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代表委员建议:将学生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时间:2024-09-26 14:04 如何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我们来看看代表们是怎么说的: 将学生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覆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洛阳工学院副校长马军 马军建议,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二是有序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覆盖,加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三是将抑郁筛查纳入入学体检,完善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筛查和随访访谈;四是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拓展“社区-家庭-学校联合”心理服务体系模式;五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的医校合作转诊干预机制;六是成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专业服务和行业监管;七是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认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队伍。 马军建议,可大力发展本土中药、中成药,减少药物副作用,有效降低治疗费用;探索建立亲民的精神疾病治疗保险,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让患者不再为“精神病”而担忧。 青少年心理问题应防患于未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浙江省医院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副主席陈伟 陈薇建议,要践行中医“治未病”传统理念,持续开展生命教育,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帮助他们加强自我保护,防止青少年误入歧途。 整合资源,开展全方位健康教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河北保定第一中学校长王淑英 王淑英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将综合健康教育纳入国民课程,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二,建立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课程体系;第三,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加强综合健康教育。 王淑英认为,要整合资源,统筹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力量,改进方法,形成健康教育合力。 利用人工智能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刘庆峰提出“用人工智能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孩子快乐童年”的建议,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孩子遇到的亲子关系、校园欺凌、考试焦虑等问题,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 刘庆峰提出,人工智能未来可以在三个方面运用:一是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建立从筛查预警到干预跟踪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提高全国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二是构建医教联动的干预跟踪闭环管理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干预跟踪,降低危机发生率;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分层干预中的研究与应用,精准评估、预测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轻微心理问题。 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 张启成 张启程建议将青少年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同时,有关部门将牵头建立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在心理科普、专业筛选评估、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技能认证、人才培训和人才库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协调管理、统一标准,构建中小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框架。此外,加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服务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 张启程还建议,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使用标准化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扩大对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支持力度,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总体部署。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教育。 大学医院开设心理健康诊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程建平建议,高校医院应增设心理健康门诊,把心理健康服务“关口”前移,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由治“现有病”向治“潜在病”转变,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此外,程建平建议,应明确政府与高校共建机制,保障财政投入:一是将符合条件的校医院纳入高校所在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规划体系,在加强地方行政部门对校医院业务监督指导的同时,以专项拨款或其他形式给予校医院稳定的财政支持;二是高校内部设立卫生职能部门,卫生事业运行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三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推动校医院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推动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香江集团主席翟美卿 翟美卿建议,要重视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筛查,增强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为此,首先要确保农村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师资,开展师资培训,加强全体教师对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其次要加强早期筛查,建议联动专业评估系统,筛查出有心理健康风险的农村儿童。针对农村地区心理学家、心理咨询缺乏的现状,建议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网络平台。最后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联动学校、家庭、村(居)委会共同参与农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通过家访、家校联动等方式精准把握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引导农村儿童监护人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翟美卿还提出,构建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生态,还需要依托心理健康医疗机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落实区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站建设,建立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发挥网络咨询对提升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还要加强公益性、普惠性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 加强家校联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指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蒋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 姜耀东建议,应通过政策解读、专题培训、定期举办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或培训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员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孩子从家到学校,需要家校联动。”他认为,首先要强化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和职能,学校作为育人主战场,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对青少年宣传和关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政府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蒋耀东认为,政府部门也应大力参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他建议,各部门应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加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民盟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建议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把发现、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作为班主任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接触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和家庭能力范围时,应通过转诊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治和康复救助。 此外,要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实现县级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医生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队伍建设,加大精神科医生的培训力度,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考虑将抑郁精神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科目。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供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 云南工商大学执行校长李孝宣 李晓轩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供给。 第一,加大心理健康资源投入。可借鉴免费师资培养模式,支持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加快出台向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师倾斜的政策制度,提高薪酬标准,建设专业队伍,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水平;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探索将抑郁、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纳入医保。 二是增加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供给。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评估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加快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空白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重;增加中小学社会实践课比重,引导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益产品纳入立法和修法监督范围,建立事前审查、分类限制机制;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平台,加快修订诊断标准;加大对滥用心理量表、精神药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具体来说,要探索青少年青少年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筛查预警机制。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