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咨询|短剧爆火后,情感直播间剧本泛滥,专家变现可观却暗藏玄机时间:2024-08-13 14:03 *本文由京哲研究院、澎湃新闻、派克财经联合出品 作者 | 程宇 短剧爆红后,“文案剧本”风潮也吹进了情感直播间。惊蛰研究院发现,在淘宝搜索“情感直播剧本”,可以解锁各类剧本。从“家庭故事”到“婆媳关系”再到“夫妻关系”,各类文案剧本应有尽有,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店铺还可以根据直播间的基调,提供一对一定制剧本服务。 直播平台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情感专家,他们在直播间里与粉丝连线解答各种情感问题,小到恋爱中的矛盾吵架,大到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分割之类的大事,在迅速吸粉的同时,他们还通过一对一付费咨询、直播打赏、产品合作、网课售卖等方式实现变现,背后的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 但直播间里的那些辛酸故事、纷争,或许也都是为了博取同情、吸引流量而设计的剧本,这个行业甚至已经形成了从编剧、演员到培训的完整产业链。 “爱情陷阱”催生灰色生意? 惊蛰研究院在直播平台上看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主播打着“情感咨询”的标签,提供心理咨询和恋爱技巧服务,但其专业性普遍受到质疑。 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主播以“咨询师”等职业身份出现在网络上,平台需要对主播的身份和资质进行审核认证,并注明其业务范围,而没有出现类似的平台认证标签。 事实上,目前并无“情感咨询师”这样的专业认证,而人们所熟知的“心理咨询咨询师”也早在2017年就被人社部取消,当值咨询师人数受到限制。但这并不妨碍一些机构借用“心理咨询”身份招揽业务,甚至还有“人为制造”咨询师的可能。 在Boss直聘上搜索“情感咨询师”,可以看到,这个职业的入职门槛并不是很高,对心理学相关专业、心理咨询证书没有硬性要求,不过大部分招聘公司也要求有“无经验”、“无学历”、“电话营销”等标签。 当平台和行业都缺乏严格管控时,情感咨询师作为热门且较新的职业,势必会趁机而入,市场上打着“情感咨询师”幌子行骗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对求助者进行过度承诺,??甚至进行虚假宣传“坑骗”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25岁的小子是一名在乡镇医院工作的护士,她向惊蛰研究院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历:“那段时间,我们分手了,想复合。我打开短视频平台,就有人给我推荐了一个中介账号,我点进去看看,很符合我的情况。记得一开始是免费咨询,后来我花了2000元订了半个月的初级咨询。交了钱之后,还给我推荐了一位老师教我聊天,还发给我一份可以看、可以写评论的文档。” 小姿按照情感顾问的方法,给对方发信息沟通,但并未起到什么效果。半个月后,她收到套餐过期需要付费的通知,小姿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情感中介骗了。这种情况并不是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情感咨询公司的投诉数量接近2000条,投诉原因多为“拒绝退款”、“虚假服务”、“欺骗消费”等。 不仅咨询公司的服务效果得不到保证,情感直播间也可能存在虚构。2023年10月,红星新闻报道过某直播间虚构剧本,向退休老人高价推销廉价手工艺品。该平台不仅有适合直播间的各类文案脚本,还有专业商家提供包括写剧情、直播脚本、推销说辞等全套服务。 一位直播剧本卖家向惊蛰研究院透露,定制剧本创作前,他们会先沟通报价,买家会预付一半定金,然后明确创作要求,包括字数、长度、交稿日期、作品类型等,剧本用于短剧、微电影,或者直播等。 卖家进一步详细解释,如果是短剧,剧本上会标注出场方式、文案、场景和画面内容,以及要使用的BGM类型;如果是直播剧本,还会分为口语剧本和故事剧本。 直播间的故事剧本会先确定故事核心、人物设定与大纲,之后将创作大纲发给买家确认、反馈修改意见后,才会进行创作,在修改阶段,商家也承诺会按照买家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除了剧本,还有主播雇佣“咪手”在直播间充当演员,也有成熟的招募渠道。惊蛰研究院了解到,“咪手”一般都是通过“咪手群”或者特定APP接单,任务是和主播在线分享自己的“情感难题”,每次连线报酬从15元到200元不等。有时候,咪手还需要签署保密协议,防止直播剧本被曝光。 直播间的互动形式让情感咨询师能够更高效地触达受众,也让普通民众更容易获得情感咨询、心理咨询服务。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高效率与行业的低门槛并不匹配,这也造成了潜在的市场陷阱。 充满情感,流畅 2023中国精神卫生蓝皮书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仅有36%的人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在生活情境中,人们对情感疏导、心理咨询的需求愈发迫切。 据统计,抖音平台上“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突破百亿,在潜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情感短视频、情感直播成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大内容方向。 惊蛰研究院观察发现,目前活跃在社交网络上的情感博主主要以情感体验、情感观念、情感观察与分析为主的日常内容发布,直播间是他们与粉丝沟通的直接渠道。而且,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上,获得心理咨询资格认证的情感博主大多会在个人简介中写明自己拥有相关专业学历,或注明自己主攻的情感方向,以及执业时间和案例成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平台上的情感博主数量远多于这些“专家”。由于情感账号的认证界限不是特别明确,其他领域的博主也会涉及情感内容,比如知识文化博主,“韩寒姐”、“沈一姿”、“龙飞律师”、“老韩律师”等。 “憨憨姐”的账号风格是讲述“增量资讯”,通过她自身的经历、创业、成长等知识吸引粉丝,“沈逸之”的用户群体较为年轻,账号下的视频内容多以两性间情感话题为主,通过讲述自己对于爱情的感受与粉丝产生情感共鸣。 由于普通民众很少接触律师,像“龙飞律师”、“老韩律师”这样的律师博主,就利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法律科普、答疑解惑,让粉丝们分享自己的烦恼、情感纠葛。但其实,这两位律师的受众群体还是有些差别的。 《龙飞律师》的直播间里,大多是女性诉说苦恼的画面。“我该不该离婚”、“我该如何保住自己的财产”等话题在直播间里被频繁提及。在直播间里,还能看到更多真实的男性咨询案例。常见的咨询案例还包括“我要结婚了,怎么找漏洞让女方陪我还贷款,同时又能把房子作为自己唯一的财产”、“我跟女朋友吵架,我打了她,致她轻伤二级,怎么才能避免坐牢”、“我都21岁了,谁来抚养我?”…… 这些直播间里可谓“炸裂”的情感纠葛,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据新豆数据显示,“龙飞律师”此前单月涨粉200万,“老韩律师”也过半。虽然两人都是职业律师,但不难看出,情感问题是他们内容的主题。 此外,还有一些小众博主,在简介上标注为情感博主,但实际上更像是“树洞”,通过直播对话,让“倾诉者”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博主则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成为情感的出口。 情感话题本质上满足了网友的好奇心,从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巨大的流量背后,情感博主的变现方式也越来越多。 谈爱情和金钱 和大多数博主一样,情感博主也依靠直播、卖课程等方式实现收入,其中,直播依然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 以情感博主“沈逸之”为例,近30天的11场直播中,有10场是推广商品,直播销售额在50万至75万元左右。从抖音展示中可以看到,“沈逸之”推广的品类包括女装、个护家居清洁用品、食品、书籍等商品,其中女士羽绒服和卫生巾的销售额占比达到53.24%。 近30天,“龙飞律师”新增38场有销量的直播,总销售额达到100万元左右。她和“沈逸之”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是通过知识付费实现财富变现,借助个人IP出书或推荐与情感相关的书籍。比如“沈逸之”的《希望下次哭是因为太开心》在抖音上卖出了近万单,“龙飞律师”的《活得清清楚楚》,目前在抖音上已卖出10.2万单。 至于线上培训,情感咨询师卖课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5岁的会计格格因为情感问题,买了一本叫《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书。书中有情感咨询师的二话不说。魏妈在加好友后,加入了一个叫“亲密关系营”的社区,看了几次导师的直播。 “我关注这个情感博主快九个月了,我觉得没必要去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平时就看直播,也很方便,直播过程中老师会提问,让群员回答,比如“记录思考”“审视自己”。 但据格格观察,直播是免费的,博主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卖课程,“而且他们会在社交圈里发很多卖课程的信息,我一看价格是5980元,这个价格太贵了,我当时就心安了。” 对于一些情感问题复杂的人群,直播、讲座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情感咨询博主会针对这一群体推出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通过整理网帖内容,惊蛰研究院发现,咨询内容主要包括情感分析、情绪疏导、情感治愈、建议解答等,但不同层级的咨询师收取的费用不同,因此咨询的价格差异颇大,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惊蛰研究院以“恋爱烦恼”为由咨询了三家情感咨询机构,对方了解基本情况后,开始推荐一对一咨询服务,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部分机构表示只提供一次性咨询指导,后期可能需要续约。在咨询过程中,只有一家机构用词较多体现专业性,用词上只写着“分析和建议”,并未明确承诺解决用户诉求。 据了解,包月咨询还有另一种收费方式,价格在4000-6000元左右,甚至更高。当咨询方想要挽救一段关系、修复一段关系时,一两次咨询服务显然不能保证问题的解决。因此,30天随时提供答案的包月服务更符合实际需求。 从市场角度看,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解决情感问题存在客观需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往往可以帮助陷入情绪困境的人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至少可以起到平复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因此情感咨询业务量巨大。 但同时,行业门槛低也意味着鱼龙混杂、混乱不堪,如果你寄希望于情感直播间里的“专家”来解决情感问题,可能会陷入另一个“情感陷阱”。 *本文中的小子、格格均为化名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