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24小时心理热线|全国两会热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建议社校家医联动守护成长时间:2024-12-19 14:08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召开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教育界专题咨询会。当前广东青少年心理状况有何特点?如何利用“社会-学校-家庭-医生”联动模式为青少年构筑“心”防线?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盘点并给出建议。 青少年求助意识增强,家长意识滞后一年 “全球范围内,约2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精神心理问题,而青少年是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洪波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懂得如何寻求帮助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从近年来心理热线的求助情况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 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心理援助热线获悉,近年来,拨打广州心理援助热线的高危求助电话中,18岁以下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其中,2020年占比24.2%,2021年占比23.4%,2022年占比26.2%,2023年占比25.1%。 “来电者年龄最小的大概只有七八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且,在所有青少年来电咨询的内容中,相比学习问题、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内容等,青少年因精神疾病出现心理问题的来电比例有所上升,青少年中高危来电比例高于各年龄段人群。”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魏华林表示。 ,表示这些数据反映青少年的心理忧虑。对问题的认识和寻求帮助的意识正在增强。 然而,与青少年主动求助意识增强相对应的是家长认知的滞后。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自己意识到了问题,甚至主动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但很多家长却滞后,不愿意接受事实,或者认为是孩子惹事生非。”因为不愿意上学,所以很容易错过早期干预的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儿科早期干预科主任曹立平表示,在该院此前的一项调查中,结果发现,父母的认知平均滞后1-2年,尤其是他们对青少年抑郁的接受和积极应对还不够。 “社校家庭医”联动不能让学校成为半诊疗机构 社会、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应如何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构筑“心”防线? 广东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据悉,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有754家。广东省市、县、县三级建立了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255家精神科(心理)门诊。全省21个地市全部设立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 “社会-学校-家庭-医生”联动体系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何洪波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分析和建议。 首先,联动系统中的各个角色应该有明确的定位。 “没必要给学校太大的压力,学校的主业还是教育,学校里设置的心理老师可以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并且起到医院和学校之间的衔接作用,我觉得就足够了。”何洪波表示,“学校变成半个医疗机构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 何洪波呼吁,加强家长角色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如何观察和沟通,如何及早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苗头。因为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他或她不必独自面对困难。家人常常需要一起思考如何改变。 “第二,要提高精神卫生分级诊疗的多层次、可及性。在大医院进行首诊,在社区进行康复,更加方便、灵活。”何洪波表示,根据全省情况,不少地市已经采取了积极行动,首先是强化硬件。例如,汕头、深圳、茂名等地都在新建或扩建大型专科医院。云浮市新兴县新建一所区级专科医院,拥有床位300张。 家长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呢?三个生活细节,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其实,一个人状态不好的时候,是有一些迹象的。”何洪波给出了家长在生活中可以注意的三个细节: 第一,失眠。每当发现孩子出现失眠的情况时,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在这个年龄段,失眠并不常见。如果孩子每周有两天失眠,家长就要引起重视。 其次,当孩子总是抱怨各种身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胃痛、腹泻等时,可能是他精神状态不理想的征兆。 第三,当孩子在人际关系或许多其他方面过于敏感时,他或她应该寻求专业建议。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林永强提醒,有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家长要特别注意。 “我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这些过渡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分,孩子要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并给他们施加压力。”林永强建议,“家长不要打断孩子与外界接触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过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