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揭牌,床位紧张,儿童心理治疗突破口在哪?时间:2024-08-07 14:32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使用 即使没有多余的床位,我们也必须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找到突破口。 撰稿人:闫小六 经过约三个月的试运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精神卫生中心近日正式揭牌。该中心目前设有75张床位,入住率一直保持在100%,主要收治18岁以下各类患者。 作为西部地区首家儿科专家中心,不少患儿正在排队等待入院。“目前,排队时间大概在1-2周,随着患者知晓率的提高,未来排队时间可能还会延长。”该中心主治医师司徒明镜告诉《医学世界》。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健康的医生和治疗师数量却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大量儿童就诊时病情已属中度至重度,部分疾病缺乏本土化的指南、共识或标准化的质控方案,或有规范,但医生无法结合临床实际。 华西医院儿童精神卫生中心正试图在体制支撑不足的环境下寻找突破口。“我们没有新增床位,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短期内扩大规模,而是要带动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诊疗水平的提升。”该中心主任黄毅告诉《医学世界》。 图1:儿童青少年病房的日常活动。来源:受访者提供 不要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有空闲时间” 该中心建成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推进专业化,从门诊到住院建立一套适合儿童青少年的管理体系。 “忙碌”是司徒明静用来形容孩子和家长在托儿所的日常状态的词。“从早到晚,我们每天都要确保他们有事可做。” 住院之初,孩子会收到一张“集章卡”,上面印有24个签到区域,对应不同的个人或团体治疗项目。医生会根据孩子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参与方案。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能收集一个印章。很多项目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否则,如果这次没能收集到印章,下次还可以再来。 收集邮票没有物质奖励,但孩子病情评估、能否出院、何时出院等都与收集的邮票数量有关。“如果主治医生初步判断孩子病情有好转,但收集的邮票数量很少,且有大量治疗方案未完成,我们就会提醒孩子和家长抓紧报到,不要耽误出院。”司徒明镜说。 中心设计了大量活动,融入了多种治疗理念,涵盖了手部课、游戏、握力训练等视动整合内容。午餐也安排得满满的。黄毅观察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尝到活动的甜头。“这些原本是出院后长期的康复内容,现在我们在疾病急性治疗期就已经开始。在活动中,孩子们能认识到自我价值,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和技能,情绪也会得到舒缓和改善。” 据悉,这是该中心试运行初期遭遇阻力后探索出的新玩法。中心医护人员发现,儿童青少年喜欢签到、集章,这能激发和强化儿童治疗主动性,积极参与心理和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被动吃药。同时,在住院需求高、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管理工具。 图2:儿童青少年病房的集邮卡。来源:受访者提供 其次,从家长角度看,儿童青少年患者的管理有很多特殊性。首先,未成年患者入院时,必须有家长陪同。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有的家长一有空就找别人聊天。医院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家长。 因此,中心为家长们安排了一系列“课堂”,这周是“亲子沟通”,下周是“理解孩子”,后周是“帮助孩子重返学校”。负责的医护人员会利用查房、床边交流等各种机会,向家长展示如何应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指导家长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安排孩子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在医院外继续支持孩子。 “一旦看到家长有进步,我们就会大力表扬,及时反馈,强化他们适当的言行”,司徒明静说。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才是孩子“心理疾病”的根源。司徒明静解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愿意改变自己,但往往没能做到点子上。“所以我们一直在传播这样一种理念,去医院陪护孩子的家长,有一个使命,就是了解和学习疾病管理知识,为孩子出院后的长期康复做好准备。” 此外,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会影响疾病管理。一方面,未成年人的情绪障碍有一部分来自于环境中的同伴关系,儿童青少年渴望发展友谊、融入群体、获得关注和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干扰。“如果病房里一个孩子发脾气,其他孩子也可能会类似情绪爆发、冲动行为等。”司徒明静说,如果孩子在住院阶段“休息”,出现问题的概率会增大。 该中心制定了多项方案,指导医护人员和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避免出现群体模仿。 “最开始中心平均住院日数是18—20天,后来逐渐缩短到14天,床位周转加快,更多的孩子能尽早接受治疗。”黄毅告诉《医学世界》。 图3:儿童青少年病房内设有图书角。来源:受访者提供 为了让疑难病症患者快速出院,病房该如何管理? 精神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许多患者需要四周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大多数住院患者处于疾病的急性期,平均住院时间为14天,往往难以达到病情的完全稳定或控制。 儿童心理健康中心治疗的儿童则更为特殊。“他们普遍具有复杂性、难度性、难治性等特点。住院儿童中,以12至16岁居多,抑郁及相关障碍占54%,他们往往有长期、多地就医经历,不少孩子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自残风险较高。”黄毅告诉《医学世界》。 但黄毅强调,中心的目的不是“痊愈出院”。“考虑到华西医院的综合定位,我们有三个目标,第一是应对疑难杂症,这是我们的责任。第二是尽快完成诊断,制定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第三是缓解急性症状,降低发生恶性事件的风险。后期,大部分孩子都会带着症状回家,在门诊或者当地医院巩固治疗。” 时间紧迫,任务重,出台规范化的诊疗质控指标刻不容缓。 “在华西医院学习过的医生都知道,我们有很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医疗制度,每个医生都经过了专门的培训。”黄毅介绍,针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临床上有很多循证研究、指南、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很难将诊疗标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华西医院希望通过标准化的质控来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中心为前来实习、进修的“新手医生”设置了为期三周的培训,第一周主要讲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交接班制度、病情及风险评估等。司徒明镜说,儿童青少年对自身症状的感知、表达、分析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很多问题需要第三方的观察、描述和指导,这可能会增加会诊和干预的难度。对于医生来说,这种专业能力需要特别的学习。 第二周主要针对病区常见病的规范化诊疗,包括病区内患儿情感爆发从发现到处理的每个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化的应对措施。“质控还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加强沟通,比如要教会家长识别预警信号,预测危险行为并进行合理干预。”司徒明镜说。 第三周的培训重点针对特殊疾病,如中心综合循证研究证据,制定了一套针对儿童青少年难治性抑郁的本土化诊疗标准。 “每天早上交接班的时候,我们都要按照质控标准,回顾一下前一天的诊疗行为。”黄毅说,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华西医院不能只管手头的病人,要带动整个区域的学科建设,带领一群医生一起努力,通过规范化诊疗,促进医疗同质化,促进双向沟通交流。” 孩子们在华西医院出院前,会得到一份详细的门诊巩固治疗方案。“我们一直跟外地的孩子和家长说,在这里学习过,可以回去看人(治疗)。”在黄毅的印象里,很多孩子都回到了本地继续治疗,医疗费用也大幅下降。 图4:儿童青少年病房的日常活动。来源:受访者提供 建立中心并成为专家 华西医院儿童精神卫生中心的前身是华西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科亚专科。依托悠久的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学科建设历史,2002年华西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随后逐渐形成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多模式综合干预相结合的结构化诊疗方式,并打造了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开展儿童青少年的系统研究。 2023年,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接诊18岁以下门诊患者3.5万人次,较上年增加,每月出院人数达160余人次。 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儿童青少年中心也是水到渠成。“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临床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确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层面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医院也鼓励我们‘升级’”,黄毅说。 司徒明镜结合自身经历表示,不管是中心还是亚专科,诊疗范围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专科管理,这涉及到人才培养、人员安排、科研规划等各个方面。 “以前有些医疗队领导、教授会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研究方向,在看病上没有那么严格,成人和儿童患者都会看,有些儿童青少年患者住院时会分散到成人病房。”黄毅说,专科化建设可以保证疾病诊疗的连续性、精准性和高质量。 中心建成后,人才储备和招募将更有针对性。比如,门诊将增加专业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培训专科医生,专注于儿童青少年的需求。“未来可能会有一批专门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或自闭症的专科医生。”黄毅说。 据了解,华西医院儿童精神卫生中心正在筹划和开展一系列“专科培训”,包括将于今年9月启动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培训等培训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儿童青少年专科心理治疗师,以及后续的相关培训。 同时,中心致力于与国内各大儿童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标准,目标是进一步平衡儿童青少年专科医生与患者的比例,让更多患者受益。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