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

时间:2024-09-12 14:03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疫情期间,有小朋友给奥米克龙写信

去年上海封城前,我一个朋友出门在街上捡到一架纸飞机,上面用非常幼稚的笔迹写着:你好奥密克龙,我是小女孩,我们不是讨厌你,而是想要打败你,你知道你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这是一封小朋友写给新冠病毒的信,看到后我很感动。

这个孩子还是有着积极心态的,但事实上,在过去三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

我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25年中,每次发生重大社会危机后,都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所以我知道疫情开始后的三到六个月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疫情期间排队进校的孩子们

青少年儿童亟待保护,但疫情期间,大家都处于压力状态,受到忽视。

疫情前,我们为近20所高校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包括24小时心理热线、QQ咨询等,30多名心理咨询轮流值班。疫情期间,我们平均每天接到20多条求助信息,三年来咨询量超过3万次。

此外,我们还有已运行25年的公益心理咨询“林子义工热线”、抗疫热线、隔离中心热线,以及定期的线下问诊。

最让我担心的是,不仅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例明显上升,自残、自杀的人数也增多。基本上来咨询的人,80%都是中度到重度心理危机。而且来咨询的人年龄明显低龄化,最小的才7岁。

疫情期间,不同年龄段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压力)的比例(数据来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打电话来的家长普遍反映,他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

去年四五月间,上海受疫情影响封城,一解封我就接到一位八十岁老人的电话。

疫情之前,他们的孙女是全家的骄傲。她上高中,长得漂亮,跳舞好,成绩优异。她积极上进,有计划,想出国留学。艺术。

老太太说,疫情发生后,她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不注意形象,天天吃垃圾食品,一年胖了十几斤,整天窝在卧室,房间里堆满了东西,手里始终不放过手机,也不愿意和长辈多说话,似乎对现实世界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不想再出国留学了,我觉得和家人在一起,过简单的生活就好。

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焦虑和担忧,但同时我会帮助他们理解,不能简单地责怪孩子因为疫情而变得懒惰,疫情是一个触发因素,会放大原本就存在的隐患。

比如这个家庭,更根本的问题是祖父母和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孩子以前的“动力”“计划”“理想”其实并不是来自他们自己,所以当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节奏,他们就“偷懒”了。

疫情期间,林子心理机构的咨询师正在心理咨询群里回复信息。

此外,由于孩子们不能离开家与朋友互动,心理上的孤独也是一个问题。

有个女孩叫晶晶,刚刚上初中,一进初中就开始上网课。

有一次,她和一位朋友在讨论对另一位同学的看法时,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了争吵。她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因为在网上交流时看不到面部表情,也听不到语调。

也许在大人眼里,失去一个朋友并不算什么。但对她来说,孤独会像无尽的黑暗一样将她吞噬。在中小学生的心里,同龄人关系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她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热线是多少_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_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

图片与文章人物无关

在疫情后期,一些幼儿还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

一位妈妈告诉我们,她4岁的孩子害怕出门,也怕人。

疫情期间,他们那栋楼是“小阳光楼”,不断有人被带去隔离,那时候我爸妈每天都会去猫眼看看外面的情况。

孩子也听说过小猫被独自留在家里的不幸遭遇。他自己也养了一只猫,所以他总是很害怕。

后来解封了,家长觉得终于可以带孩子出去了,但是孩子却不愿意脚接触地面,想要大人抱着。

看见远处有人走来,他就会扭过脸去,小声说:“妈妈,让开,让开。”他非常害怕。

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家长首先需要放松心情,通过绘本故事、游戏等方式告诉孩子要怎么做才安全,如何与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如何保护小猫咪等等,这样家里的氛围就能逐渐变得轻松自然。

疫情期间,我的团队还为近20所高校的孩子进行了心理咨询。

有的同学表示,感觉这三年很不真实,总是飘在空中;有的同学满怀遗憾,觉得根本不知道正常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毕业班的孩子压力更大,比如有一个孩子,父母控制欲很强,因为疫情,要上网课,父母更加焦虑,孩子压力更大,还要帮他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如果抗拒,我会觉得很窒息。

他告诉我,他要按照父母的话去做,考上好大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死去。

我接触了那么多孩子,发现反而是那些来自好学校、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外界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对自己要求也很高。

我有一位访客,小林,他从18岁完成高考以来一直向我寻求咨询。

他出生在云南一个偏僻的县城,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常年忙于生意,两人之间情感交流很少。

小林从小就热爱文学,尤其是《红楼梦》,这让他与其他同龄男孩格格不入。因此,逃离成长的环境一直是他的动力。读书、考试、高考……他一直在为未来的生活制定目标和计划。这也是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来源。

他的时间掌控感很强,很担心浪费时间。即便是偶尔玩游戏,也总是计算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吃饭时也会看表,如果超出时间就会自责。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抑郁水平(数据来源:2019-2020年中国国家精神卫生发展报告)

后来小林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他实现了目标,也失去了目标,我和他一起讨论,制定了每年的心理成长计划,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毕业后,他原本打算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那年疫情来袭。

虽然已经无法继续上学,但他不想放弃,打算回家备考。当时他的父母很不支持,认为现在疫情,就业环境不好,不确定性很多,还是尽快找工作比较好。

他的父亲告诉他,当生活给他当头一棒时,他就会醒悟过来。

这次来咨询的时候,他的情绪很低落,感觉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自己一步步走了这么久,却因为疫情再次陷入困境。

我告诉他,在工作前可以把咨询费减半,把省下来的钱用来锻炼,因为心理学和生理学是相关的,如果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困,可以从身体入手,学会照顾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

因为他喜欢唱歌,我还让他想象如果10年后的自己,会唱一首什么样的歌给现在的自己听。他用心写下歌词,边唱边用手机录下来。等到有波动的时候,就放给自己听。

他就这样一边陪伴自己,一边坚持就诊、锻炼,后来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考上了研究生。

儿童为医护人员设计的防护服

青少年心理热线是多少_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_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

疫情也成为许多家庭问题和矛盾的放大镜。

疫情发生半年后,一位母亲打来电话称,她8岁的儿子鹏鹏写了遗书。

妈妈带着鹏鹏来见我,他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一进门就把手放在裤缝上,向我鞠躬说阿姨好,这在同龄孩子中是很少见的。

当母亲说话时,他脸左侧的鼻子和眉毛偶尔会抽搐一下。

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奇怪的表情、动作当成是不良习惯,但其实这都是孩子在压力之下产生的躯体反应,严重的话可能会发展为抽动症。

图片与文章人物无关

这是一个高学历家庭,疫情之前父母关系就已经破裂,但两人忙于工作,一直逃避问题,找借口不见面,为了孩子才没有离婚。

因疫情在家呆了很久,两人天天见面,矛盾在所难免,生活中大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到洗菜做饭等问题,都会有分歧。

鹏鹏很敏感,他早就察觉到了,所以他尽量表现好,做作业从来不需要人陪,做家务都是自己主动做的。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防御行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把每件事做好,这个家庭就能维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觉得没有必要再向鹏鹏隐瞒这段矛盾,便向鹏鹏坦白了离婚的事实,这也成为了鹏鹏写遗书的契机。

疫情期间亲子关系不和谐占比比较(数据来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单独谈话时,鹏鹏无奈地重复道:“我别无选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吵成这样。如果没有他,他们的关系会更好。

这是一个不懂得亲密相处的家庭,当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时,所有的问题再也无法隐藏。

在咨询过程中,母亲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将婚姻关系中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她也一直责怪丈夫对她不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和母亲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他认为既然父亲不喜欢母亲,那母亲也不喜欢他。

所以他需要父亲的支持,父亲也需要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在离婚的具体问题上,他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是怎么回事,告诉孩子这不是他的错,他来“想办法”。

林子和女儿

疫情期间的另一个严峻情况是,全球范围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从2020年5月开始,因疑似自杀而到急诊室就诊的12至17岁青少年数量有所增加,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我们过去三年的临床数据,疫情期间青少年自杀危机发生率至少比之前高出3至5倍。

从生理角度看,青少年控制情绪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疫情之下,一些原有的心理问题也会加剧。

比如,北方女孩欢欢在疫情之前就有一些抑郁倾向,但她的父母却没有注意到。

欢欢的父亲是一名私企老板,因为疫情,生意受到影响,他的焦虑不断升级,几乎每天都失眠,此前在欢欢的印象里,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不开心,她从未得到过父亲任何的爱与认可。

疫情期间,欢欢喜欢的男孩也和她分手了。这些问题堆积起来后,欢欢很自责,觉得自己没用。她写了遗书,做了各种准备,想要自杀。

当时她妈妈拿着7、8封遗书来找我,其中一封遗书中她写道:“警察叔叔,给您添麻烦了,我很抱歉。”她想到了她走后发生的所有细节,包括警察来到处理现场。

那每一封信更像是她对这个世界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告别。其中还有一封是她写给同学的信,她写道:学校旁边有一条小路,很安静。风吹的时候,会有落叶落在石子路上,像一幅画。偶尔会有小松鼠飞过,她希望同学们出去走走,看看,带点松子给小松鼠吃。她真的舍不得离开。

当母亲读到孩子的遗书时,她震惊又恐惧。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_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_青少年心理热线是多少

但和几乎所有的家长一样,她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真的有这样的想法:你看她写得这么透彻,是故意写给我们看的吗?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是吓唬吓唬他们,或者根本瞧不起孩子,觉得孩子能承受多少痛苦?“没什么。”

父母常对孩子说:“当年我们过得那么艰难,但我们咬着牙熬过来了。我给你们那么多,你们为什么不好好过日子呢?”

但其实相比成人,孩子并没有那么多格式化的部分。他们反而会回归到做人的层面,而不是去思考社会的层面,自己的人生到底想经历什么?什么是有趣的??

《2022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提到,仅2022年,就有约10万名青少年自杀。报告显示,青少年自杀案例中,82%与学业压力有关,21%与过早恋爱、家庭关系有关,5%因游戏问题、人际关系,2%因其他原因。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孩子一旦提到相关词语,就会被立刻打断。

我告诉欢欢妈妈,当孩子提到要自杀时,大人心里要认真对待,但在言语和行动上也要淡然对待,既要放下“这不可能”之类的侥幸判断,又要避免给孩子过度紧张的压力。

不要用信来质问孩子,那样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你可以这样开头:“我也有过痛苦、艰难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我甚至想到了死亡……”当孩子知道很多人和她一样,只有身边有人能听她说话、理解她,她才会放松下来。

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在家谈论死亡是安全的,并且可以表达悲伤。

电影《嘉年华》剧照

面对亲人的死亡时,孩子们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9岁的小安因奶奶原有疾病感染新冠肺炎而加重并去世。

亲朋好友纷纷赶来,围在老人遗体旁,商量善后事宜,小安当时也在场,大人们一点也不避讳,情绪表达得十分激烈,现场一片呜咽、悲伤、愤怒,一片狼藉。

在葬礼上,大人并没有特意安排孩子对奶奶说一句话。

其实,小安童年的时候有一段时期是奶奶陪伴长大的,小安对奶奶有着很深的感情。

小安进入了封闭状态,家人提出出去玩,小安拒绝,躲在房间里画了一些奇怪的画,其中一张是:“我很难过,但大家都很开心。我不明白。我最好的朋友走了,她不要我了。”

绘画是心理治疗的方式之一

他用“好朋友走了”的事实来代替自己不愿面对“奶奶走了”的事实,进而将自己的悲伤、恐惧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这也是近三年来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失去亲人后缺乏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所以,和孩子谈论生死很重要,而且疫情期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悲伤辅导。

首先,你应该帮助自己和孩子面对亲人去世的事实。同时,你应该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比如折纸鹤、写信、画画等。然后,一起想象逝去的亲人会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祝福,然后一起写下对未来的期望。

亲子自然教育活动期间,两个小朋友紧紧抱住林子

25年来,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和家庭,他们很多的模样和表情还历历在目,我为这些孩子感到十分心疼,也为很多前来咨询的家长感到心疼。

面对青少年心理危机,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每一个案例、责怪任何人,而应该看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无论是心理援助还是生活教育,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遵照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文所有真实案例细节均已进行模糊化、虚拟化处理,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照片提供:林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