子感觉怎么样?”当问题真正被发现时,孩子的症状可能已经变得更加严重。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医院身上。

叶明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把一个生病的孩子送到医院,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会出来。’”很多家长都希望如此,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叶明基院长表示,现在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却忽视了这一点。它展现了孩子无形的内心生命的成长曲线。如果父母发挥作用,让孩子再次得到依靠和养育,孩子就能再次成长。这也是一个培育和提升父母功能的过程。

然而回到现实,很多时候在家长不理解、学校不重视的情况下,医院就成了最后一个收留孩子的地方。有时,即使得到了专业诊断,人们仍然对孩子回到家庭和社会后康复治疗能否取得进展存有疑虑。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_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_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

究其根源,唐劲松研究员认为,一方面是家庭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社会缺乏有效的干预渠道。

学校预警和诊疗渠道至关重要

除了家庭之外,学校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青春期的同伴关系开始成为孩子最重要的关系,而主要的社交场合发生在学校。

唐劲松研究员表示,近四分之一的儿童心理问题首先源于学校。除了最基本的社会障碍外,还包括作业过多、成绩压力和校园暴力等。然而,具有相关知识的教师仍然寥寥无几。 。 “而且预防和科普工作还远远不够。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学校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要求孩子们停课,只有医生证明后才能返回学校。” ”。

他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校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医。为了尽快证明自己的孩子没有生病,家长会直接向医生索要“正常”的医疗证明,忽略了诊疗过程。

“其实,医院在这种情况下运转起来并不容易。”叶面霁对此感触颇深。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医疗机构都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学校、家庭、医院无法形成合力,干预和诊疗渠道少,效率低下”。而且现有的心理教师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需要在家长、学校和医院之间建立专属渠道。”

基于此,温州康宁近年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在当地推行“医师”联合模式,整合医疗机构和学校的专业力量,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多重干预。和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叶吉吉院长认为,心理问题是儿童青少年无法处理内心冲突、无法向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预防尤为重要。

这也是“医教联盟”模式的核心功能之一,即通过建立基于心理评估和测量的筛查体系,及时干预医疗资源或尽早启动转诊流程(只要当学生有需要时,老师会立即联系康宁医生,为学生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保证第一时间),通过医院、学校、家庭联合救治。

但这对沟通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医生和家长始终保持沟通: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问题和治疗状况,医生也可以获取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药物对学生的影响,更好地掌握效果治疗和调整药物。 ”叶继吉院长表示:“我们将对学校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培训,将教育与医疗融为一体,每年举办联合研讨会,学校教师、领导、医生、家长可以从不同层面讨论家庭问题。担忧、学校考虑和医学观点共同作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

据悉,“医教结合”模式已在温州等地推行多年。从单一的门诊拓展到电话、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不仅普及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知识,也提高了儿童获得帮助的可及性。 。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距温州市137公里的临海市,一场“儿童青少年心灵守护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近20万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基于上述医教联合模式,此次行动的特色在于将线上渠道和运营机制引入校园:有针对性地搭建智能心理服务终端,为学生搭建可视化咨询平台。学生可以从菜单中选择合适的医生或心理咨询,接受全天候、专业、私密的心理咨询服务。台州中学专职心理咨询师杨红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平台正式上线后,学生普遍使用体验良好。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_青少年心理门诊是看什么的_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新庆站”智能心理服务终端进驻校园

这也是温州康宁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的新探索。 “一方面,有些学生害怕或不好意思与老师交谈,独自走进电话亭倾诉就成了他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资源和倾诉渠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通过后台的三级预警机制,也可以协助学校进行学生的心理防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和评估。”

加快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年轻的灵魂,年轻的男孩”。今年的世界心理健康日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倡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两年来,相关政策措施仍在进一步完善。 2019年,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计划(2019-2022年)》;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防治专项服务工作方案》,将抑郁筛查纳入高中生和大学生健康检查内容。

三位儿童青少年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对国家政策走向和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抱有更多期待。

刘焕忠院长表示,政策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严格的配套监管措施。他希望国家进一步明确行业方向,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卫生行政部门配合,探索建立一条集筛查、诊疗、临床、康复后、科学化为一体的成熟路径。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研究,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研究。工作。

叶吉吉院长建议,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调动医疗、教育等资源,在疾病早中期及时干预,实现儿童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青少年。

唐劲松研究员呼吁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干预、转介、跟踪和反馈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向家长普及专业知识。

对于未来,三位专家还共同绘制了这样的蓝图:

儿童青少年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情感问题;学校加强自身心理通道建设,进行多重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医院已形成成熟的诊疗模式,将医学科学带到更多角落;各级政府、社区等部门通力合作,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

他们呼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了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外,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爱的空间,更多的倾诉和情感疏导的渠道。 。

*医学界在审定时力求确保其发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不对发表内容的及时性、或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有)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也不承担因内容过时以及引用的信息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而引起的任何责任。请有关方面采纳或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