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聚焦学习困难门诊:孩子成绩差强人意,背后原因引人深思时间:2024-08-07 14:13 齐鲁晚报、齐鲁网记者秦聪聪 他不笨,甚至可以说很聪明,但学习成绩总是让人失望;她很乖,经常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书到深夜,但一想到要去上学,心里就很难过……近日,齐鲁晚报、齐鲁一点报记者走访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困难门诊,重点关注了这家自5月份开业以来就爆满的门诊。 当家庭的厚望、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遇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成为最直接的评判标准。然而,近半年来,来医院就诊的孩子中,因智力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不到十分之一。那些被“学习困难”笼罩的儿童青少年难以言说的心理问题,在这里找到了光明的出口。 无法平静下来的孩子 上一年级两个月了,赵玲已经被老师叫回学校三次了,原因大体都一样:7岁的萱萱又“调皮”了。 上课经常插话,站起来走动,扰乱课堂秩序;下课后与同学沟通不畅,说了句不合逻辑的话就会打架……想到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总是忘事,赵玲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她上网搜索相关问题,“多动症”这个词在她的脑海里闪现。 由于担心延误治疗影响孩子的未来,她带着萱萱来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障碍门诊。 相比于她的敏感,苏雨恪就显得“迟钝”多了。 程程曾经是一个可以骄傲地挺胸、流利地向客人背诵古诗的孩子。但自从进入小学后,他的聪明才智就消失了。 如果不是老师让苏宇和丈夫去替儿子上几天课,她们也不会下定决心带儿子去医院。 “一年级的时候他考了90多分,但三年级之后成绩越来越差。”苏宇说,一开始她只是觉得孩子不爱学习,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不是漏答题,就是写得乱七八糟,要么东戳西碰,玩了好久,一行也写不出来,几乎不可能按时交作业。 挨打挨骂之后,程程的成绩始终没有起色。转眼几年过去了,伴随着老师们的不断“抱怨”,程程的成绩越来越差,最近一年只考了二三十分,甚至有些科目是白卷。 苏宇心想这孩子以前学习不好,现在肯定跟不上,他也想过要不要把这孩子降级,可没想到,犹豫间,转折来了。 这学期,程程所在的班级换了班主任,苏宇在发现程程的问题后,被“请”到了学校。这一次,苏宇终于再次“认识”了程程:他好像无法安静,上课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就是不停地做出小动作;他好像没有什么好朋友,在学校也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只有回家才会和三岁的妹妹玩得兴致勃勃…… 眼看十二岁的程程明年就要上初中了,苏宇不知道一直成绩垫底的程程以后要如何应对升学竞争,苏宇和丈夫想了几天,就带着程程来了。 苏宇红着脸说完,忍不住问医生:“小男孩大多都很调皮,但他会不会智力有问题?” 无法控制的注意力缺陷 不知道智力测试的结果算不算是一种安慰,程程和萱萱两人的智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科副主任程晓静对此早已作出判断,在她看来,程程和宣宣的表现符合人们常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只是需要做一些测试来证明而已。 “学习成绩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只是表面症状,而真正存在智力问题的孩子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程晓静告诉齐鲁晚报、齐鲁日报记者,除了智力问题导致的理解、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学习能力不足外,还有许多与具体认知能力相关的因素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其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 这是一种常见的与神经发育有关的儿童精神和行为障碍。约有三分之二的患病儿童在成年后症状会消失,但其中三分之一的患病儿童会持续出现症状进入成年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为 3%-5%,通常在学龄前发病,但真正的问题通常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被发现。 “孩子上了小学,需要静下心来,差异就开始显现出来。”程晓静说,当孩子需要专心听课时,老师和家长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不同之处。比如,他们经常走神、犯错、忘事、没有耐心、容易冲动、伙伴关系差等。 临床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因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而就医的情况很常见。此时通过药物干预,提高注意力,孩子的成绩可以维持。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孩子的成绩与普通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任其发展,个人潜力与实际成绩之间通常会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差,情绪容易波动,加剧亲子矛盾,容易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后果。 “不过药物只能让小孩子集中注意力,成绩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程小静的解释,让苏宇的心,如同大海中陷入漩涡中的船,缓缓沉入水底。 “医生,请开点药。”她张了张嘴,没有再说话。 但那些原本想说出口却又止住的抱怨,在他们走出诊所之后,终于还是说了出来,“我让你带孩子去看医生,你却说他去精神病院治疗这件事传出去可就不好了……” 一想到要去上学我就感到难过。 与苏宇不同,宋奇的到来仿佛是“蓄谋已久”的,他知道女儿生病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让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平静地去看心理医生。 直到听说山东省精神卫生院开了学习困难门诊,不想上学也是一种学习困难吧?”等了好一会儿,宋奇终于带着小米过来了。 穿着休闲装的小米和爸爸有说有笑地走进诊所,但一说到问诊,她还是有些腼腆,说:“让他先说。” 宋琪说,女儿小学时成绩还不错,但初中之后就开始觉得吃力,虽然不断追赶,但初一学期成绩还是跌到了班级中下游。初二开学两个月后,她因肚子疼、腿疼请假,去医院检查,也没发现器质性异常,只要不上学,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我不知道自己初中为什么不开心,努力了,成绩却不理想,一想到要上学,心里就难受。”说完,宋琪提出要找小米和医生单独聊聊,小米目送爸爸转身离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对于这个13岁的女孩来说,学习的压力、父母的争吵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夺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她感觉自己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偶尔会偷偷哭泣,偶尔还会用指甲抠破自己的皮肤。 接过小静的纸巾,小米白皙的手腕上露出了深深浅浅的红色伤痕。小米说,好像只有疼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15岁女孩青青有着和小米类似的感受。进入高中,三年后面临高考,她开始整夜失眠,现在需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她的记忆力似乎在下降,经常记不住、背不出来。情绪也不稳定,有时候想哭,有时候想笑。但那种笑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青青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虽然中考前压力很大,但成绩一直都在中上水平,现在虽然不开心,但一直很努力学习,不过心情好像比以前更难受了,就跟父母请了几天假。 青青说,她上初三的时候,学校里有个小孩跳楼自杀,她曾不止一次站在窗台边往下看,想象着如果那个人是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以“学习困难”为借口 “孩子不是不好,就是生病了,心情不好就没法做,可以鼓励,但孩子实在不好意思的时候,可以休息半天。”程晓静说,学习困难门诊每周末开诊两天,半年来预约已经爆满,很多都是像小米、青青这样抑郁初高中生。 程小静表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但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他们想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是非,但心智尚不完善,同时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复杂的家庭、学校环境,使他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问题。 因为几乎所有的精神心理问题都会伴随学习困难,而家长往往直接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非孩子是否快乐,当孩子因为情绪问题而厌学、学习困难时,才会被家长注意到。 夜幕降临,快到晚上七点了,程晓静当天的门诊还没有结束。她告诉齐鲁晚报、齐鲁网记者,学习困难门诊自开诊以来就座无虚席,但几乎没有单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来的孩子和家长,大部分来这家门诊的家长,都是已经发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差之外,还有其他问题,然后来核实、寻求帮助的。 “当发现孩子有精神障碍时,很多家长都会对这种疾病感到羞耻。”程晓静说,也正是因为这种耻辱感,很多家长在发现问题时,还是会选择去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甚至是一些个体心理诊所,只有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去心理健康中心。在临床实践中,孩子往往因此被延误治疗。 对于这些孩子和家长来说,“学习困难”更像是一种伪装,掩盖了儿童青少年那些难以言说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给予了家长更多的自我接纳空间,也增加了这些疾病的就诊率和确诊率。 事实上,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不容小觑。不久前,2012年12月启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公布了相关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体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症占4.7%,对立违抗性障碍占3.6%,重度抑郁障碍占2.0%。 “希望家长们能多关注一下我们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要隐瞒病情,这样孩子才能更坦然地成长。”程晓静说。(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中孩子和家长名字均为化名)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